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个冬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翻译家。在这份悲伤的名单上,有娄自良、郭宏安、柳鸣九、李文俊……本期节目的主角,杰出翻译家、《呼啸山庄》的译者杨苡女士也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我们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杨苡女士尚且在世,那时,她的唯一一本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刚刚出版。

本期跳岛,主播于是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和曾经拍摄采访过杨苡女士本人的纪录片导演徐蓓一起,围绕着这本口述史,一起追忆了百岁老人与五四运动同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交缠的一生。作为巴金的笔友、萧珊的闺蜜、沈从文的邻居、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学生,杨苡用她惊人的记忆力和鲜活的讲述,将那个遥远的“黄金时代”召回我们的眼前,让那些在“正史”中正襟危坐的名字变成了可亲可感的老师、同学、好友,同时还带出无数令人唏嘘动容的“凡人小事”。历经百年沧桑,她的坦诚、谦和乃至“无耻的天真”,在字里行间依旧饱满光洁。

回观杨苡的翡翠年华,也是在追忆那个令人心向往之的西南联大时代。民族危亡时刻的青年之歌,为何总能触动我们?时代精神的出现,需要怎样的土壤?怎样的大时代,才能召唤出兼具家国情怀与独立精神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通识教育频频受阻、信息茧房愈加封锁的今天,当年“自由思想”的大学教育是否能提供一个理想的范式?正如嘉宾倪文尖所言,怀旧无法解决问题,而“年轻人的心总是相通的”。这一代的“黄金时代”,终有待这一代人来创造。

【本期嘉宾】

【本期主播】

【时间轴】

03:12 巴金的笔友、萧珊的闺蜜、沈从文的邻居、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学生:杨苡的朋友圈就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史
06:48 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不如说她是与五四同龄的永恒少女
23:43 大作家的“凡人小事”:大公主、来凤和杨苡母亲徐燕若的故事
36:34  战火纷飞的岁月,西南联大的“黄金时代”不是奇迹,而是时代助推的必然
53:33 当代教育的悖论:和一百年前相比,今天的“通识教育”有进步吗?
60:56 鸡蛋和母鸡的问题:传记对于理解作家作品本身来说是否是必需的?
69:34 口述史这种体裁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精彩之处就在于有限视角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杨苡(1919-2023),著名翻译家,先后就读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翻译家,曾翻译《呼啸山庄》。
杨宪益(1915-2009),杨苡的哥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
赵瑞蕻(1915-1999),杨苡的丈夫,南京大学中文系原教师,翻译家,曾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许渊冲(1921-2021),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李尧林(1903-1945),即书中的“大李先生”,巴金的三哥,翻译家。

