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孤独终老可怕么?独自走向生命尽头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宿命?

一个人来,一个人走。来时有人迎接庆祝,去时有人送别护佑。

如果,人生暮年,也能按照自己坚持的“活法”行事,这样的旅程应当算作圆满吧?

本期,我们要为大家推荐的书籍《一个人最后的旅程》来自上野千鹤子老师。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调查,分析论证了:不论结婚与否、子女亲人是否陪伴身边,亦或是出现阿尔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都有可能实现居家临终。当然,这样的目标绝非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基础服务的建设、他人(不一定是家人)的服务意愿和能力等提供支持。

即便如此,书中所呈现出的居家看护医疗情况、居家临终的案例、与家人朋友相处和生活的建议,尤其是一组朋友支撑一位女士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K小组案例,相信是会令所有人都产生豁然开朗之感的。虽然,这一切不一定能够全部实现,但能够丰富一些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许也是好的。

【时间轴】

01:45 作者为什么会写就《一个人最后的旅程》,以及该书特点——观点硬核

07:15 硬核观点一:一个人不等于孤独,老年独居不等于孤独死

10:48 硬核观点二:长寿时代的离世是慢慢发生的,不如摆脱送终情节,珍惜拥有的每一刻

14:21 硬核观点三:我们希望的“居家养老”究竟是哪个家?在家不等于和子女同住;与家人同住不一定是彼此最好的选择

23:23 硬核观点四:小平照护城,一个理想的居家照护服务模式样本

28:24 硬核观点五:单身人士实现居家养老的优势

33:02 实操案例:单身/独居人士K女士的生命管理小组,朋友、家人等都是用来麻烦和依赖的社会资源

40:42 独居人士按个人意愿寻求治疗、居家养老、临终需要满足的条件,以及结交跨年龄段朋友的重要性

46:34 有/无家人的情况实现居家临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实现的困难之处

53:12 虽然深知书中提到的目标在中国现阶段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我们还是希望将这本书的观点、案例分享给大家的原因

1:00:08 每个人的决定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希望我们都能以开放勇敢的心面对和倾听自己和家人的决定


【相关信息】

1.《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日]上野千鹤子;任佳韫,魏金美译,陆薇薇译校

2.居家临终条件

根据上野老师的梳理,在有家人、无家人可依靠的情况下,实现居家临终分别需要满足的最低条件为:

1)有家人

A.当事人的强烈意愿

B.有照护能力的同住家人(且支持理解同意老人居家临终)

C.所居住的地区有可利用的医疗、看护、照护资源(24小时待命的上门照护、医疗,康复训练、药剂管理、口腔etc、临终关怀等服务、安宁疗护)

D.准备足够的资金

2)无家人

A .24小时待命的巡视上门照护(进食、排泄、保持清洁—生活最重要的三大照护饮食照护、排泄照护、洗澡照护)

B. 24小时待命的上门看护

C .24小时待命的上门医疗

(注意:是24小时待命而非24小时在场)

3. K小组形成条件

A,好人缘

B.有经验的指挥官

C.朋友代替家人的精髓:细致周到+献身精神

D.人数多且分布地域广阔

E. 跨年龄段

F. 跨领域专家

G. 活用互联网沟通积累共享信息

4.部分硬核金句摘录

1)无论结了婚、有了孩子,还是离了婚,或者一辈子单身的人,只要长寿,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人。所以,离婚也好,一辈子单身也罢,都是幸福的,绝不是不幸的人生。

2)人在成为患者之前,首先是一个生活者。在家里,每个人都会回到生活着的角色。“患者”只是那个人的某一个身份,而非全部。

3)子女提出与父母同住,是魔鬼的呢喃。

4)家应该是在这世界上能够让人彻底放松的地方。若家变成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无休的照护职场的话,家人片刻也不能轻松。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家人就会说:“求你了,爸妈,你们去照护机构吧”……即使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照护也是无止境的,不管做得多好,事后总会留有遗憾……

5)在人的一生中,生命、健康、安全、生活、财产、家人、葬礼、遗嘱,甚至坟墓等相关事项都需要人处理,我想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够根据当事人意愿代为处理上述事项的组织机制?不是找单个自然人或者法人,而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包括亲戚、朋友、专业护理人员在内的团队。

6)因照护而无奈离职的人群中,40岁左右的人居多。他们此时离职就很难安排自己的老后生活……为护理老人而不得已离开职场、离开社会,未必会给需要照护的老人带来幸福。

7)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告诉父母:爸爸妈妈,即使你们不在了,我也会好好地活下去。请你们放心吧。

8)父母即便拒绝与子女同住,也不要说“不要你照顾”之类令人厌烦的话。这时,最好时说:“万一有事,还是需要你照顾”因为老后的生活充满变数。不过子女对父母的照护应以不牺牲子女的正常生活为前提。

9)“想找一个身心都能依靠的人。”但是在被依靠的人看来,也许会觉得困扰而选择逃走。或许对她来说,丈夫曾是这样的存在,但若一位成年女性身心两方面都要依靠男性的话,男性也够辛苦的。


