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潜水员:何润哲 广岛乱 黄鱼 栗子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当代的案例: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片中男主角麦那样,从塞尔达降级到消消乐,曾经翻墙都要看的演出,今天也悻悻然提不起兴趣,当真单纯是因为老了吗?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正在听跳岛的你,文化体力如何?

【时间轴】

01:40 在伦敦/北京/上海/长沙谈“花束般的恋爱”是怎样的体验
15:15 何谓“文化体力”?文化体力等同于鉴赏力吗?
23:12 依照昆德拉的艺术史观,短视频的原罪在于重复
30:55 从安东尼奥尼到土味老爹,上班之后文化体力槽快速见底
35:40 出卖了灵魂,又想买回曾经那个自己的影子
40:21 年轻的时候,就是会因为“品味好”喜欢一个人
54:10 作为一种消费的公共文化生活:文艺变贵了吗?
59:51不再读书,也可能是因为“现实总比虚构更荒诞”
66:20 投票环节:谁是本期的文化大力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俄国作家,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卢米埃尔兄弟(1862—1954;1864—1948)即哥哥奥古斯特·马里·路易·尼古拉·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让·卢米埃尔,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小说的艺术》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等。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
陈丹青(1953—)美籍华人油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詹建俊、靳尚谊。从事油画、壁画的创作,业余也发表文艺评论与随笔。
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裔德国籍画家。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并制作了许多以黑白为主的版画和线画。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 作品

《花束般的恋爱》[日] 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
《塞尔达传说》[日] 任天堂自1986年起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
《帷幕》[法] 米兰·昆德拉
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 埃琳娜·费兰特
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伦敦生活 Fleabag  [英] 菲比·沃勒-布里奇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
即刻 | 微博 | 豆瓣 | 小红书

主播...
筱狸
锌Zn
鸮一只
祝羽捷
猫弟maud
跳君
烧酒哲
广岛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KujoJotaro
1年前 浙江
5
对我来说即便是不上班的日子里,也还是抱着功利性的心态去对待很多事,比如现在我听播客都是1.3倍速起步,shownotes能提炼出来主要观点就不听播客了。不过还是很乐意在大晴天去公园看书,出新电影去电影院坐两小时沉浸观看,再难看也不玩手机。但,做完这些事,我回来还是要刷至少半小时短视频才能缓过来hhhh
ScarlettS
1年前 上海
5
1:05:06 我有个朋友以前在北京的美术馆工作,2017年左右回来上海的美术馆工作,当时就跟我说北京一场展卖200是卖不出的,但是上海大家就觉得很正常,接受度很高。真怀念大学时上美5块钱、当代10块钱的票价😂
HD234779z
1年前 浙江
6
我觉得是国内是北京,演出、话剧、电影、展览的资源比其他城市多太多了。
HD532175z
1年前 上海
7
来自一个长发男文艺逼点赞
Stella_Iumo
1年前 北京
7
真的太贵了文化生活太贵了太贵了,咱也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全花在文化上还是太贵了
脆筒冰淇淋
1年前 广东
8
45:49 补充物理体力,再聊文化体力,听拆包装声音好舒服,ASMR 的一种🥺
爱听播客的小企鹅
1年前 上海
9
1:00:43 成为社畜之后很多东西都逐渐明白,range拓宽的同时也慢慢对很多东西祛魅了
鲨鱼飞走了
1年前 广东
10
29:11 我觉得界面和跳岛是电子正餐!稍微轻松的时候是电子下午茶!
talknice
1年前 广东
10
1:03:01 看完上海的马蒂斯真的感叹在中国线下汲取艺术的成本很高。伦敦的大英博物馆,V&A,国家美术馆,Courtauld(有马奈的女神游客厅的吧台和草地午餐的草稿)都是免费的,除非是限时个展,所以就会有很多观看者可以慢慢多次去观看和临摹。而且伦敦还有很多小型的艺术展厅,虽然是为了售卖画作而设立的,但一样是会欢迎市民去浏览观看。
SummerCatchers
1年前 江苏
10
听跳岛补充文化体力
HY海鸟
1年前 上海
11
可能学生时期不需要生产吧
Nelly
1年前 上海
12
上海其他都好,就是从事文化活动成本太高了,演出展览都贵,文化体力不足的问题确实还是要考虑经济因素的🚬
书虫弗兰克
1年前 河南
13
21:03 文化体力,可不可以理解为,在较长时间里全身心投入到一件生存与工作以外事情中的精力与能力
Akira在小宇宙
1年前 上海
14
40:33 感觉女性的文艺启蒙来自一个男性文艺逼这个现象还挺常见的…反过来的例子却很少(中学时逼迫对我有好感的发小读书最后被他以「越来越读不懂你」为由疏远了🤣)感叹还是我们女的比较容易合理化男性的行为啊(。)
淡奶油焖橙子
1年前 广西
25
一边吃早餐一边听,怎么不算电子榨菜呢哈哈哈
爱听播客的小企鹅
1年前 上海
26
41:26 学生时代很容易因为品味而对某人crush 太对了😂
Imnotblue
1年前 上海
30
10:08 啊啊啊啊我就是覺得...國內真的一點都不亞,哪哪都錢味太重了..... 有一種中產小孩裝酷的氣質
好玩人
1年前 山西
38
我觉得是因为一切都可以量化了,所以总带着功利的心。比如吃饼干马上想到打广告,养绿植想到可以拍照分享到平台来获得关注。如果只要做事就能获得奖赏,那其他不被奖赏(这里包括关注度等无形的反馈)的事情都不想再做了,毕竟来自内心的赞同远远不如外界施加的强大。
四斤儿大豆
1年前 上海
40
上海真的好贵,随便一个糊弄人的展就敢卖200,988只能买到周林的站台票(哦没抢到)。问题是上海工资中位数也就六千多,很多年轻人是靠大量加班才拿到了税前2w的工资,交完税又砍掉一大块…上海属于全世界有钱的人。
Jaeeeeeel
1年前 上海
41
57:01 参加过不少线下活动,作家见面会啊,影展啊,小众的音乐会啊…每次去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期待,期待能听到一些社交媒体上没有遇到过东西。但是,逐渐发现,即使是一些所谓纯文学的分享会,分享的东西都是浮于表面的,音乐会的现场,也没有在iPad上看的那么精彩。无人在意分享的内容,拿个签名本,合个照,发个朋友圈,就完了。每次活动结束后,都是失望,后面我就再也不参加了。这样的文化活动能给人什么滋养?不如躺公园看天。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