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启蒙时代诞生的《百科全书》,对“疯狂”有如下的定义:疯狂分为几种。由于意识上的欠缺,离开理性而不自知的,为痴呆(imbécile);受奴役于强烈的激情离开理性,而能够自知,为脆弱(faible);若是带有自信地离开理性,还坚信自己此时正在遵循理性,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谓的发疯。

这一词条出自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之手。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节目所讨论的文本,即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拉摩的侄儿》。这部小说采取对话体的形式,让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我”,在咖啡馆偶遇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又狂诞不经的怪人。“我”与“他”的交锋就此开始。《拉摩的侄儿》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塑造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直到今天,在网络上蔓延的“发疯文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不疯狂不成魔,以疯癫之名质疑理性的身影。

本期节目,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姜林静从这位“如酵母般使真理发酵”的佯狂者说起,遍数英法德文学史中的小丑、愚人与大智若愚的天才。追根溯源,在法语中,疯子与小丑共享一词。小丑往往自知其“疯癫”,洞悉自己赖以为生的阶级利益关系。这也是为何启蒙以来,哲学家们往往喜爱在常态之外反观社会:在这场庞大的人间哑剧中,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一刻扮演小丑的角色。如果我们所假定的“正常”本就可疑,那么该如何看待被我们称为疯癫的偏离?如果所谓的“正常”本身也不那么正常,那么失常会不会就是某种重生的契机?

注:节目中所提到的页码所参照的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中译本。

【客座主播】

【时间轴】

03:31 追溯“发疯文学”的前身:一部法国小说,却拜歌德所赐先在德国流行
13:12 疯狂也分“愚疯”和“贤疯”,而拉摩的侄儿属于后一种,能催化真理的发生
17:43  狄德罗、伏尔泰与孟德斯鸠:跳脱常态以反观社会是启蒙时代的传统
31:33 福柯的“愚人船”之辩:或许,整个世界才是真正的“疯人院”
37:36 从16世纪的莎剧到今天的塔罗牌,国王身边总需要有一个小丑
46:52 狄德罗早期道德观中,没有善恶,只有利害关系
56:34 从《拉摩的侄儿》看“德意志性”:一个人可以欣赏高雅音乐而行为丑恶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物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主持编撰《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法学家,近代欧洲国家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

  • 书籍

《拉摩的侄儿》[法] 狄德罗
《浮士德》[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疯癫与文明》[法] 福柯
《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英] 威廉·莎士比亚
《人间喜剧》[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愚人船》[德]塞巴斯蒂安·勃兰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主播...
筱狸
锌Zn
鸮一只
祝羽捷
猫弟maud
跳君
烧酒哲
广岛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歪唧叽歪
1年前 英国
0
好浪漫的一期节目
DiscOption
2年前 北京
0
沙轮的玫瑰是最喜欢的栏目!这才是跳岛的水平~
天国还很遥远
2年前 上海
1
笑死我要去找一下马丁路德骂人生成器
Mermaid_
1年前 上海
1
又来重听这一期了,最近正巧在读蒙田的随笔集,也好奇蒙田和狄德罗的写作脉络是否有重叠的部分💫
垃圾苏
2年前 法国
1
1:12:43 这里突然想到弄臣对他女儿的柔情
阿瑶瑶
2年前 北京
1
打开了新世界 真棒
伊爗5883
2年前 河北
1
03:58 纯粹与沙俄,完全不同却着迷 仿佛是上帝的照耀
nicebubble
2年前 广东
1
58:51 哇,这部分好精彩!
云树
2年前 四川
1
好喜欢你们!
NGGG
2年前 浙江
1
1:08:27 为啥这个主播讲话我感觉听起来好费劲……
菱歌233
2年前 江西
2
43:09 这一段关于小丑的论述太精彩了
是我二酮
2年前 北京
2
最近的更新里面私心最喜欢的一期
秦小破po
2年前 广东
2
前段时间特别想发疯,就去找发疯文学看来着~
桥桥M
2年前 上海
2
喜欢这期,大家都很温柔,有被吸引到,晚点空了认真读一下这本书
桃子_Pfirsich
2年前 北京
2
13:04 病理性的港督哈哈哈哈哈
芬小达
2年前 上海
2
🥰🥰🥰
HD499398w
2年前 北京
4
听温柔的人聊发疯的小丑,今天好浪漫
假正经_jSOj
2年前 辽宁
10
喜欢这期!
凶狠又嚣张的zz博士
2年前 江苏
19
被文学震撼到了
谬见之明
2年前 江苏
21
1:00:14 是的,音乐作为纯粹艺术的一种好像被挪用来作为提纯的「德意志性」的象征了。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把犹太人送进焚化炉这个场景真的太典型了,简直就是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做注。 所谓「纯粹的音乐」「纯粹的德意志性」以及「疯狂」和「正常」之间的切割都隐含了一个关键的「提纯」过程,恰恰是这种要塑造一个冰清玉洁的艺术、民族和文明的观念,让这些人能够犯下暴行。在奥斯维辛中,屠杀是由精致的工业体系完成的,死亡仅仅是其产品,这样工业化的野蛮行径让人们几乎不会意识到「死亡」这一事实:因为雅利安人是人性的唯一且最高形式,而犹太人、同性恋之类不过是对这一人性的摹仿,它们是「非人」,因此它们的「死亡」不过是纳粹对自身人性的「提纯」。屠杀工业和犬儒主义的文化工业在「提纯」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为了让文化保持中立,所以要让它变成不知疲倦地自我纯化、崇高化的偶像,以此消解文化对糟糕的经济政治决定的批判力。同理,把疯子驱逐出文明的体系,就可以提纯出一种「正常」的意识形态,以此来规训和支配人的身体与灵魂。 奥斯威辛的杀人工业(在肉体上消灭个体)与欣欣向荣的文化工业(从精神上麻痹个体)很可能在深层的逻辑上也暗通款曲。极权主义与文化工业联手后对文化造成的伤害本身就是「奥斯维辛」的一部分,这可能不是奥斯维辛的造成的「果」,而很可能是造就奥斯维辛的「因」——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无法见证奥斯维辛,所以奥斯维辛才如此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当我们讨论艺术如何被奥斯维辛侵蚀和摧毁时,这种侵蚀和摧毁其实早就发生了,并且恰恰是艺术内化了奥斯维辛的统治。恰恰是那种对「纯粹」的追求隐含了我们文明中最为危险、最为恒久的隐患。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