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聊聊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和《小小少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孩子,天生患有阅读障碍症,被周围人贴上“笨”或“懒”的标签,在巨大的误解和压力中生活。我们该怎么认识和理解他们?他们有哪些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我不是笨小孩》记录了这些故事。
《小小少年》则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某个领域里拥有极高天赋和兴趣的孩子,他们在挥洒间,眼睛里绽放出的光芒,让镜头前的我们屡屡感动落泪。
他们的故事,治愈了我们。
你会听到:
1、什么是阅读障碍?能不能治愈?
2、片中哪个片段最触动人心?那些被误解的“笨”与“懒”。
3、成长过程中,是否有某段经历受到过老师或同龄人的批评与嘲笑?怎样应对的?
4、对人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作品:
电影
《地球上的星星》
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
书
《致女儿书》
片头曲:《虫儿飞》
片尾曲:《推开世界的门》--杨乃文
主播:超哥 / 大壹 / 星光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星光
4年前
3
欢迎大家多留言多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呀!
顺便也可以看看“文化有限”的周边:
文化有限 X 宜小酌 联名葡萄酒:TB搜索“宜小酌”,进店后再搜索“文化有限”即可找到。
文化有限 X 旁白 联名文化衫:TB搜索“旁白”,进店后再搜索“文化有限”即可找到。

Ashley周木然
4年前
5
37:47 天呐!我大学高数也是从大一一直挂科到大四,然后整个大学过得非常差,一度很自卑。材料力学啥的也挂科了😭

红月
4年前
7
阿米尔汗有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扮演一个老师教一个阅读障碍的小孩
七个梦
4年前
7
夸

去捞星辰大海吧
4年前
8
我今年30几岁了,我至今不会用右手来用所谓标准的姿势拿筷子,但是我左手可以。
我小时候可以认识很多字,但是我一个也读不出来,一定要读的话就会很慢很慢,连不成一句话的那种慢。现在可以读出来了,但是还是会漏字或者多字。
我在想,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障碍,只是阅读障碍在现在教育阶段被发现,它只是其中之一。
Panda胡
4年前
8
如果今天的话题要说有感受的话,可能还真有那么几样。
首先,我是个左撇子,小时候自己真的是不觉得,只是身边的人每每发现都讨论几句有的没的。左撇子意味着所有事情的第一选择默认为左手,写字当然也不例外。记忆有点儿模糊了,但我今天是右手写字的,只记得是学前班的时候,老师用板尺一个字一个字打过来的,上个世纪末,老师打学生还是比较天经地义的,算不上什么体罚。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到今天依然存在的社会问题的,至少我这么认为,也和你们今天讨论的内容相关。就是社会或者说大众希望大家都是一样的,这样才会感觉是安全的、方便的、不会被冒犯的 ,这种冒犯几乎是双向的。今天提到的还仅仅只是聚焦在阅读障碍,放大去看,那些先天或后天在生理上与所谓正常人存在感官和肢体差异的,那些认知上是来自星星的孩子的……他们有什么错吗?如果有,也可能只是这个社会的规则不是由他们主导的。我们的主流意识太注重一样这两个字了,过度的领先会遭人极端地嫉妒或羡慕,是压力;过度的落后更会遭人鄙视和排挤,更是压力。没有一个多元的、高包容度的普遍意识,这种压力只会越来越畸形。
其次,是关于数理化的某种短板,也许真的是认知差异,我个人在数理化进入高深阶段,至少是我认为的高深阶段之后,就完成变成了天书,有自己的不够努力,但是更有与生俱来的抗拒和绝缘。再回想上学的时候那些考试,的确是个噩梦,在别人眼里,也是个废物。好在大学是文科,基本上避开了所有与数理化相关的东西,也算是人生不幸中的小确幸吧。
其实今天有个词,我还是很有感触的,就是感同身受。日常里很多时候人们愿意用这个词来拉近距离。可事实上没人有可以做到感同身受,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你永远没法明白对方究竟在经历什么。屁股决定脑袋,没坐在那,你只是个旁观者。如果有过某种严重疾病医院就医的经历,当你同一帮同你以及你的家人有相同情况的患者静静地在候诊室里等待生命的奇迹,同时又轻描谈写地与身边人交换病情的时候,你说你理解他们,你说你能明白他们的感受?都太苍白了。
同样的道理,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不也一样吗?每一个孩子本来就不一样,作为一个人,他们有自己存在这个世界的方式,只是今天的社会文明在强迫把他们拉平,拉到同一起跑线,只准向前,不能退后。他们的感受,我们真的能感同身受吗?
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对多元的认知以及接纳还是有一大段的路要走,财富、智力、体能、样貌、信仰、爱情……什么时候大家可以心平气和且饶有兴致地讨论所有的社会议题,,也许我们再说感同身受,才多少能有点儿立场吧。
兔某人
4年前
9
我直到30多岁还会梦见考数学因为统统不会急哭的时刻,大学填专业的时候,需要学数学的统统没有填

