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据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5亿人患上了抑郁症,而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高达2.1%,但进行治疗的人员却不到一半,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精神健康。历史上也有很多名人患上抑郁症有些人甚至自杀,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黑塞,曾遇到特殊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严重的抑郁,甚至是精神分裂;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1972年自杀身亡;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因患抑郁症于1961年在家开枪自杀......


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抑郁症患者,日日夜夜受着煎熬,人为什么会产生抑郁情绪,抑郁真的是生理塑造的吗?抑郁症虽然有着明显的生理病变,但是引起抑郁症生理病变的社会原因却被人讨论的很少。本期让我们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孟庆延教授一起探寻抑郁症的社会原因。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收听指南】


2:30 人的情绪起伏总会有一个外因,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事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社会学鼻祖涂尔干的《自杀论》中将自杀归结于社会问题。抑郁症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疾病。


5:30 我对抑郁症是否是个生理疾病持保留的态度,一是因为抑郁症测试表当中有很多基于数字、科学的算法,这是一个机械的东西,与人的灵活性相违,而且填表时会有很多人为因素存在。二是治疗抑郁症药物都是延迟人反应的药品,让人迟钝,这不能真正治愈抑郁症。


10:48 现在社会学家还需要多关注抑郁症。人之所以是社会动物是因为人终究是靠别人活着的,健康的、舒适的生活不可能独立存在还需要与人交流。现代人对于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的关系越来越薄弱,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太容易让人成为一个孤岛,生活最完美的状态是生活中有他人。


20:00 真正让大家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变得能够体会人生中真切的情感并在意它,才是一个人成长的要素,把这个找回来才是应对抑郁症一个重要的方式。


21:15 离家生活的年轻人们该怎么判断哪些人是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一个成年人找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侣真的很可悲。人不可能总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活着,必须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年轻人应该多多“试错”,人要勇敢的面对挫折。走出抑郁症需要与他人建立共同生活,需要社会和人共同的力量。


【关于我们】


东腔西调」是一档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晚更新,你可以在“喜马拉雅”、“ApplePodcasts”、“小宇宙”、“网易云音乐”等平台订阅收听。欢迎在微博或微信搜索“大观天下志”关注我们,那里会不定期更新对应单集的图文信息;也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期待大家的反馈。

