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这期我们来聊杂志:
1、接触杂志、看杂志、选杂志、买杂志的宝贵回忆
2、我们从杂志中获得了什么?
3、哪些杂志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
4、为什么这些年杂志开始慢慢淡出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杂志:
《读者》
《青年文摘》
《大众软件》
《电脑游戏攻略》
《网友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
《人物》
《新知》
《LENS》
《恐龙》
《知音》
《故事大王》
《故事会》
《十月》
《收获》
《科学》
《男人装》
《GQ》
《知日》
《读库》
《科幻世界》
《龙虎豹》
片头曲:never young beach - Let's do fun
片尾曲:老街-李荣浩
主播:大壹 / 超哥 / 星光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LEFT1018
4年前
3
23:41 报刊亭不还卖电话卡么~
HD307714y
4年前
3
小学时候妈妈给订了《少年天地》和《少年科学》,还给《少年天地》投过稿,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交到了好多笔友(如今已经全部没了联系方式)。当时交笔友还会互相寄照片,我把相册里我最喜欢的、觉得自己特别漂亮的照片全都寄给了全国各地的笔友😂现在想穿越回去揍小学的自己。
碎碎
4年前
3
配合片尾曲食用真是太佳了!

重度耳机依赖患者
4年前
4
44:26 入手了《新知》,很庆幸还能买到

大王贰十三
4年前
4
印象最深刻的是《看世界》,大学几年的刊次应该都没落下,喜欢从杂志上看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及解读,想想好多年不看杂志了,信息获取渠道多了,反而像是失去筛选的能力。打算买大壹老师推荐的mook,也准备去图书馆看看杂志。

萨宁
4年前
4
49:19说的太好了“有些美只有书本可以呈现”
ChanseelonG
4年前
5
搭配片尾曲食用非常好。
想来已经好久没有看过杂志了,初中捧着《意林》和《读者》,高中看《看天下》和《南风窗》,大学看《汽车之友》、《摄影之友》和《国家地理》。
从应试到因热爱而去阅读,仿佛也见证了一路成长。
之前清理书柜,整理出大一摞。
可惜再读已经没有那么打动了。
但有文字陪伴的时刻总是快乐的,而那几十页一本的杂志,创造了很多这样的时刻。
Narcissus野鬼
4年前
5
《科幻世界》依然在小学图书馆看得,每次都去抢,所有的人都去抢,老师分成四组,让学生们进去找书看,由于我个子比较高,排最后,等轮到我去选书的时候,抢不到那本杂志了就。我就找到一个漫画杂志,是北京的一家很老的出版社出版的,我记得是那本杂志有写是76年还是78年,后来再去看那本杂志,就再也找不到了,我也不记得名字,但那本杂志是真的经典。
0neSe7en
4年前
6
那个应该叫做网友世界吧,从小学4年级开始买,算是计算机,音乐,电影,游戏的启蒙了。每期的光盘真的太棒了。记得把一年所有杂志摆在一起,书脊可以拼成一个图

Reno
4年前
6
07:39 初中开始看杂志,买的是《电脑之家》后来是《青年Vison》,视里面的编辑为大神。

可丽娜
4年前
7
<儿童文学>是我订阅最久的杂志,从小学四年级一直到初三,小时候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所以每买一本新杂志就要一个字一幅图片认真看,后来长大了,买了更多的杂志,三联读者人物南方周刊贝太厨房等等哪一本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市还有一个大型图书批发市场,每次去都去买一些平时单价高不太能负担的杂志,背着沉沉的杂志坐着公交车心里别提多开心。最近购买的杂志还是三联财新的抗疫专刊。
桥小
4年前
7
回忆中最早的杂志是少儿文艺,记得中学开始就开始看我妈妈订的十月、收获啥的,后来就开始看她买的小说,她也由着我每天看一会儿。我爸老出差,我和我妈一人拿一本书,一边吃饭一边看,吃完了我就去做功课,真是我中学时代的绿洲。我妈经常说,有这么多书可看,有这么多好吃的,生活真美好啊。是真的,阅读和美食伴我度过很多至暗时刻。

波耶特
4年前
8
33:35 然后海关同志高兴了 「没想到今天还有意外收获啊」

霓虹组
4年前
8
三联以前蛮好看的,可惜后来越来越想把自己做成中国版纽约客,走高端范儿,弃了。炎黄春秋,紫禁城,第一财经周刊,小说月报,这些以前都看
小兔子乖乖2020
4年前
9
小学最渴望的是《米老鼠》,每本里面还有小玩具,好像有一期是送一个金黄色的书包。小学每周五下午都会有一节阅读课,这节课老师就会发大家订的杂志。每次我都是拿着自己的《儿童文学》,羡慕着别人的《米老鼠》😂

霓虹组
4年前
11
上海居然取缔了全市的报刊亭!!真的很无语
文化有限的超哥
4年前
11
又是充分暴露年龄的一期节目

躲藏的鼻哥窿
4年前
17
小學時候看的應該是故事會,主要是裡面的笑話。初中開始看讀者,青年文摘,黃金時代。但養成看雜誌的習慣完全因為初一時候一場大手術住院,那時候除了電台就只有雜誌和報紙。整個中學階段的閱讀基本就是靠以上三本雜誌。不知道大家還對少男少女這本學校指定刊物有沒有印象,當時還發表過一兩篇小文章,還因此結識了一些「筆友」。工作以後男人裝也買了不少,還多雜誌我都一直保留著直到最後搬家。最後一次買雜誌,就是那本出了一期就成永恆記憶的獨*團~現在唯一付費訂閱就是經濟學人的電子版,這已經完全脫離了雜誌的定義。雜誌,不僅僅是內容的閱讀,更對還是待出版的期待,在書報攤付錢時候的愉悅,以及迫不及待坐在某一個專屬角落閱讀的快感,最後還有一個月時間裡面重複翻看的某幾篇文章,然而,那翻頁聲似乎已經成為了絕唱。

Reno
4年前
28
“杂志”在我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艺术般的平面设计、文学功力与知识的底蕴、妙趣横生的内容策划。杂志在一段时间内是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和食粮。而对于“杂志人”“纸媒编辑”,我也是很敬重的。
诚然,如近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信息迭代非常快,甚至在BBC、纽约时报这样的总部,也有专门的“信息勘误提示板”以更正因报道过于快速而产生的错误代价。但依旧不乏一些人能够有毅力在自媒体大潮中,坚守内容的出品与负责。
任何时代,不为所动,坚守自道是纸媒人的可贵之处,哪怕现在哪些媒体人转型去从事新媒体,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自我约束是不会变的。
另一方面,杂志靠的是发行和售卖,没人买自然无法生存,许多杂志开始替品牌干活,接软文、做活动,内容完全到了放弃的地步。
其实,国外纸媒转电子媒体已经很成熟了,国内的“付费”市场还有一段路,财新、华FT中文网、华尔街等付费内容是个不错的开端。

Dole_
4年前
41
小时候家里订《读者》和《儿童文学》。初中好像就是去报刊亭买烤肠哈哈哈哈哈,偶尔买读者。高中我们几个玩的好的朋友轮流买,然后换着看,当时真是什么都买,《环球人物》《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孤独星球》《第一财经周刊》《yoho》《1626》《milk》《Elle》《青年文摘》《新知》《三联生活周刊》...... ,每周的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学校的书店逛,看看哪期杂志又来了…都不知道自己哪来的钱和那么多时间看😂。(确实没怎么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