2077_
4年前
9
正在准备考教师资格证,我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老师(虽然那时候不太懂成为老师是为了什么),再到初中,高中,我爸妈想让我考师范,我还是选择了读新闻,我私心觉得我这辈子死都不会再回到学校(小初高中的学校,老师,同学,都留给我太不好的记忆),但是随着一些家庭变故,我希望让我爸妈不担心我的未来,我选择考取教师资格证,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教师或许在某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力极大。希望每一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得到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伤害,即使不为了成功的未来,也绝对不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失败。不仅是有缺陷的孩子,正常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什么时候学生不分好坏,教育才会迎来真正的成功。

imJWWW
4年前
10
我天,听到这里好扎心,我入学第一天就因为写字不对被留堂,我觉得我写挺好的,老师就是说不对。后来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我妈来接我问老师孩子怎么写的不好了?老师说因为我用左手写的,(我是左撇子)然后晚上到家我妈一直逼着我用右手写字。各位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学生和孩子用左手写字不要惩罚他们,能写好就行不是吗。

墨尘
4年前
12
36:28大壹老师👏,作为一个大学里沉迷于心理学方面励志要做心理咨询方面的产品设计师,因为跨专业考研没有考上,毕业后一边上班一边开始给小朋友上课,现在已经六年了。目前来讲,我个人会把这件事当成人生意义来做。接触的小孩很多,有本来就很优秀也有一般的。我确信我比大多数机构的老师要好的事,我有足够的耐心,跟小孩子相处就像患者和心理咨询师相处一样,他们彼此建立沟通,主要目的是让对方敢于去相信,我确信这点是优于知识的传授。从一开始给朋友孩子上课到现在有自己的工作室,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是更像心理辅导方面,学习的经历,遇到困难害怕困难克服困难总结问题获得经验和成就感,这里面每个过程都需要孩子自己去亲身经历,把所有的感受交给孩子,我在旁边更多地让他相信自己,在他状态不好的时候提醒他。当然也有遇到学习很差的学生,简单的概念需要讲很多遍,跟他们父母沟通很多很多,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更多地是说服父母让他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不要和身边的人比较。现在我一个人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比之前的状态更好,有的学生知道我今年有看书计划他们本来不喜欢看书的,暗自和我较劲要比我看得多,有的父母和孩子沟通有问题很多时候把孩子的问题跟我说,让我去和学生沟通,被学生信任也对自己有很大的促动,同龄人很多都已经放慢了成长的脚步,而我因为他们想要变得更好。目前除了占用我很多时间自己周末连续上课会让人脑壳疼以外,真的很沉迷于现在的生活,这学期还想上我的课的同学已经排到了暑期和下学期。(顺便打个广告,真的想把教育当人个人意义的事情来做的,如果想在苏州发展的,可以和我沟通,真的想找到和我一样的人一起做这件事,一个人的精力太有限了)
EphraimDW
4年前
12
要给我做老师的妻子看一下讨论,她一定会遇到

