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新一期播客上线。这是《得意忘形》播客的第 27 期节目。本期节目我在上海碰上了 Steve Shi 老师,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录了一期播客。本期节目里,我们从各自的存在主义危机出发,聊到了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生活中的遗憾以及人类大脑在理性与情绪上的运作方式。最终,两个中年人(看起来好像)达成了自己与生活的和解。
本期节目里你可以听到:
* 两小时的关于人生的大型发散
本期延伸阅读:
* 《爱的艺术》by 艾·弗洛姆
* 《活出生命的意义》by 维克多·弗兰克尔(Frank.V.E.)
* 《假性亲密关系》by Steve Shi
音乐:
* 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 by BAAD (《灌篮高手》动画片头曲)
* 世界が终わるまでは… by WANDS(《灌篮高手》动画片尾曲)
播客简介:
《得意忘形》是一个主张追求个体自由与探寻真理的媒体计划。我们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极大推动与助益,但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消费文化、剥夺了个人价值、并窃取了大众时间。带着对生命的有限性与无目的性的敬畏,我们试图为读者与听众提供更全面的觉察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工具,以不断重建当下的方式穿越时间、抵达生活的本质。
主播...
张潇雨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DawnYe
3年前
6
39:00 爱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共享的东西,最终那个交集。有时可能就是两个人眼神的相会,那一刻我们都感到心动。那一个moment知道自己的存在不是完全孤立的事件。
此在之欢愉
2年前
浙江
6
1:54:20 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keep going. ——Winston Churchill 如果你在穿越地狱,往前走就好了,别停。

和焦虑共处的爱丽丝
3年前
6
1:55:07 If you a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和焦虑共处的爱丽丝
3年前
6
1:50:09 “用余生收回目光” 小时候的梦我知道。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

小石与世界
4年前
7
21:04宗教、爱、创作不朽。

captainmiaoo
4年前
7
1:22:54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米粒狐
4年前
8
1:54:53 如果你正在经历炼狱,Keep going
lilu_lulu
2年前
上海
8
1:14:24 好喜欢这个观点呀: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最大化生活的体验。为美好的瞬间而活。

HUSH
4年前
9
1:30:05 人的核心驱动力与往往是情绪与情感,与理性比较剥离。

汉堡qab
3年前
10
01:22:57 痛是不可避免的,但你选不选择去承受它 是自由的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HUSH
4年前
10
47:07 经历过创伤后,其实不要想象你能消除记忆再去回到所谓“正常人”的轨迹上,只能选择带着这些记忆用不同的方式去生活。经历过这样记忆的人,未必每个人都要以同样的方式去活着,更多的是选择的问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恒定的,我们会认为自己的存在在时间的维度上是连续的,但是这种连续性有时候是有欺骗性的,它会让我们默认认为“当下的我”是“过去的我”变成的,所以我对“过去的我”是绝对了解的,以前与现在是同一个人,只是时间变了而已。但其实现在对“过去的我”未必真的是那么了解的,而如果你不了解小时候的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现在是这样的。而通过咨询,其实就是在看你的过去,当你明白现在的我是怎么来的,可能是被过去某些经历的塑造与影响相关,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HUSH
4年前
11
38:36 我们无法了解另一个人在想什么,没办法与另一个个体完全联结起来,我们是终极孤独的,但是弗洛姆说过,有一个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去打破这种终极的孤独,让我们感受到在灵魂之外也许是有别的存在的,就是「爱」。但爱的本质在此刻的语境里是一种共享的东西,是罗生门,是一个交集的瞬间。有时候可能就在一瞬间,两个人眼神一相汇了,那一刻我们都感觉到心动,虽然在之后的这一辈子我们都不会再有任何共鸣,但那一刻的心动我觉得就够了,那一个moment我就知道我的存在也许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事件。

卡卡
3年前
16
19:46 面对人「终有一死」,人类发明了三种机制维持理性,继续生活:宗教、爱、创造。

HUSH
4年前
20
1:50:58 一个人在害怕的时候,最能安抚到他的:不要害怕,这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存在主义危机令人担忧的不在于虚无感本身,而是害怕会永远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为虚无而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无边际的。
1234567_N4aj
3年前
21
01:39:57 节目是2017年的,主播们32岁,此刻2022年,我也是32岁,也刚好有同样的困惑和虚无感。 这期节目很好。谢谢播主分享生活经验。很棒。

