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有关清史的议题,近年来成为学界和大众关注的热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开始发现清朝有着超出我们日常认知的多元性。比如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清朝有一项突出的事功——其直接掌控并稳定统治的版图甚至超越了元朝,其中的“统治”与“治理”分别是如何实现的?如何看待清朝在东西和古今之间的定位?学界在此话题上的争议主要聚焦于哪些方面?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蔡伟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子木,以一些讨论“中国”观念的重要研究文本(主要涉及《“天命”如何转移》《最后的皇族》)为引子,共同聊一聊大清如何“一统”。

【本期对谈】

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嘉宾:蔡伟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嘉宾:马子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收听指南】

征服|02:55 清朝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03:46 蔡:何炳棣与罗友枝的“汉化论战”是一场没有交集的对话

07:21 马:清朝的灵活性体现在制度、信息、文化等三个层次上

- 制度,清承明制+参汉酌金

- 信息,文书体制+驿路网络

- 文化,修其教不易其俗+一元统摄多元

统治|11:31 从马上“得”之,不在马上“治”之

13:30 蔡:清朝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之间的关系

20:10 马: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大一统”思想

- 举例:乾隆平准及其纪功碑

观念|26:02 政治正当性:多元vs一元

28:00 蔡:汉化论、内亚论之外的第三条路:传统意识形态

- “儒家圣王”为“体”,“藏传佛教”为“用”

- “天命观”与“大一统”

41:05 马:清王朝对于正当性的选择抱有实用主义态度

- “大一统”和正统性是一体之两面

- 《何处是“江南”?》中,皇权与士林的合谋

- 从政治和思想交汇的角度考察帝王经学

影响|49:36 清朝在东西和古今之间的定位

50:23 蔡:其实不存在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帝国”定义

- 清朝统治与“边地资本主义”

- 明清“掣签法”与活佛转世

- 阿尔泰语系之存在意义:有要比没有好

58:03 马:去看见清朝制度中的新多元属性

【工具箱】

01 历史学者杨念群在《“天命”如何转移》一书中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02 《最后的皇族》是一部对清代宫廷社会的典范式研究,从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宫廷礼仪三个方面,全方位解读了清代的都城设计、服饰语言、内廷人员管理、皇室教育、婚丧嫁娶等宫廷生活细节。作者罗友枝(Evelyn Rawski)是国际知名汉学家,曾任美国亚洲历史学会会长。全书着力讨论清代为什么能够建立统治并维系近三个世纪之久。

03 何炳棣(1917-2012),浙江金华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就读,师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后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其研究领域非常宽阔,从明清人口、经济、社会史开始,后来又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近年来又涉猎到先秦的思想和制度历史。被公认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史的世界第一人,著有《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等。

04 参汉酌金,是清入关前制度与律法建设的主要方针,即在参酌明代典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满洲社会的传统,建立、完善后金政权的制度与律法。

05 濮德培(Peter Perdue):《中国西征:清朝对欧亚大陆腹地的征服》,2021-01

06 汪荣祖:《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2017-03

07 欧立德(Mark Elliot):《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读书》,2014-01

08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半透明之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历史”与“身份”》

09 艾宏展(Johan Elverskog):《我们的大清》(Our Great Qing: The Mongols, Buddhism, and the St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6

10 杨念群教授在另一本书《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和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中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11 金光明(Kwangmin Kim):《边境资本主义:突厥斯坦产品、清朝的白银与一个东方市场的诞生》,2016

12 欧杨(Max Gordon Oidtmann):《金瓶铸就:大清帝国与活佛转世》 (Forging the Golden Urn: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incarnation in Tibet)

13 掣签,即抽签。削竹为签,配以标志或词语,抽取其中一根或若干根,用以决定先后次序或占吉凶。明代后期,孙丕扬任吏部尚书,创掣签法以示铨选之不容情。法用竹签若干预写所选的机关地区及姓名等,杂置筒中,当堂随手掣取,与拈阄同。清代沿用此制。

【相关往期】

Vol.118|帝国前世今生,从多元到单一、单一到多元的轮回(嘉宾:许纪霖×郑非)

Vol.100|彭勇×杨海英:南明到底亡在哪里?