别杀七七
4年前
13
加油校校
加油群晓
加油若汐
Narcissus野鬼
4年前
14
29:16对!我就是左撇子。一开始拿刀、剪刀、勺子,到后来打乒乓球、羽毛球都是左手,那时候我妈拼命纠正我,说我这不对,那不对,硬要我左手拿,但是不会。我哥说左撇子都聪明的,妈你别说妹妹了。后来家里人没有再对这件事说什么,到了后来读小学,美术课做手工,我左手拿剪刀,被那位老师翻了白眼,说你怎么左手拿刀,真笨。但那时候不在乎,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全班40个人,只有我一个人左手,我才是最酷的。直到高三我们技能考试里有门课是需要用修剪刀、剪枝剪的,家里有的都是右手刀、右手剪,我带到学校,根本用不了,我当时那个着急,所有的同学都会了,而我还不会,还在别那个劲儿,专二老师也白眼我,怎么这么笨,怎么不会,后来我哭着打电话给我哥,我哥给我定做一套左手园艺工具,收到后,我45秒就操作完了,我们那个考试是需要在两分钟完成的,我左撇子45秒,模拟考试那次45秒,让我专二老师刮目相看,后来班主任找我,为什么学的时候学不会,做不到。我说我是左撇子,左手刀和右手刀不一样,右手不会。

童欣
4年前
19
我也是海淀的 从小学芭蕾和钢琴 看这个纪录片我真的感恩我爸妈 一直带着我玩儿 在学习方面从没对我抱什么希望…后来长大了他们跟我说 其实就是引导好我的三观 其他自由生长。
我不跑调
4年前
20
看纪录片的时候,让我特别感动的一些moment:
1,研究老师对校校妈妈说:孩子逃避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家长需要做的是“温柔而坚定”。
2,校校妈妈说,我们不担心孩子的未来,只是我们熬不过现在;群晓妈妈的舍不得管教;若汐妈妈头发的逐渐花白,还有那一张奖状.......家长真的都太不容易了。
3,群晓的老师给他写的一封信(节选):群晓,每个人都无法奢求别人对自己的理解,你要有不被理解的准备。就连我们自己练就理解别人的品质,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你周围大部分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善意的,而且是可改变的。遇到困难也没关系,一点一点感受周围的美好,就像你来感受我一样。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每天更幸福一些。谢谢群晓,可以让我懂你,可以感受我的善意。——看你长大的武老师。(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要懂得这么多甚至很多大人都不懂的话,当时我真的泪目了)
说一点自己的经历。我以前也习惯用左手,但父母给改过来了,虽然直到现在还是用左手切菜、扫地,也能左手拿筷子。可能家长也还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家长吧。没有绝对正确/错误的“家长学”,背后肯定有其他因素影响,所以其实不能完全责备他们。
我还有一个弟弟,英语比较差。以前耐心不足,看我弟不听话两分钟,我也跟着炸毛了。站到桌子上问他,要不要学,或者直接走开。现在想起来还挺惭愧的。也许在主观能动性以外,还有很多影响孩子有效学习的因素,不管是纪录片里的阅读障碍还是方法论的错误选择。可能没有人是“笨小孩”。

ElevenVerena
4年前
23
听到左撇子的例子忍不住来留言。
其实很多削皮刀都是为右手使用设计的,还有一次专门买了一把据说特别好用的剪刀,到货之后发现只能右手操作,所以后来送给了别人。不是左撇子,可能很难体会,遇到一把好用的剪刀,都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
小时候,为了让我和别的小朋友“一样”,爸妈一直训练我右手写字,不允许用左手。于是现在我只有写字用右手,做其他事都是左手。几年前,妈妈曾说,“其实当初不应该硬要让你用右手写字的”。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零_utw2
4年前
24
突然想起我的高三同桌,各科都超级优秀,只有英语的成绩不是很理想,150分她能拿到90分左右,但其他科基本都在135分以上。我知道她其实对于英语比其他功课都努力,花费的时间精力都多。但英语老师就天天贬低她,甚至公开在班里展示她各种英语作业中的错误,当众各种讽刺她。有回忍无可忍,我就问老师,难不成每个人都必须什么都好?老师您就什么都擅长啊?结果我俩都被叫家长。
文化有限的超哥
4年前
28
第一名!