「东腔西调」也有听友群了,微信添加eidos001,并备注「播客」,小助手会拉你入群,一起来交流吧。

主播...
大观天下志
何苞旦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焓ing
2年前 辽宁
2
“世界即我,而非我即世界。”
白果
2年前 中国
2
28:25 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生活里找到让自己温暖的那群人。好的生活的起点。 27:47 勇敢地打开自己,接纳他人。 27:28 走出抑郁症,是和他人建立共同生活,是在生命里找回那些跟自己很重要的、定义了自己的人,并在心里面生活里面给他们留位置。 26:31 在孤立封闭的环境里,每个人会无限地把自己放大,周围的事情就越小,自己就越敏感,对“伤害”也越敏感越害怕,于是因为害怕被伤害而逃避,而“作茧自缚”,活在只有自己的茧房里。 25:31 经历了越来越多和自己性格兴趣不一样的人,才能越来越丰富自己,才能越来越理解别人、在乎别人;才能邀请别人走进自己的生命里,以免自己的生命里只有浮萍和若即若离的他人。 20:50 能体会到生活中那些真切的情感并在意它,是一个人成长为合格成年人的重要要素。 19:43 越是这样封闭,你的世界里就越只有你自己,自己就变得无比重要。自己没有那么重要的生活才是美好的。自己没那么重要,意味着生命里有别人。 18:50 社交生活(有功利)vs.共同体生活 17:42 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在他生命里和他发生重要关系的人其实不多,我们要在乎那些定义了我生命的人,虽然不多但是要在乎,要意识到自己不是为自己活着的,也是为他们活着的。“我”永远不是“我”,而是“我们”。这才是比较好的状态。 15:58 人不能把自己隔绝与他人,多和朋友一起做事情。你的生活比较完满的状态是你的生活里有他人的状态,你会为跟你生命关系比较近的人,为他们的高兴而由衷地高兴。 13:20 要体会到我身边的、我生命中重要的那些人,他们的存在对我的意义 13:10 人不能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而现代生活特别容易使人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手机...),感受不到他人 12:23 一个人比较健康舒适的状态是“我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不止建立在我自己身上,而是建立在别人身上”。
73_Michelle
3年前
2
听完了,觉得人活一辈子,何必那么较真,怎么开心怎么来,现在总说要走出舒适圈,就很怪异我在圈里呆着好好的,为什么要走出去,我比较信奉的是扩大舒适圈的说法…
Dang琼
3年前
2
21:12 孟老师 是真正活通透的人!!!
BrightLin
3年前
2
23:59 十分认同,我们缺少面对差异的勇气和处理差异的能力。
漩盈
3年前
2
27:58 有时候作茧自缚,是因为害怕被别人拒绝、被伤害。
BrightLin
3年前
3
17:54 你要在乎那些定义了你生命的人。
大问题
3年前
3
如果有严重抑郁倾向影响自身或他人生命健康一定要就医,按照专业指导决定是否服药,绝不是保持社交维持社会性就能解决的。
阿冽
2年前 云南
4
听了九分钟实在是听不下去了。
HD36964b
3年前
4
这一期真没《社会病理学》一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些论点缺乏论据,不能让人深深信服。
虎王尔德
3年前
4
发现了宝藏播客
GordonLee李狗蛋
3年前
6
玛丽安托瓦内特曾经也疑惑过,为什么饥民没粮食吃,不能吃蛋糕呢?她可能觉得这些灾民之所以被饿死,都是因为自己不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后来她被砍头了😂😂😂😂。 孟教授的很多话其实是很有建设性的,毕竟一个人很难做到每句话都是荒谬的。我个人觉得啊,世间的道理大多能适用于一个分类方法,一类是说给自己的,一类是说给他人的,一旦把这个分类混淆,你就会发现,有的人说的这些话不能算没道理,但就是让人听得很别扭,比如“忠言逆耳”这话,是让人用来告诫自己不要听不进劝的,即使话不好听。但总有人反过来拿这话堵别人的嘴,拿忠言逆耳来为自己口不择言戳人肺管子辩护。 孟教授是有实践精神的,他的结论结合了自己年轻时的抑郁和服药经历,这点大多数反感这期节目的人是做不到的,但他又不够实践,他没再了解他以外的“患者”们,是不是大多都这样,我想这点也正是一座孤岛一间茧房的表现吧,抑郁症患者很多是没有烦心事的,甚至会主动寻求沟通,所谓封闭很多是最后的表现,整天垂头丧气社恐消极的往往不能算抑郁症,那只是抑郁,不是症,之所以称为症,因为这主观难以自控,并非悲伤,而是身体难以分泌正反馈的激素,人的任何生活动力都来源于此,谈恋爱的多巴胺,学到新知识时感到的兴奋和满足,看到风景时的心潮澎湃,一切反馈全没了,你只能从理性角度看问题,你记得自己很在乎这个朋友、亲人、爱人,你听到他们对你说的话,能清楚得知道他们在表达善意,你知道“我爱你”三个字的意思,但你又什么都感觉不到,你什么情绪都激不起来。是不是听起来也就那样?但你愿意试试吗?这不是什么心结解不开,没有任何的烦心事,没有任何人让你觉得不满,但你的身体机器失控了,你能操控它走路说话工作,但你感觉不到,什么都感觉不到,你们真的理解这是什么感觉吗? 以上是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与之相反,身体机器变得异常灵敏,平时我控制它走一步,现在我出同样的力它就跑起来了,当然这是只情绪层面,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听了某些话会开心,会踌躇满志,会愤怒,这些都正常,但你试想,一句让你愤怒的话应该抱持多久的影响?一小时?半天?一天足够了吧?可你突然发现,这事你已经不在乎了,想明白了,怎么这情绪还在这?难过也是,开心也是,所以你成了个易燃物品,一点就着,而这一切并非你理性可以自控的,你想的明白那些问题,所有事都明明白白,但情绪就是同步不上,然后你就开始怪自己,不就这么点事吗,很简单啊,怎么就还过不去呢?别忘了这个自责的情绪一样会翻倍,久久过不去。 抑郁和双向,请问各位正常人,你们愿意挑战哪一种? 