【关于我们】

我们的节目在同名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小宇宙、QQ音乐、Podcast(苹果播客)同步上线。欢迎大家收听、留言与我们互动,每一句体会、每一则分享、每一封邮件对于我们而言都十分珍贵,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Disruptaging2021入群讨论,正式往来欢迎写信到:[email protected],也欢迎前往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当期“喜欢作者”为默默耕耘的我们打赏。

从30到80的路那么长,年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只有“养老”这一个困惑。虽然我们不能许你晚年幸福,但希望和准备总是要有的——积极、坦然、体面老去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试试看。

主播...
唠唠老姥
小轲不是爷
大聪聪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HD815625z
3年前
0
身边好多独居老人离世都是摔倒后没有及时发现,听说有一种老人摔倒后可以给家人报警的手表,不知道主播是否了解这种产品?如果了解的话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产品测评或者推荐?
暴富候选人
3年前
0
32:25 关于居家养老这点从我个人是独生子女角度来看其实就很容易解决和接受 因为独生子女结婚前是跟爸妈住一起的 如果父母老了我们也可以搬过去跟他们一起住 因为双方的生活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了解的 所以没有什么大问题 对我们而言只是回去了从小长大的环境而已 他们舒服我们也舒服😆
Zen-zhang
2年前
0
00:55 最近一两年开始年龄焦虑,试图寻找意义,活着的意义,我善于逃避,胆小懦弱,在焦虑中度日,没有明确的方向,活着有太多的问题和痛苦,活着就是要解决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希望可以积极勇敢一点。
M0-mo
3年前
0
为什么你们的好多期在喜马拉雅没有?
fymm
2年前 福建
0
而且尤其女性,大部分照顾人的事还是女性做,无论是妻子,儿媳,女儿,女人老去了就算结了婚还要照顾丈夫,就算有儿有女,我奶奶就是这样的,我爷爷病了大头都是她操心,现在我爷爷死了我奶奶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分配下来各家需要做的事,饭菜基本上是儿媳妇提供饭,平时聊天的话也是女性亲属一起给她提供情感照顾,真的有需要去看医生的也很难带去医院,基本上是叫医生来家里。男性亲属做的事付出的时间都很少
Vanavo
3年前
1
感谢分享!
脆桃杀手
3年前
1
21:43 我家的居家养老是完全没吵架的,因为我爸基本把我们家正常生活全部牺牲了,24h全职照顾、各种支出也全部我们付,我爸的4个兄弟姐妹轮流来我家帮忙,就这样在照顾了我奶奶6年以后我的两个姑姑都以各种理由不来帮忙了。
勇敢的娟姐
3年前
1
上周四我的96岁的大姑离世了,去世前半个多月轻轻地摔了一跤,看不出那里受伤了,但从那以后天天喊全身痛,吃饭也少了咽不下去,就这样折磨了半个多月走了。看顾老人至关重要。
MariaCai
3年前
1
08:50 从两三年前开始读上野千鹤子 确实觉得她很刚 哈哈哈
M0-mo
3年前
1
等到了
马二_波哥
3年前
1
哈哈撞题材啦,我们也想做这本书的节目来着,不过你们真的讲的太好了!!!学习啦!!!
Rong_Qoel
3年前
2
希望我未来能提供这样的服务
刘宇liuyu108000
3年前
2
01:00:44 01:00:38 年轻时候觉得要好好锻炼身体,活到一百多岁,后来再大点儿,觉得活那么长干嘛呢,还是质量重要,现在又变了,知道“无常”了。
MarshallY
3年前
2
直接又真正地以人为本
unjellyfish
3年前
3
会觉得组建K小组比家庭养老还要困难诶
无界南山
3年前
3
08:12 严重同意!一个人不一定就孤独!
monsieurX
3年前
4
22:49 同龄人面对更大问题是父母究竟该脱离社交圈子到子女的城市养老,还是保留社交圈在老家。且不论房价租房的问题,新建立自己舒适熟悉的朋友圈对年轻人尚且要适应,何况父母。
龙龙龙女士
3年前
5
你们好棒呀 我喜欢这种不追逐热点 真实有感情的选题和探讨
龙龙龙女士
3年前
11
听完这一期,我突然好佩服我的阿公阿婆。他们已经接近85岁,仍然坚持独自在南京生活。子女们反复多次建议他们搬去和子女居住,但是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他们曾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去支援边疆,辗转一生却再也无法回到家乡工作生活。直至年过七旬才得以回到儿时的家乡—南京。我慢慢明白了,他们在默默坚守的是一直以来支撑他们的精神家园。而子女却一直以身体状态和照顾之名劝他们离开南京,去其他城市与子女同住。感谢我的阿公阿婆让我坚定,不要太过轻易放弃自己的精神生活,即使我们的身体已经开始慢慢衰老。
码头小O
3年前
17
站在人生的前半程看老后生活,还是有点难以想象。但是听完这期,确实还是真切的感受到现在就可以积极的做些什么。运动养生,积极社交,珍视家人,离去的时候希望依旧被爱。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