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读短篇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袁哲生。
他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他的小说严肃又悲悯,他用文字造了一个个清远的梦,梦里不仅有温柔凝视,也安放着死亡坟场。
成人世界的无常、社会的虚假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是他作品的主轴。
因罹患精神官能症,39岁的他选择离开世界,距今已有17年。
袁哲生说过:“小说就是告别世人前,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你会听到:
1、袁哲生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及以他为代表的“内向世代”。
2、为什么我们又开始关注和阅读袁哲生?
3、忙碌的当代人,更寂寞了吗?
相关作品: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
书《秀才的手表》
跳岛FM第13期《台湾文学的“内向世代”:小说家应该直面现实还是凝视自我?》
B站up主:李乌鸦爱学习
书《大裂》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片头曲:林生祥-这样对大家都好 (吉他弦乐版)
片尾曲:林生祥-远行
主播:大壹 / 超哥 / 星光
在 爱发电 支持我们:https://afdian.net/@WHYXFM
主播...
杨大壹
文化有限的超哥

星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limoon
3年前
13
听完夫妻之间写纸条立下约定20年后再看的故事,我心里是苦涩的,有很多关系都是我们自以为的好。妻子想玩这个游戏,目的就是想用纸条说一些平时没有说出的话,很显然,妻子是有这个倾诉的欲望的。可是,另一半却觉得无聊,干脆投了一张白纸。这种没有反馈的感情,只能让人深叹一口气。

绸缎轻骑士
3年前
13
推荐有抑郁倾向的朋友们可以读一下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还有欧文亚隆博士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本人来说有点用,看完心里轻松了很多。很多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是时代,社会,经历,偶然一起造成的。
印象_wiqw
3年前
13
“我感到很灰心,没想到寂寞也是闹哄哄的。”
这本书真的很难分享,读完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文化有限的节目让我了解了很多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没有窗户的房间》读着太爽了,文里的主人公脏话连篇吊儿郎当,但我能感受到背后的沉默,感觉写出了我自己的样子。
HD419013c
3年前
14
有段时间总是在下班通勤路上,快递员打电话要当面取件,在快递员说的截止时间前也赶不回去。翻了翻微信列表no one to turn to ,那一刻感觉真的很孤独。
别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觉得自己就是“坚实”的履行者,有时候会突然发现对自己太苛刻了,也太敏感了,喜欢把周围人的情绪归于自己,很容易被影响。听过很多节目都说爱自己最重要,可似乎对于我而言只是一种空洞的口号,无法理解真正爱自己是什么状态。
另,密封的罐子那一段,主播们多角度的解释真厉害,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RapunzelZ
3年前
14
24:26 我好喜欢伸出触角这个比喻😭软体动物就是很脆弱但也会被简单的温热软化~

球型鹌鹑
3年前
17
51:42 密封的罐子这篇,关于一部分亲密关系的走向的描写,让我想起最近刚看的一个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坂元裕二编剧的,描写从热恋到平淡,不再交流,最后和平分开的一个故事,写实但也戳心。
小琳_Pm90
3年前
18
#对寂寞的理解#有很多的共鸣,听到每一个故事都能闪现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很认同大壹老师说的所谓寂寞是无所期待的空洞,内心缺少爱的人更容易体会到孤独,却要时常和孤独共处。自己已经30+了,所在城市是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周边的亲人朋友比我着急,每天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可是对于我来说家庭亲情真的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期待,感觉自己没有爱人的能力,甚至在工作中是不合群的,所以就越来越沉默。去年有段时间甚至想过生活没有意义了,还好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最好的朋友曾经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现在特别幸福,很羡慕她抓住了生命的稻草,讨厌自己内心不够强大,不敢面对一切,总是感觉快要获得幸福时就会被打回现实,满满都是冲脱不了现实的无力感,内心告诉自己你不会获得幸福。但是朋友告诉我每个人都一样,鼓励我走出自己内心的圈子,不要一直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里。好好生活,多读书,强大自己的内心!

不过活着而已
3年前
20
文化有限×李乌鸦 双厨狂喜

九三_Bvo1
3年前
20
51:55 “那张空白纸片也许是妻的”好有趣的想法。有时候读者对内容的解读也会存在某种“自信”,很少能想到其他角度。听播客和分享的好处之一便是发散思维。

就这个
3年前
22
终于讲到了袁哲生!最喜欢的台湾作家😭
缺糖的外星老太太
3年前
26
“你辛苦了”日本某年洪灾,被救下的奶奶对在洪灾中去世的老伴儿这样说。被这句话击中。
是呀,每个人走完这一生,都带着那些不能轻易示人的脆弱和难以言说的辛劳吧。
生而为人,不要抱歉,在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

