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讲者介绍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出版《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从事博物馆通识教育20 多年,曾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英特尔公司前总裁保罗·欧德宁、著名指挥家杨鸿年等讲解过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在看理想主讲《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
 

内容提示

2020年6月,我第一次见到姜松老师的稿件,就被这位老师在文字里对于博物馆的热爱所打动了。但我后来发现,这种热爱,不仅仅体现了在文字里。
姜老师对于每一间博物馆、每一件文物,姜老师都充满了好奇。一有机会,他就会去各类博物馆走走看看,甚至一看再看,就像姜老师自己说得,总会有新的体验。
而且姜老师不仅在做节目前,在生活中常常彻夜看书,每过一段时间都能在姜老师的朋友圈看到老师新阅读书籍的封面。而从这期节目中也能感受到姜老师自己在读书中的乐趣,他说是一种爱好。
 
00:30 在万难中排除传统价值观,适应环境做出抉择
02:47 选择“挣钱”,是我的至暗时刻
04:35 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怎么调整自己
06:37 公益性地向孩子们讲述特展,让孩子们对艺术感兴趣
09:11 快问快答
 

精彩摘录

像我们这一代,其实经历特别丰富,甚至有人认为出生在上个世纪后 30 年的人是以往近千年当中最幸运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这一生没有感到过战争、饥荒类似这样大型的灾难。
我们基本上看到了这个国家从过去的迷茫走到了越来越确定的一个时代,而且是欣欣向上的一个时代。尤其我们经过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 90 年代,你会发现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十分饱满,都是在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去充实自己,所以在那个时刻我们就会发现,人是要适应环境。
/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可能是像你设计的那样,按照你的愿望去发展。人是一定要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这是我基本的人生观。
可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就肯定遇到“这跟我想象得不一样”,“这是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方式”,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觉得还是需要自我调理。通过什么调理?一个是社交,一个是读书。最好是有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是代表爱好的,能够吸取知识。而只要我们有了一个爱好,就可以“孤独地”去过自己的生活了。
现在老人养老也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有社交圈的养老,大家一起跳舞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是纯粹爱自己的爱好就够了,不要任何人了,即使自己一个人关在山野之中,能搞爱好就可以了。
所以我觉得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怎么来调整自己?只要你有了一个强烈的爱好,或者你有一帮精神交流的挚友——真的特难得,不在乎多少,也不在乎天天在一起,有一次交流,在关键时刻几分钟的聊天都是刻骨铭心的——这就也许对你有帮助。
疫情三年,我在做博物馆的节目,其实是我在围绕我要做的事情去读书,然后去甄别书里的东西是真是伪,还是有目的东西,或是真的有像黄金一样的语言。所以读的过程当中我已经很快乐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心态挺重要的。
/
文明的进步,不可能说是一路不停地匀速往前走。它可能是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一步,甚至往后退三步。我说我们这一代实际上已经“ lucky enough”,是经历了好多的变革和进步了,可是这种变革、进步是要跟所有人一起共享的,而并不是只代表受到教育的阶层。
所以有可能的话,我们要等到所有人在一起拉着手,不管退一步也好,再往前走一步也好,都要有心理的预期。如果能够帮助别人来了解或者达到你这个阶层的状态,我觉得那就更好了。
/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会分为两个空间。一个空间留给公众空间——我做一个什么样的爸爸、什么样的儿子,或者什么样的下属、什么样的领导;那另外一个空间留给自己。
公共空间的各种打磨、碰撞都无所谓,只要有一个自我的空间,累了一天,能够回来休息一下,喘口气,做一个没披着狼皮的人,安安全全地在那儿自得其乐,哪怕就是喝杯茶、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我觉得足以。这是传统的中国人。
当然我们觉得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你不能止于此,你要尽可能地去拓展一些空间,可是这些空间绝对不可能从上天上掉下来,还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去获得。
主播...
看理想vistopia
不想晚睡的dy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呼噜王1998
6个月前 福建
0
姜松已经成为我的偶像啦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