  • 书籍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

  • 影视作品

《九零后》:拍摄了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90后”专家学者,向观众亲口讲述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故事。
《西南联大》:以日记、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访谈为载体,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一系列历程。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主播...
筱狸
锌Zn
鸮一只
祝羽捷
猫弟maud
跳君
烧酒哲
广岛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IRIsss_-
2年前 浙江
12
05:33 跟好多人一样,一直听先生先生。不愿再听。
跳君
2年前 江苏
13
【赠书福利】 在评论区谈谈你对西南联大等“黄金时代”的印象,你觉得现在的确“今不如昔”吗?我们会抽取一位幸运听众送出杨苡女士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一本,一周后开出。 感谢译林出版社提供赠书!
卡芙卡的狗勾
2年前 江苏
13
真的是翡翠年华啊😭😭令人动容
EMMA_MA
2年前 广东
14
想请人把先生这个词语自动删除
DerSteppenwolf--77
2年前 北京
14
今年的确失去了太多优秀的译者了。从法语译者柳鸣九、郭宏安到英语译者杨苡、李文俊​,感谢他们的译作曾为我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相似但不同的世界。说起对西南联大的印象,我回想起大学时候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的缘分特别喜欢沈从文先生,觉得他很亲近。也是在那个时候,因为他,我看了好多和他同时代的文人作家的故事,也知道了西南联大。明明自己是英文系的学生,但当时却特别喜欢现当代的中国文学。那时候还是太年轻,不懂得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只是在看到那些故事的时候会有一种佩服,同时又觉得有些难过。比如看到张新颖老师写的《沈从文的后半生》时,会忍不住在自习室旁若无人地流泪。再后来,看到了电影《无问西东》《九零后》,还原了西南联大的一部分,扩展了我对于西南联大的想象。那种心底生出来的佩服与尊敬也随之越深。他们是怎么做到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却坚信认真勤奋努力地学习是可以改变国运且身体力行地学好自己应该学的一切的呢?英文系的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觉得特别汗颜惭愧,觉得自己不够勤奋也缺少信念感。而他们是朝气蓬勃的,是可爱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青年,但青年的精气神是可以想通的。也许不是时代今不如昔,毕竟没有人想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只是像我这样的青年还是会想从先辈们的身上汲取一些坚韧的力量,去探寻个人与时代的命题。西南联大不复存在,但西南联大精神永存
EMMA_MA
2年前 广东
15
05:13 听到杨苡先生我心里咯噔一下。
二了吧吉
2年前 江苏
15
53:34 认真听完了,这期内容很用心了!
布鲁克林有棵树_OWZF
2年前 河南
17
别的不谈,杨苡先生听着不刺耳吗😇🙏。杨苡女士是烫嘴吗
HD352646u
2年前 广东
18
37:21 37:18 很有同感,听主播这样重述,都眼中含泪了,很向往!
ee鹅
2年前 江苏
23
活着就是胜利,记忆是抵抗时间的方式
灰色滴寒鸦是什么道理
2年前 浙江
25
关于西南联大的印象,最近读沈从文,发现那时候的他也很特别。沈从文是一个特别较真的人,他觉得有些教授只把教书当成任务,下了课就打麻将,然后他专门发表文章说这是危害民族国家的行为。还有那时候他已经对漆器还有少数民族器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是他建国后埋头于杂文物研究的线索。其实知识分子原本有各自的圈子、师承和脉络,但是西南联大促成了他们如星丛般的汇聚,然后走上各自不同的命运。而我们今人看待西南联大的师生就好比看待魏晋名士风流一样,在个体或集体的危亡中,少数精英会像流星一样在沉默、混沌和苦难的黑暗中闪烁。但是相比于少数个体经验上的不朽,今天的我们会更关注于每一个个体是否都能够拥有闪光点并被公共所看见和记忆。这也就是倪老师说的社会问题。与其强调“代价”,不如承认时隔百年千年仍然吸引我们的是那种值得每个人都追求的人格与学识,而这是需要能够这一创造条件的社会。
dYxYb
2年前 浙江
27
03:08 对文学了解不多,偶尔点进来听,真希望称呼女性学者为xxx女士,男性学者为xxx先生,不然只听名字好难辨别是女性还是男性啊😥
Eurusss
2年前 上海
31
可不可以不要先生先生的了??
小皮ppp
2年前 上海
32
杀了我吧,聊的挺好的一期节目,有这么多杨苡女士如此动人的细节故事,为啥要一直称呼“先生”啊?为什么?文化行业应该更敏感才对吧?杀了我吧,每听到一声先生都揪一下心
EMMA_MA
2年前 广东
37
05:24 真的听不下去了…一直杨先生的称呼… 好想喊一声,现在已经是2023年了
后青春期妄想症
2年前 北京
38
觉得优秀女学者称先生没问题的话,以后优秀男性一率称女士
卡卡kk
2年前 天津
46
先生先生的听不下去了
赫兹33
2年前 黑龙江
56
难道称“女士”就不尊敬了吗?难道“女士”就低“先生”一头吗,难以启齿还是上不得台面啊?
大元大迟
2年前 德国
63
16:07 杨苡女士在新旧交替动荡的100多年把身为女性的生命活得那么鲜活,死后却被各路后人用一声声的“先生”叫得套上男人的皮,这是纪念她,还是在侮辱她?!确定要用“把杰出的女性尊称为先生”的前现代社会赤裸裸的男尊女卑的称呼来指代这位先锋的女性吗?!shame on all of you!
杏仁露露
2年前 广西
75
受不了,能不能不要叫她先生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