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思考
说起审美的启蒙,我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意识几乎是同时开始被 21 世纪早期的中文互联网世界启蒙。那时候我放学后,在妈妈的办公室休息。在她办公室里的那台清华同方台式机,打开了我的认知新篇章。双击桌面的ie
浏览器,首页的网址导航名为「电影之家」。用简单的html语法搭建了一个表格,每个单元格里填满了一个个当年时兴的各国电影,年幼的我在写完作业之余,点开了一行行超链接,开始欣赏未被分级的镜头语言。印象深刻的电影有
天使爱美丽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等等。很多电影桥段的构图和配色,影响了我的审美体系。比如幽灵公主的电影配乐,艾米丽的红绿法式配色,玛莲娜的女性特质等。
也是一个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 90后的一个有着重要启蒙作用的电影,我开始把时尚作为一个庞大而独立的产业来理解。审美在这里的作用和其他产业一样,是一种以美为名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扩张的商业行为。
审美的作用
审美是精英主义的,是统治阶级定义的,审美是有高下的。
抛开自然之美,仅在物的角度讨论物品之美。在物品的产生之初,是具有工具属性的,用于为用户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方向进行极致的探索,美也就诞生于物品设计的细节中。从设计思维出发,实用主义并不是站在美的对立面,相反,实用主义是从功能性出发的对物的打磨,美是在其过程中不断被显化的特性。
在实用主义的催化下,物被生产出来,物之美也初见雏形。而在资源分配出现不平等之后,阶级的分化催生了审美的定义。无论古今中外,在历朝历代,时兴的美的标准,一直被统治阶级所定义。诸如古埃及的尚紫和中国儒家文化的尚礼——对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着装划分。而在战后的平民主义普及的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接棒统治阶级,用审美和流行来鼓吹不同群落的生活态度,审美的多元下,人们通过志趣相互吸引,也让「品味」一词成为抱团的聚类器。
美是主观的,但美是可以被讨论的。
关于这部分的更多内容,就是听三年前翻转电台番外节目,小李老师的这期就好↓
钟爱的商业品牌和审美
实用主义极致的代表优衣库,具体可以听下这一期↓
地球情怀的极佳实践者 Patagonia,最近听到的不错的节目↓
从时代社会来讲,每个阶段对于美的理解是什么?
对美的争执是统治话语权的争执,关于「当下被讨论的对象」「应当」成为的样子,是风潮的提倡者。
最近看到的不错的时装类的电影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美的作用
放到个人身上,在审美上,是否要具备主动权?换句话来讲,是要成为圈子核心和话题本身?还是要尽快融入适应环境不做异类?
美作为工具,对个人而言具有自我教育的重要意义。美是一种实践,通过向外对世界和人的探索,我们体会到快乐悲伤等情感反馈,从原始的感受开始,我们逐渐选择让自己更舒服、更能找到意义感和舒适感的「美」的具象。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品牌而言,品牌所倡导的审美引领着大众的潮流,不同审美的意图下研发的产品,也是当代消费者表达态度的重要形式。
在不真的情况下,把美作为一种心灵休憩的避风港,是缺乏相应的责任的。有着更高审美能力的人,应当发挥更多的影响力,承担更大的责任。
结尾
对美有认知,对美的追求也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探查。美是多元的,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的体会到多样的美。
附上之前的分享PPT,关于时尚的一些历史观和女性主义的触点。(联系大鸽gebifm即可获得)
背景音乐
ヤン・ティルセン - アメリのワルツ.
Madonna - Vogue.
策划:隔壁
主播:喂喂
嘉宾:Moonland
剪辑:喂喂
文案:喂喂&Moonland
互动方式
关注公众号&微博「隔壁FM」,这里将会分享一些播客背后的故事。
也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听众群,添加隔壁小助手:gebifm。
商务合作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