再说药物治疗,我不清楚那个年代的医疗技术怎么样,我小时候或者二十出头的时候,根本没任何问题,等到我开始不对劲,已经是五年前了,那时候的药可不是什么让人变迟钝,盐酸氟西汀,劳拉西泮,这些药副作用一堆,戒断反应很严重,像毒品式的,但它们不只是让人变迟钝那么简单了,他能让你的身体机器正常起来,你重新感受到了别人传达的感情,你也开始感觉到做一些事是有趣的了,没错各位,药物是可以控制这些的,真的,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止步不前的,包括诊断技术,孟教授说的鉴定表,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试一试,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故意选那些乐观的选项或消极的选项试一试,看看那些隐藏在题海中的测谎题能不能看出你在撒谎。 我不便对我不了解的领域下定义,评论啊聊天啊什么的无所谓,但下定义作诠释不行,就好像我们不懂航天工程,但不妨拿它消遣,这火箭直不直,为什么头不是尖的而是圆的,我觉得尖的更好看。这么聊都没什么,但你要是楞从审美角度评价火箭性能呢?“我很尊重航天工程,但我不禁对它的科学性持保留态度,众所周知尖头的空气阻力更小,明明更适合火箭,但它偏偏被设计成圆的,这让我非常怀疑它的科学性”。这样聊好吗?我个人觉得,没什么不好,聊天嘛,聊什么不行,聊天不用非得追求有意义,聊天本身就是意义。但如果你以一个教授的身份办个讲座,讲座名字叫“为什么人类航天技术至今无法穿越柯伊伯带”,那还合适吗?各位?你们觉得呢?
大问题
3年前
7
老师倾向于用道理和情绪来论证观点,要是能更多引用诸如研究文献的客观论据就好了
wzzzzw
2年前
8
这期的嘉宾是我下载小宇宙APP,听了一个月以来,最轻浮,最浅薄的一个。 恶心。
冰湖
3年前
9
老师说的不错 但是吧...总感觉像在给老板们讲座
薄荷奶油糖
2年前
11
多年服药+咨询的抑郁症病患求求了,对抑郁症多点尊重少点利用,不要在社会对抑郁症及其患者的偏见上加稻草了行不。从头听到尾,嘉宾和主持对抑郁症及抑郁情绪的了解,就是路人水平。您有影响力有平台,有权力表达或说教,但求多考虑下社会责任,对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少点妄言。
扑热息痛_zgyT
3年前
12
10:30 孟教授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机制,药物机制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连副作用的认识都很贫瘠……。不反对提看法,但起码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做思考吧?
_R0bh
3年前
12
抽象的空话。主播很现实的问题,嘉宾回答不上,绕得乱七八糟。。。痛心疾首的伤心?啥?
eighteen2
3年前
15
嘉宾像是在酒桌上讲“我活了几十年终于发现一个终极大道理,一个萝卜一个坑”,还特深沉,最后再加一句“你们慢慢琢磨吧,想不通就太让人伤心了”
GordonLee李狗蛋
3年前
19
我想各位都听说过一个词叫“极端推论”吧,好比你不想住楼房,你就喜欢住平房,这时候你朋友突然觉得你这个想法太可怕了,他表达了反对,你说“我喜欢平房,我就买平房住,这有什么问题吗?” 他说“你想像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只买平房,那会发展成什么局面,全国开发了那么多楼盘,没人买了,楼市崩盘,经济危机,钱越来越不值钱,到时候你连水泥管子都住不上,还住平房?”——发现了吗?你在论述“我能不能住平房”,他在论述“能不能所有人都住平房”。这就是典型的极端推论,现代社会上那些倡导关注个人关爱自己的声音,其实也是相对的,“相对”这个词孟教授也提到了对吧,不知道为什么厚此薄彼呢?全社会拉着人们往只看集体不看个体的方向走了几千年,现在我们刚刚换个方向走了百十来步你就说我走得太远了吗,我们不是要朝那个方向走到头,而是想在两条道路间找一个平衡点,忘我和自私间,还有个善良却不怯懦的选择啊。你看那些在疫情中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用假健康码四处跑,不戴口罩不服劝告的,哪个是抑郁症患者,又有几个是您说的“孤岛人”,他们恐怕都是那些在社交场合从不封闭的人吧。 从某种角度看,我能理解孟教授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我也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理类疾病开始成了时髦病,尤其在年轻人群体里是重灾区,好像抑郁啊双向啊可以让自己还没来得及精彩的人生显得更有厚度一点,让自己有点神秘色彩,也让自己的平凡显得更合理一点。还有一些人呢,纯粹是遇到了糟心事,或大或小,可能是社交上的职场上的等等等等,有的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有的是真惨,是大部分人难以承受的悲剧,这些都造成了他们的抑郁情绪,可大家注意,这是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之所以不是症,因为他们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以客观发生的事为基础,这基础一旦消失,所有负面情绪轰然倒塌,你甚至可以人为地去毁掉这个基础。这些都不是抑郁症,可能正是这些人,这个庞大的群体,让孟教授对抑郁症产生了误解。 我并不是在论战,我认为这可以算作辩论,但绝不是论战,如果孟教授是我生活中的人,身边的人,我完全不会觉得这个人有问题,也不排斥与他交朋友,当然在学识、社会地位上我可能根本就不配与孟教授交朋友,但我是不觉得孟教授和我对抑郁症群体的不同看法是什么原则问题,我不讨厌孟教授,只是有不同意见,我也相信孟教授所说的为那些社会问题担忧啊痛心啊是真诚且出于善意的,只不过我们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而已。 以上就算是作为听众,对本期节目的一点分享吧,大家没有任何义务去理解我们,但如果你愿意走近一点,谢谢你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