Vol.116|清史闲谈:明亡清兴,偶然还是必然?(嘉宾:侯杨方)

Vol.38丨热河访古:站在草原望“北京”(嘉宾:施展)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三联中读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

主播...
大观天下志
何苞旦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红狼十三
1年前 未知
2
这一期节奏好好啊。中西方的清史研究中的分歧和讨论对比阅读一般。何必的节奏把握太好了
非虚构的安东尼
1年前 内蒙古
2
即使以西方标准评价世界史上的帝国也不能统一呀,比如说神圣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就完全不一样啊,但都叫帝国。所以史学届真的是越来越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了,也难怪,大的东西都被研究完了~
望天的摩艾
1年前 浙江
2
43:55 对,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大义觉迷录可不是用,是讨论体
Jilha
1年前 云南
3
承德人路过
wekind
1年前 北京
3
来听讲👂
Bagatur
1年前 安徽
3
哇! 蔡伟杰!马子木!
东东木木
1年前 新加坡
3
吸引历史学家的往往是危机冲突改革这种事件性很强的议题,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新清史这个问题上,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去给大清的长寿和“多元”找注脚。个人感觉这个问题实在很难解释,涉及的偶然性因素太多。至于大一统云云,实在是先有观点后找证据,非要在帝国的实践上扣个“中国”儒家的帽子,比魏源龚自珍鼓吹康熙乾隆又高明在哪里?说回新清史,柯娇燕的几本书在思想深度上最好。
Prophet-
1年前 福建
3
太严谨了!
灰色滴寒鸦是什么道理
1年前 浙江
4
我觉得这里面新清史是不是混淆了几个问题。如果罗友枝认为只有君权是体,儒学、藏传佛教之类的都是用,那这些东西还能成为清朝的正当性依据吗?其次是即使清朝在入关前有满人的以及蒙古的天命观,然后又和传统儒学天命观发生了结合,但是这种多元化统治方式跟清朝的“统治成功”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吗?至少就传统社会来说,这种“认同”式的合法性是不需要及于大多数被统治者的,也就是说这种统治上的成功更多仍然是制度层面的、对原有社会结构、习惯的改造与融合。而一旦强调认同的层面,就会不可避免的凸显族群的差异。
彩虹设计局清洁工
1年前 北京
4
蔡老师😋😋
荞麦皮枕头
1年前 北京
4
很喜欢这期选题
慕雲春樹
1年前 北京
4
带着小板凳来上课啦૧(●´৺`●)૭
羽叶丁香
1年前 福建
4
来了来了,火速赶来。
望天的摩艾
1年前 浙江
5
真正不容易的是何必,主持分段,提问构成对话,捏合两边老师成为有来有回的讨论
KAIL
1年前 天津
7
39:08 专家的观点有点可笑。清王朝在历代王朝中已经不算短了,如果不是遇到西方,清王朝可以维持更久。如果清王朝不走汉化道路,而是像这个专家所说的维持多元化,清朝没准早就被民族起义推翻了,蒙元就是前车之鉴。
Tonyen
1年前 广东
9
新清史真是用心恶毒
迷你世界_4x9n
1年前 福建
11
汉化导致清朝崩溃,这个结论是嘉宾随口一说吧?清朝如果归入中原正统王朝的话,它算是高寿了,所以说汉化让它崩溃,欠妥。 其实乾隆总结过前代灭亡的原因,“曰强藩,曰外患,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并且他很自豪地总结说“今皆无一仿佛者”。乾隆固然有志得意满吹牛的成分,但平心而论,清朝确实基本上把历朝历代的bug都修复了。但就像有的评论说的,时代变了,“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来了,康雍乾祖孙三代拼命刷题,好不容易刷成了震古烁今的超级学霸,但突然间,卷子变了……所以,汉化实在是背不起清朝崩溃的锅。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12
59:34 将这一期与今天的【忽左忽右】对比收听的感觉是这里的学术背景介绍得更为充分,对双方观点的列举更为详细,嘉宾配备更为有意思。但为什么整体流畅性和吸引力似乎不如【忽左忽右】对杨老师的访谈呢?除了专业术语(包括众多美国学者的名字)会滞碍语流之外,本来以为会“吵起来”的两位嘉宾之间毫无火星也是一大“遗憾”。蔡老师隐藏了许多锋芒,而张老师既表示在许多问题上同意蔡老师的看法,又坚持同意杨老师的立论,略有些打太极了。当然,自从姚大力老师的遭网暴(且不止是“网”暴)之后,国内相关领域的老师大多“三思而后言”,让人既能理解,也觉得可惜。
北落橙
1年前 浙江
19
这位台湾学者多多少少还是在推去中华化,如果清朝不是中华,那就真的中了日本人的诡计了
Sea_Gulls
1年前 广东
23
这一期shownotes真的是非常好,满足了我这种爱好者的进一步探知需求,严谨详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