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物质和娱乐都如此丰富,却好像没有以前快乐?”我们好像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感慨,实际上,这的确符合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 20 世纪神经科学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大脑中处理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相同的,并且大脑会努力维持快乐和痛苦的平衡。每当这个天平向一侧倾斜时,大脑就会在另外一侧施加压力,竭力恢复平衡,神经科学家称之为内稳态。多巴胺被释放以后,大脑会相应地减少或“下调”被刺激的多巴胺受体的数量,从而导致快乐-痛苦的天平向痛苦端倾斜,以恢复平衡。所以,我们常常会在快乐过后产生宿醉感或失落感。倘若等待足够长的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我们会重新回归中立的状态。”
然而,人类天生渴望对抗这种平衡中必然伴随的失落感,于是在失落中一次次渴望再度获得多巴胺的刺激,与此同时,娱乐刺激对如今的我们来说几乎唾手可得。从物质(咖啡/酒精/烟草/尼古丁/槟郎等)到精神(游戏/网文/短视频等),其中既有易上瘾的天然物质,也有从设计之初就为了让你沉迷其中的人造物。除了人天生对多巴胺刺激的渴望以外,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让人停不下来的事物背后,是一个个产业,它们构成了商业社会的消费逻辑。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能感受到多巴胺刺激的点越来越高,在高压的环境里对刺激的渴求却越来越多,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神经学专家安娜·伦布克给我们的建议是“多巴胺戒断”,只有暂时远离令自己成瘾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到它给生活带来的真正影响。对每一个深陷手机与网络的我们来说,想要尽量少的降低沉迷时间,靠意志力远离恐怕都很难。所以,(在我们真诚自曝自己的“沉迷史”之后)三位主播一致认为,或许只有多摄入激发深度愉悦的、有创造性的内容,才能让我们远离成瘾的循环,让自己更深层次地感受复杂,感受人与自己及她/他人的连接,感受更稳定和平衡的快乐。
【本期主播】
巫昂:上个世纪末开始写东西,昨天才知道服美役的七零后作者和旧媒体人和写作课教师和会画人。新浪微博@巫昂
丁影子:前(新)媒体人,非必要不回职场的九零后自由写作者。小红书@影子猫在家
阿贝:零零后书店店主,梦想是成为四线城市的三流小说家。小红书@好语录的安慰
【收听目录】
00:17 主播自曝环节:对什么上瘾?
09:27 真正的【成瘾】是什么样的?
13:05 酒鬼作家们和成瘾的搏斗
19:46 大脑的平衡机制:快乐和痛苦是平衡的
22:18从强迫性过度消费到每天无止尽摄入信息
31:25 很多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是希望你成瘾的
36:00 全民上瘾的时代,在重度成瘾的人那里看到世界的某些未来
43:18 小朋友在吃多巴胺长大?
47:10 成瘾和你身边的环境及人息息相关
57:14 易成瘾内容和深度内容的区别?
01:07:24 槟榔之乡:将瘾作为一个产业
01:12:43 如何在逐渐失控的环境里对抗成瘾诱惑?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创作者】
《上瘾500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美] 戴维·考特莱特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美]安娜·伦布克
纪录片《所有的美丽与血泪》 劳拉·珀特拉斯
《亢奋战:纳粹嗑药史》[德] 诺曼·奥勒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制作团队】
后期剪辑:阿贝
插画:何心
文字:丁影子
【关于“和别人的男朋友一起逛公园”】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