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SodaBella
本期嘉宾:@刘不绝
EP03我们喜欢造“神”又处心积虑的将他推下“神坛”
背景概述:人们喜欢造“神”,因为“神”看起来无所不能。人们也喜欢看“神”跌落神坛,通过否定成功者来无形中证明自己的价值。
时间轴:
00:36
1.什么是“神”
2.“神”是人创造出的另一个自己——《古希腊众神的生活》
人类有很多的发明,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造出来的神有两种,一种是还活在世上的,这种“神”真实的控制一切他想控制的,真正的无所不能。
3.“极恶”和“极善”是共存的
我们不止喜欢造神,我们还热衷于创造魔⻤ 而神和魔⻤是两个非常接近的状态,神会因为做了一件错事变成“魔⻤” 魔⻤会因为某次人性未泯被推上神坛 神和魔⻤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状态,两种无比接近的状态。他们都是被审视的客体,他们不允许有属于对 方的特征,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小心翼翼的活着。他们都没有完整的“人性”,他们只能且必须具有单一 的人性。
4.我们渴望得到善良的载体;“英雄”是某一种困境
“英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困境。 我们期待英雄的出现,但我的不希望ta是我们的家人或朋友。我们更爱自己稀里糊涂被救了的感觉,这样 我们无需背负任何压力。 “人群”躲在“人群”的身后,个人就不存在了,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躲在以个体组成的“人群”身后。 我们永远渴望英雄的出现,但我们会乐此不疲的对与我们亲近的那些想要成为英雄的人“棒打出头鸟”。
06:11
1.我们会记恨跟我们出身相符但最后大有成就的人
2.不希望朋友比自己好太多?
3.中年人的社交尴尬;你有我没有
幸福这词我们不太会用在坏人身障上,我们甚至不敢用在不太好的人身上。
18:29
1.我们是能看得见的盲人——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仿佛签署了一个契约,但可能有一天我们会问自己,是谁替我签署的。

2.“恶人”的善
3.我们为什么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为了不受欺负,就要先把别人干掉,想要的越多就越容易受伤,我们习惯伪装是为了更好地存活。
4.“打压式教育”打压的时候真的教育了吗?
5.我们给了他人亵渎我们的权利,同时也享受自己被推向“神坛”
6.“造神”很普遍
30:45
1.我们讨厌的“同情”
2.“同情”是剥夺他人独立人格的权利,对弱者权利的剥夺
3.“同情”是成为“神”的阶梯,某一种自私
4.需要获得感情的途径是需要“条件”的,情感的悲哀
5.物质本身是好的人如何去定义?
47:15
1.舆论极端消极和极端积极
2.“造神”是为了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推下ta也同理
此部分推荐书籍《乌合之众》导致舆论极化的因素个体因素:
1.初始偏见
人们对个体的看法往往取决于自身情况,存在个人偏向性
2.选择性接触
人们会主动靠近与自己相似对自己有利的观念,而对那些与自己有冲突的信息持回避态度群体因素:
1.群体归属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对自己进行社会划分,然后对自身所属群体产生归属认知,而这种群体归属也清楚的划分出群体之间的边界。
2.群体协同
当个体成为群体的一员的时候会更容易接受群体暗示并互相影响,从而形成群体意识,产生集体行动,自我观念和行为像群体靠拢,丧失自我意识和判断。
3.群体偏袒
偏袒群内成员而不是群外成员
媒体因素
群众的智慧低于个人,个人也会因为进入群体而自行降智商。
“思想给出判断,但判断不是物质状态”
萨特:邪恶并不是一种表面的现象知道了原因也不能消除它,他并不是可以开导的未知,我们活过的每一分钟是无法还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我们做的事情是历史的选择)

萨特和波伏娃的开放式关系

波伏娃的“女权”也同样具有时代性
人可以观察到物理事件,社会事实是被建构起来的

61:20
1.关于实验
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曾针对权力服从现象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40个人作为参与者,并且告诉他们参与者分为学生和老师两种身份,事实上,每一个人得到的都是老师身份。他们被分配在单独的房间里,看不到隔壁的人,但是可以听到声音。
老师将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只要回答错误,就会被电击,实验人员会模拟学生被电击发出的声音,电压M45伏特不断上升到445伏特。老师会听到叫声,哭声,拍墙声求救声。实验人员会督促参与者继续实验,如果督促超过四次,参与者依然选择停止实验,实验就会停止。而实验结果是,所有人,都将电压加到了三百伏特。只有14个人在到达最高电压前选择了停止实验。其余的26个人,无论隔壁如何哀嚎,都将电压加到了最大。
2.人性的自私不是决定性因素,善也同样
68:09 再见之后的闲聊
本期主播:@SodaBella(全网同名)
@刘不绝 (全网同名)
播客中提到的书:《乌合之众》《失明症漫记》
BGM: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27-2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SodaBella @刘不绝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