应是南风
4年前
40
作为一个读教育专业快6年,多少也有一腔教育情怀,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即将去某教育培训机构上班的社会学前班学生,我在看到这部片子看到第二集群晓含着眼泪带着哭腔学反反复复学那几句歌的时候,我一个大男生鼻子一酸就掉眼泪了。其实这部片子里的三个孩子,除了有这种阅读障碍症之外,其他都特别好,或者说即使有阅读障碍症,他们仍然那么好。校校调皮但真的很幽默很机灵,群晓自带忧郁但又非常勤奋自律,若溪心里也想成为她姐姐那样的人,非常努力也只是想进步,想要一张奖状。教育者不能奢求总遇到完美的天才和乖顺的听话孩子,教育者应该像群晓的武老师那样,与这类所谓“问题学生”相爱相杀,共同成长。
杨大壹
4年前
51
下周二我们会一起读读《下沉年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提前翻翻哈📢

Trenny
4年前
113
半桶水的特教老师想来留个言哈哈哈哈,第一次在小宇宙听到跟特殊孩子相关的一期播客,有点小激动,我觉得这或许意味着这些孩子越来愈越被看见,他们的处境更有可能被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注意力缺陷(ADHD)和学习障碍孩子(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在些孩子当中,不得不说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是更为幸运的,他们能够进入普通小学跟普通孩子在一起,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创造了比其他障碍类型的孩子更好的条件,“学习障碍”孩子和“智力障碍”孩子虽然都有“学习困难”,但学习障碍孩子他们的智力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一般在教育上我们不会将其视为一种“疾病”(不视其为“需要被治愈”,跟医学上的看法稍有不同),所以我们更会用“发生率”代替“发病率”,用“伴随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代替“患有疾病的学生”,因此在听这期一些用语的时候稍微会有点点不习惯。
用语的转变其实代表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有些孩子擅长用视觉学习,有些孩子擅长用听觉学习,有些孩子喜欢用口语呈现他们的学习成果,有些孩子更喜欢用实际操作来呈现,这都是ok的,这只是他们认知方式的差异,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更习惯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去寻找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国外的课堂会使用特别的教具,比如说他们会为“左撇子”专门设计特殊的剪刀,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更少认为他们是需要去改变成使用右手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希望提供一种“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我们认为他们学习上受到的阻碍,更多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现在更多的孩子生活在大都市,出生在小家庭,不需要参与像以前年代那样的家庭劳作,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其实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都没有分化得非常好,这也不仅仅是阅读障碍孩子需要面对的困难,有些精细动作没有发展得特别好的孩子也都需要训练这块。不把问题归咎到孩子身上,会更利于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没有孩子是不想好好表现的,他们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像我们带过的有些学生,他们很费力地画画画上大半小时,才勉强画出一些不规整的线条,远远达不到普通孩子花几分钟随手画的那种水平,但是他们努力的过程,也是值得我们鼓励和赞扬的。只是我觉得现在整体的环境都太“急”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才能看到更多的进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非常大的可能遇到校园欺凌的问题,只因为同学们觉得他在这一套单一的评价体系之中是失败的,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面对家长和科任老师的质疑,如果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慢慢发酵,之后他们走上社会,带来的问题是更加不能想象的。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萧敬腾也有阅读障碍,其实写签名对他来说一开始是特别困难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对另外一种路径有更多的想象,我觉得未来肯定会有更多“萧敬腾”出现,但也不得不说现实中天赋异禀的只有少数人,就像这期节目里面说的那样,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属于“中间人”,很多媒体都倾向于报道具有超常才能的特殊孩子(比如说自闭症孩子拥有像电影《雨人》里面雷蒙超常的心算能力),或许会让大家误以为,这就是他们的群像,实际上大概有70%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是终其一生都达不到一般水平的。我在实习的时候问过我的指导老师:像这些孩子,他们毕业之后,会去哪里?她说,可能,好一点的会去职业学校,或许也不会继续读书。我经常会很疑惑,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未来。
忽然想起周轶君在节目《一日谈》里谈及对子女教育问题时说的一句话: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把缰绳放开一点,没事。或许我们真的只有把缰绳放开一点,才能迎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