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90分钟
播放:
4,682
发布:
2年前
简介...
《漫长的季节》似乎已经过去了,而姗姗来迟的《巴别塔词典》还不知道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鲜分析。无论如何,这部电视剧给中国影视市场和观众都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声音,某种程度上延续了《隐秘的角落》里那种精心打磨的现实主义,只不过这一次,创作者们的关注点来到了90年代末的转型时期,而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诸多记忆、印象、成见是否还活跃在当下呢?
主持人:鬼王橙、姚天宜、竹溪
00:02:31——本期“词典策划”感谢:张大喵MIN(专属配乐:四季歌,音乐人:花儿乐队)
00:03:13——对《漫长的季节》的初步印象
00:11:17——去工业化的记忆
00:23:43——世纪之交时的东北社会变迁
00:32:37——“东北人”印象的形成
00:47:47——人物与模板的动态关系
00:54:30——剧中所建立的社会秩序
01:04:47——秩序的灰色地带
01:15:39——对秩序的毁灭性反抗
01:21:30——关于剧作“爹味”的讨论
参考内容:
结尾音乐: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音乐人:万能青年旅店
若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可以在“巴别塔词典编辑部”微信群(添加微信号playtimeguy)、即刻“巴别塔词典播客组”以及新浪微博“@巴别塔词典”联系我们!
我们的爱发电也开通啦!欢迎感兴趣的听众在我们的爱发电站点提供支持!在此特别感谢鸣谢我们的“词典恩人”:荔枝、小马、无限衍义、溪主席的好战士、lfkdsk、爱发电用户_N97b、面包棍棍、向阳而生、Antarcticite、sheldor、争和zhenghe、张大喵MIN。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商宿
2年前
江苏
8
我感觉剧里还是反复展现了这个假港商是厂长的银行卡和傀儡,只是没敢写的太明。
handh
2年前
德国
7
40:18 听到这儿,感觉太他者视角了,一时把歧视合理化,二是把东北困境主观化,就如同现在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完全无视结构问题,把东北和南方大城市机械性做比对。后面如果有反转,我会删评论。

sigh777
2年前
河北
7
听了第二遍,这里有点不同看法,彪子的绿围巾和破鞋,并不是做导演官方认证彪子就是被绿了,而是彪子不出意外一定会被他周围的人看成是被绿了搞破鞋了,表现得是在旁人眼里彪子的形象。如果我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我作为吃瓜群众,我是没办法分清这个女人和两个男人发生关系是谁先谁后,而且看到彪子为女人大打出手,我也会以为女人和彪子是不是早有感情,推测大概率是被绿了。只有三个当事人会知道事情原委。

猴颜五尺
2年前
北京
6
46:43 巩汉林就是东北人。我觉得主播还是年纪比较轻。改革镇痛过程中,曾经长期有巨大的价格差,国内的价格和国际的价格有几倍的差异,香港的火车司机到了深圳就能包个小老婆。如果一个人能在香港谋到一笔不算大的钱,就能够在东北做上不小的生意了,可能是低价收购国有资产,也可能只是招摇过市骗些钱。而有机会利用到这个价格差异的人,恰巧最可能是广东人,那里有口岸的优势。这是这种刻板印象流行起来的现实基础。
蟹黄豆腐包
2年前
天津
5
02:25 喜报 21号了才发
Cloud云_Cyh9
2年前
吉林
5
32:08 听不下去了,如果您想要解释某个地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最起码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而不是靠个人主观的分析。
西海蛙
2年前
河南
4
34:00 听到这里说两句,前几分钟差点弃了,但坚持听到这里发现幸亏没弃。虽然很多播客都讲了这部剧,但你们从另一个角度讲出了新意,比如从外省人、南方人的角度讲以前的大型国企生态和下岗潮等等等等。不过,对于只看了片段就来讲,个人还是不支持。

Bob0
2年前
浙江
4
26:21 竹溪说的对,97年的下岗就是全国的普遍现场,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也是,一大堆国企的厂子的下岗的,长辈里都是被买断工龄的,当时就是电视里放着刘欢的从头再来,央视还放着下岗再就业的电视剧,好像是丁嘉丽老师演的,剧名忘记了,小时候那几年整体的氛围就是
handh
2年前
德国
4
52:44 对香港人的“坏的”刻板印象,和你前面说的对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的刻板印象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只做鱼
2年前
辽宁
4
45:26 地区刻板印象、哪里都有好人坏人

Bob0
2年前
浙江
3
22:57 此处想起一部小时候看过的老剧《孽债》
西海蛙
2年前
河南
3
58:46 不是仓库保管员,她是过磅房的,磅秤称量货车进出时的重量。

白阅吃书
2年前
辽宁
3
25:49 请其他地方的文艺工作者加油,不要一提下岗就是《钢的琴》《铁西区》。
赛赛嘶嘶嘶
2年前
北京
3
当我们说《漫长的季节》在创作层面有爹味,或者说相对男性中心视角,不是说不能展现男主角们的“爹”,而是这种“爹”对女性造成了哪些影响是可以有更多展现的。这一点在罗美素的刻画上或许是最突出的:王响吼她教训她不那么把她当回事的时候,她是怎么想的,她的内心世界会是什么样,我们几乎看不到。
用“当时的现实就是这样”来结束对话其实没有什么意思。

仄三
2年前
广东
2
1:30:17 万青!!!

好好好行行行
2年前
上海
2
1:24:23 噗 所有对一个设定为90年代东北的电视剧里关于爹味的讨论我都觉得很好笑 咋不在清宫剧里找皿煮呢?
小宇宙匿名用户
1年前
辽宁
2
25:40 东北的情况典型,并且比例确实偏高。这有什么好争的,就像是同样是受害者,讨论说其实还有别人也受伤了有什么意思?受伤较为严重的人哀怨多点不是正常吗?!还有,支援西线,被迫难道不是比自愿更残酷吗?再说哪有那么多自愿,懂得都懂。评民族英雄都是论迹不论心,何况支援建设。又说什么上海等地也有人支援,那是不是得拿出数据和比例和人数来说事儿,就算东北人不是绝对主体(这我不确定),东北人就是觉得有很多人去支援了,又怎么地了?我家亲戚就有整家去四川某地的,很是思念家乡,当然,现在习惯了,东北人因此叨念多些又怎么了?不是很正常吗!
HD816371e
1年前
广东
1
不知道主播对三线建设还要论不自愿是怎么想的,一切的源头不正是因为非自愿吗?一个普通人因为看得见的手离开父母亲人,去本不想去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最后还要被轻飘飘地评论一句“你都不是自愿的呢”。真荒谬。

野客闲侃
1年前
湖北
1
人家电视剧正好奸商的角色正好对上了个假香港人或者广东人,某位主播非要纠缠不休,反复讨论,香港人和广东人没有奸商吗?香港人或广东人不能是奸商吗?纠结故事角色是谁是哪里人有那么重要?不讨论故事本身只讨论皮毛,为杠而杠,我也是无语😓

HD478695x
7个月前
未知
1
05:43 平原上的摩西门槛比较高,成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