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2习得性无助——人生不是我的是“为什么”的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之后,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已经没希望了,面对问题时选择逆来顺受,同时会产生无能为力、无助的心理状态和行。
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人是因为受到压力时无法解决,而产生了消极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对压力的管理不当。
表现:
这个效应具有普遍性,“我的努力是没有用的,即使我累死都不能改变结果”。于是人们会选择什么也不做,接受目前的困境。从心理层面分析,人们在反复尝试某一件事情而无法成功的过程中,会渐渐的失去客观和努力的心态,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不可能成功,导致本可以掌握和改变的现状变得更糟糕,这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实验:
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泛化
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泛化概念。并且根据这个泛化的概念,划分出了两类人:内控人格和外控人格。
内控人格:如果你觉得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无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体验,都是你一手造成的,那么你就是内控人格。
内控人格的人工作更加的努力,更愿意学习并接受新的经验。
他们会获得更多的成就,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拥有控制结果的能力。
外控人格:如果你认为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不管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都是别人造成的,那么你就是外控人格。
外控人格,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立刻放弃,并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困局,甚至会抱怨一定是他人故意整自己。因此这类人不大可能获得成就,他们始终停留在原地,没有任何改观。更易受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通过培养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人们只有坚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并且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地克服困难。这种信念感,就是所谓的自我效能感。
习得性无助者: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
自我效能感者:相信你能够让某件事情发生。
培养自我能效感
1、亲身掌握经验
有三次都失败了,那么你就去尝试第四次。只要有一次成功了,你就会获得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
多看身边那些成功的例子,他们做的到,你也做的到。
3、自我暗示
面对认为无法控制的情况时,你要在内心默念“我能行,我能行,我能行”。
本期主播:
@SodaBella(全网同名)
@刘不绝(全网同名)
【本期所有观点都只为博主本人观点】
BGM:
始:Midnight Feeling—N0v3ske
联系我们
抖音同名:
@SodaBella @刘不绝
HIT: [email protected]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