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26分钟
播放:
3.32万
发布:
3年前
简介...
故事FM ❜ 第 646 期
今天的故事有关于三线厂,六十年代,中苏交恶,面对可能爆发的世界核战,中国按照各地区战略位置不同,划分三线,大量军工、能源工厂搬迁到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地区,逐渐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当地的,生产生活一体化的三线小镇。
时过境迁,三线工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厂子弟」的标签也随着他们的故乡一起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但曾经颇为神秘的三线厂到底是什么样?生活在其中的人又经历过什么?许多三线厂子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逝去的故乡,今天的讲述者七月也不例外,他把对家乡的记忆写进了小说里。
/Staff/
讲述者 | 七月
主播 | @寇爱哲
制作人 | 佳文
声音设计 | 杨帆
文案 | 佳文 蔡雨初
运营 | Yoyo 孙妍
/BGM List/
01. Story FM Theme (E-P) Version -杨帆
02. Alone -杨帆
03. The Smoke – 杨帆
04. 摇椅 – 杨帆
05. Life Circle – 彭寒
06. Spiegel im Spiegel – Arvo Pärt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故事FM 是一档亲历者自述的声音节目,每周一三五更新。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蜻蜓FM | 荔枝FM | 懒人听书
小宇宙 | QQ音乐 | 酷狗音乐 | 酷我音乐
Spotify | Google Podcast
微信公众号:故事FM (ID: story_fm)
新浪微博:@故事FM_StoryFM
个人微信号:gushi_fm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华中区第一甜妹
3年前
52
作为核三代很有体会了,人家问我是哪里人根本说不清楚。我爷爷从陕西当兵,转业进了核工业到甘肃,生了我爸,又到重庆816,后来保军转民到了湖北。所以我说起来是陕西人,户口上籍贯也是这么写的,其实是湖北生的湖北长大的(我都不敢说自己是土生土长),都没去过陕西。后来因为建设核电站啥的,我家就是三个人三个地方,一直到现在我也进了核工业,都是这样。小时候基本靠爷爷奶奶带大的,好在一直是子弟学校,同学还算熟悉。小时候跟妈妈写信,都是xxx信箱,所以我上初中之前都不知道我家是什么路。小哥哥的三线厂条件真的很好了,小时候听我爷爷讲的,老一辈核工业人真的很苦,真的很佩服,顺便向我们核工业前辈致敬!!
健康生活
3年前
35
15:16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西汉使者
3年前
25
三线建设是当时重大国策,很多工厂,大学都迁到了当时最艰苦的地方,分散在中西部各处,就是防止被苏联一锅端。这个决策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今被历史一笔带过。展现这个事的文艺作品少之又少

爱甜橘的NANA酱
3年前
24
竟然请到了七月!!超喜欢七月写的书,《小镇奇谈》《岩边的禅院》《群星》都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树上的余点点
3年前
23
25:21
去年暑假去宁夏玩,之后开车去内蒙的阿拉善玩。路上途径位于贺兰山腹地的石炭井小镇,整个矿区非常大,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最高时期达10万余人,现在只剩下一二百人。
开车在矿区里面转了好几个小时,期间下车进到屋子里面看了看。宿舍医院学校电影院理发店酒吧市场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建设的非常好。眼睛可及之处都是老一辈熟悉的标语,俨然就是一个小城。
而现在空无一人,特别凄凉荒芜,站在那里,周围很静,感觉时间倒流了,亲身回到了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看着那些景都能想象当年有多辉煌繁华热闹。眼泪自然而然就流出来了。这种感觉是读多少历史看多少剧都没有的。
一代人的回忆青春热血都奉献挥洒在了那片土地上,当年五湖四海去支援的人现在也早已离去。
后来才知道电视剧《山海情》部分取景地就在石炭井。
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现在有些地方还能进去看,等这个旅游小镇建好了,估计为了防止被破坏就不让进了。

西汉使者
3年前
23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工厂在湖北,但工人都说东北话,原因就是李焕英所在工厂就是三线建设的工厂,东北人去湖北建的
Ying是道山靓女
3年前
20
完全一模一样的生活,在湖南~ 我称之为国企大院。而且那时候的鸡娃就很多,防空洞,鸣笛,暖气管,太熟悉了?
HERO_5KRd
3年前
15
25:18 本期很有故事感,希望以后能听到更多这样的节目。
老外婆
3年前
14
25:28 三线,生物,汶川地震,这个联系太奇妙了
解析卡徐
3年前
12
我也是厂子弟,节目第一句话就击中我了,你是哪里人?对我来说不是能一句话回答的问题🥹

川川_Chen
3年前
11
家里有亲戚是老国企员工,一度拥有非常优渥的生活,现在到了晚年却有些潦倒。三线厂这样的国企自成一种生态,习惯了此间生存模式的人在重新回归“乌托邦”以外的生活时无可避免地经历着工作、交际乃至生活方式上的阵痛。
LoadHaast
3年前
9
再找一个,再说一个三线厂外的当地居民的生活

Mia耳朵里有鱼
3年前
7
这期有一丝共鸣。EVA粉丝+同有大厂子弟经历,mark住小说,听完就去拜读

一点克里皮
3年前
7
同三线厂,厂区家属院和厂区外村子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丸尾同学
3年前
6
和王小帅导演一样
圈圈_PQMJ
3年前
6
他说汉旺那一刻我起鸡皮疙瘩了,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HL1119
3年前
6
虽然不是三线,家乡是某西南省会——但听完我忽然想起高中班上一个讲普通话的、成绩中上的女生,在知道我的高考志愿集中在包邮区且已经拿到文考证后,说了一句“真好啊,你可以去上海了。”那一刻多问了几句,才知道她父母所在的厂几乎都是上海人。现在我在上海,不知道她后来有没有带着父母的期待,回到父母的家乡。我回想了一下身边的人们,有上海人借着开发浦东买房回到上海的,有继续留在西南城市的,有拿奖学金出国然后定居了的,而这些,其实西南本地的孩子们也做着差不多的事,因为命运的选择依托于每个人手里本来握着的那一点,无非也就是这些。所以有时候我又觉得人都是一样的,一群一群的人登上不同的命运之车,手里拽着来时的线,摸索到一点关于自己的记忆。所以哪怕没有经历过三线,也能共鸣这样的情绪与记忆。
繁星斗篷
3年前
5
感同身受,和我成长的城市非常像,坐标玉门。我们的父辈们见证着这座城市平地而起,我们这一代看着它最后的没落。很奇妙的是,现在回去很多建筑还是20年前的模样,好像时间停止在了某一时刻,在2000年之后再未前行。
Hall刘
3年前
5
出生在大庆油田,工作在航天某院,单位内人际关系的复杂是如此的相似,不同的是我没有亲属在身边。

原来是阿秦
3年前
3
感同身受,坐标甘肃兰州国营企业,小时候都是在家属院长大,同学们也都是厂子弟,厂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家属院到现在还有好多学习苏联时期的厂房和住宅楼,有些楼的外墙上还有一些标语,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