两只耳朵
3年前
40
觉得对方懂自己,觉得自己懂对方,所以沉默甚至生气绝望,真的是很自恋又自大的行为!时常提醒自己要表达,也要询问。
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3年前
45
之前看到一个数据,上亿年轻人在使用交友APP找对象,尤其是在北上广深,交友APP让用户相信算法的力量,将从前在公园在单位在大街上偶遇的缘分,转化为在线上的缘分,这种缘分,看似更加稀缺——在上亿用户使用的软件中,偏偏我们互相看上眼了。但这只是算法和营销营造出来的缘分,异常脆弱,因为双方早已被简化为照片和标签,人的多元性和立体性无法在软件中体现,也就无法让双方更加了解彼此,在交友软件上,认识一个人很简单,真正认识一个人却非常难。
APP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匹配卡片,好像这么多人都是为了你而准备,任你挑选,这种即时性和无穷性让过去那种“命中注定”的缘分感荡然无存,上一秒滑到一个喜欢的,算法会让你觉得“下一个更好”,引导你再往下滑,再往下滑......今天滑累了,遇到八个“喜欢”的人,明天继续滑,又遇到九个。
所以这类交友APP总会出现一种尴尬,由于用户之间可以看到对方的上线状态,以及上一次上线时间,如果你给对方发了消息,对方没有回复,却看到对方是在线的,而对方之所以在线,很可能是正在和另一位互相“喜欢”的人聊天,也可能是正在不停地滑动,挑选下一个“更喜欢”的人。
在原子化生存下,孤独和寂寞如蛆附骨,人们渴望爱情,将爱情寄托于交友APP,渴望有人理解,有人包容,有人为自己提供安全感。但我们的内心和身体其实早已被都市与算法驯化,驯化到无法承受一种长期的强连接的亲密关系,驯化到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
初期,对方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彼此觉得甜蜜,但在话题匮乏下,互动匮乏下(除了一起消费,如今的都市恋爱还有什么话题与互动),以及繁忙的工作中,双方很难保持长期关系,亲密关系会渐渐转化为一种压力,一种束缚,双方又开始向往那种原子化的,不与他人产生强联系的生活,而一旦回到那种生活,又开始渴望爱情,如此循环。
渴望爱,怕被爱,不会爱,是当代大部分都市年轻人的感情现状,矛盾而微妙。
他们,好像更渴望一种召之即来呼之即去的恋爱,当自己不如意时,寂寞时,想找人说话时,有欲望要发泄时,希望那个人立刻出现,当自己想要自由,想尝试更多新鲜感,想独处时,希望那个人立刻消失……

李乌鸦
3年前
59
感谢三位老师推荐,我每次录视频都觉得聊得很不尽兴,这种遗憾总能通过听《文化有限》补足,特别有幸福感,哈哈哈。前一阵刚好做短篇推荐,又回味了一下《寂寞的游戏》,去年读完的时候以为自己最喜欢同名的短篇,一年过去了,留在心里印象最深刻的篇目却还是《密封罐子》,只有七八页纸的一个短篇,没想到后劲儿这么大。前一阵跟一个年轻的朋友聊起这篇,她表示并不理解故事在讲什么,当下我心里的os是“总有一天你会懂得”,好妙啊,这种会随着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阶段产生不同涟漪的作品最妙了,听三位老师去解析“笑”的部分尤其有这种感觉,每个人读出的都是不同的味道。个人来讲,读完之后时隔一年,发现小说虽然是以“他”的视角来讲的故事,我心里一直揣度的却是那个被留白处理的“妻”的心思。说起寂寞,《密封罐子》大概也算是这本书里最寂寞的一篇了吧,毕竟成长的孤单,父母的离去,都还是一开始就可以预知的剧本,而活在“找到另一半就可以不再孤单”的憧憬里的大多数的我们,往往也是在拥有一份完美的亲密关系之后,才会发现有一部分的自己永远都会藏在缸里,没法被任何人看到,甚至我们自己也不想去理……而读这本书的大伙儿所感受到的那种胸中闷闷的感觉,大概是因为袁哲生让我们看到了它吧,那一部分的自己。
杨大壹
3年前
64
感谢后浪对本期节目的支持。欢迎大家留言说一说,你听完这集节目的感受,或者你对寂寞的理解。我们会在8月10号抽取5位朋友,送出两本一套的袁哲生文集。
下周,我们会一起聊一聊沈大成的新书《迷路员》,祝大家生活愉快☕️

大米Demi
3年前
70
41:43 “他们可以理解和宽容全世界,却不能放过自己。”😔

imJWWW
3年前
75
去年疫情的时候看了《阳光普照》,今年早一些的时候朋友送了我这本书,她说不知道是不是适合你看,我怕你陷进去。看的时候我其实很平静,嗯,就是平静。寂寞是什么我也说不好,于我来说,可能就是想聊一聊的时候不知道找谁,想发泄情绪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能失控,于是逐渐放弃这些权利,不再倾诉也不再失控,只做倾听者。我的崩溃只留给我的日记本。对所有人所有事保持着天然的距离感,怕说的多了又怕被误解。还好还有书籍,有电台,有音乐。希望每个深陷“寂寞”的人,终有一天获得自洽。你值得。周二好朋友们。

Monday_Lisa
3年前
178
我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躲在热闹的角落里,一大家子人吃饭,我先吃完,就跑到隔音不好的另一个房间上网,有一种站在沸腾的开水边缘享受偷来的凉爽般的快感。长大之后也一样,比如在青旅的大堂坐着,周围是热热闹闹的大部队,有时候会觉得这种寂寞的快感得益于自己不在大部队中的庆幸,我想很多内向的人会有同感,就是身处狂欢之中,会被集体的节奏控制,这种节奏会对每一位成员产生期待,反倒让人紧张,让人更加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没处可说。而站在聚光灯之外的阴影里,人就多了份自由,特别同意超哥的话,打开微博让人觉得孤独,我打开微信也一样,《阳光普照》里有一句台词“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动物园,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隐形躲起来,我也希望和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我想,如果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内向世代”,我们就需要一些善意的树荫,就像小时候不隔音的房间或司马光的缸一样,正视人和世界的不完美,用包容的黑暗拥抱它,而不是所有人手持明晃晃的射灯照向彼此,一边呼唤完美,一边又迫不及待的从四面八方包抄彼此的不完美。

苏城
3年前
205
12:08 “一个人选择自杀 你不能说他不热爱生命”
七个梦
3年前
413
32:27 想听阳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