SerenWine
4年前
22
45:20 其实我现在越发觉得,并不是因为“自己有问题”,才去“做心理咨询”,这不是个因果关系,而是个相关关系。是越具有深刻自我探索欲与反思能力的人,越倾向于从事心理相关行业,而这样的人也越容易意识得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许有心理问题是个比我们想象中更普遍的现象,所以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有问题”而悲观失意,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已经是一种力量。
573PH3N
5年前
28
01:14:50从这个角度出发,得到一种人生观:人活着的追求,是最大化你的生活体验。四个月零二十一天前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并深思熟虑地立下了要多经历多尝试的flag.此刻觉得,奇妙的点在于:在心理学的领域,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竟然也能通过相同的前提得到相同的结论,像数学一样精确。太奇妙了。

HUSH
4年前
46
1:53:04 人会偏向低估自己未来的变化,因为大脑习惯于把此刻的状态延续无限,认为以后就是这样了。但是回忆一下,可能三年以前的生活、三年前的自己与现在是天差地别的。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mindfulness therapy与佛教的禅修很像,意义在于通过打坐和冥想去recognize所有的情绪都是come&go,没有一个情绪是会永远停留在那里的。痛pain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苦suffering是可以选择的,如果可以意识到痛在哪,知道它的来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去也是必然的,它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意识到这一点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治愈。如果你在经历炼狱,just keep going。重要的是不要停在那里。
心玥
4年前
52
听到得意忘形的第27期:《长这么大谁还没有点存在主义危机啊》,这期聊到了我最近半年大部分思考和践行:
1️⃣“做一个artist: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养活自己。”
半年前开始我愈发觉得我拍摄创作陷入了瓶颈,最开始按下快门的冲动越来越少,现在的工作更多变成养活自己的渠道。
之前我一直追求的是自我表达和养活自己的统一,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这件事大多数时候也不是这样work的,于是调整自己,随自己的心意做喜欢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养活自己就交给工作吧。
2️⃣“30岁之后开始有存在主义危机,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活着,我这辈子到底要干嘛,我的人生要创造点什么?”
跨年的时候我写:努力创作,认真处理关系,是我总结的我能用来对抗面临存在的既有事实的焦虑最有效的方法了。
我可能很久之前就开始有存在主义焦虑了,怕没有活过的证据,文字、照片、老物件都是我会精心留存的东西。
当一切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创作点儿什么是我唯一有安全感和确认感的事,和人有紧密的联结是我重要的幸福来源。
3️⃣“心理咨询是建立自我过去、当下、未来的联系,它不是你有问题去找人解答,而是帮助你梳理你对自我的认知。”
从去年11月开始我开始做心理咨询,到这个月因为疫情和过年的原因暂停,一共做了10次。
一个很大的收获是,咨询师会询问,“那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我才意识到,我大部分时候都在用理性叙事,感受是不提的,TA会引导我去回忆感受。
而当我尝试打开感受和情绪的盒子的时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是面对它好难好难,但另一方面,当我慢慢去释放后,得到的是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轻松。
另外一个帮助是,咨询师会从某一个小事去帮忙梳理我处理事情和情绪的回应方式与我过去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但是,得坦诚的是,我因为个人所处阶段的原因,我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期待还是主要集中在短期治愈和恢复,后面梳理和建立过去和现在的联系这部分,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我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它给我带来的帮助,所以未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的。
4️⃣“男性在长期规训中被教育不能表达情绪。”
我在分手后,体会到情绪给我带来的深重影响。我觉得不仅仅是男性,大多数人是不会识别情绪,正确表达情绪的,我自己也是。这也是我半年在学习的东西,给感受和情绪命名,体会它,释放它。
接下来我还会参加一个正念训练营,真正和情绪共处。我很喜欢这个训练营宣传片里的一句话,大意是:“情绪就像你站在大雨里,我们不是要强迫你喜欢雨天,而是学习在雨里奔跑,不仅仅只站在雨里呆呆的忧愁为什么还在下雨。”
5️⃣“人为美好而活,最大化你的生活体验。”
因为马上到30岁和经历分手这两件事,我整个冬天都过得不是很好。
现在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处理我的情绪,但我在努力了。
我相信还是会有很多美好的,希望我有一天能够重新感受到那些美好。
先为我自己可以主动自救鼓掌吧!

HUSH
4年前
61
1:47:47 “还想讲点无关的。咪蒙曾经大而无当地哲学地逻辑地玄远地理解了世界的空无本体,然后从书斋里走出来,走向生计和疲劳,这不免让我想到了梭罗。年轻时候总会有一些形而上的时期,喜欢并且只会用概念称呼周遭的生活,就像瓦尔登湖那样抽象,直到中年,梭罗才变得具体且不厌其烦,他成为了一个植物学家,观察并记录北美全部的植物。植物一直处在人类认知的边缘,这样看似乎一定要经历一些岁月才能找到真实可感的生活,不过我仍然相信,年轻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生活的全部真相,他们只是在用余生收回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