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友微信群已经开通,欢迎添加小助手Disruptaging2021入群】
纵使坐拥万能朋友圈,你是否也会在某一刻觉得无人倾诉?
心理咨询,是勇敢者的主动选择还是懦弱者的安慰糖丸?
父母子女之间,什么时候有了那么多不可言说?
担心挂念之外,心理咨询是否能够解开彼此的心结?
源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在西方已经发展了近百年,但在中国不过二十几年。这之于一个行业不长,因此,被大众所接纳尚需时日。
这一期,我们从三个家庭场景出发,梳理了当代青年如何借助心理咨询进行自我探究和预防保健,两代人眼中的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如何为自己和父母选择适合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如何理解和帮助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家人、朋友。
希望本期内容能帮助大家以开放、客观的心态看待和接纳心理咨询,也为不同代际间彼此理解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时间轴】
01:17 爸-妈-我与心理咨询相遇的常见场景:我需要,你需要,我觉得我们需要
04:28 未主动寻找心理咨询师的常见情况
08:28 从心理咨询在美国的发展历程理解父母看待心理咨询的态度
11:48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的大保健,没病也能看
14:17 什么时候必须寻求朋友、家人以外的专业帮助
23:16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30:09 对心理咨询起作用的合理预期
32:46 如何看待心理咨询中不同(催眠等)手法
35:49 哪些人具备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能力: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护士医、心理学博士,以及如何看待药物治疗
47:32 心理咨询存在双向的年龄压力,年龄会成为选择咨询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49:12 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服务对象理解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和纠葛
52:23 希望父母理解或参与到心理咨询中,首先要避免因果式的叙述和责备
55:12 如果家庭咨询经过一段时间并未起到明显积极作用,请考虑更换咨询师
58:20 心理咨询需要主动合作的意愿,单方面敦促父母进行心理咨询是很难起作用的
1:04:15 如何为遭遇心理问题的家人和朋友提供具体帮助
1:09:44 心理咨询师如何面对和理解自己的家庭问题
1:12:00 如何甄别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推荐书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陈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已经有很多公众号、播客推荐,我们仅想就阅读人群方面做一点补充:
全书从亲历者(即蛤蟆先生)的视角展示了心理咨询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并发生作用的。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逐渐进行自我剖析、理解了自己情绪的出处并习得了化解情绪的方法。更难得的是,蛤蟆先生所遇到的问题与成长经历中的诸多细节、父母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息息相关。
这样的叙述可以避免强势的、明确的、理论化的输出,让所有阅读者,无论年龄几何都有了重新理解心理咨询作用的机会。避免了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比较容易被对心理咨询持不同观点的人所接受。
【公益心理咨询热线电话】
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12355
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12338
卫健委心理卫生热线:12320
北京市老年心理服务热线:010-67180418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010-58809250/9004
希望24全国生命危机干预热线:4001619995
北京中科院心理所咨询志愿者热线:010-64851106
全国各地均开设有危机干预热线,较为危急的情况建议大家优先拨打当地热线
【关于我们】
我们的节目在同名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小宇宙、QQ音乐、Podcast(苹果播客)同步上线
欢迎大家收听、留言与我们互动,每一句体会、每一则分享、每一封邮件对于我们而言都十分珍贵,正式往来欢迎写信到:[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前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当期“喜欢作者”为默默耕耘的我们打赏)
从30到80的路那么长,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有“养老”这一个困惑。虽然我们不能许你晚年幸福,但希望和准备总是要有的——积极、坦然、体面老去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试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