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你曾梦想过成为一名行走天下的国际新闻记者吗?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国际报道被称为“降落伞新闻”吗?你知道为什么“降落伞新闻”被人们诟病,大家又在尝试什么更好的国际报道形式吗?
本期新闻实验室播客,我邀请了端传媒的国际记者宁卉(lulu),一起聊了聊她做的国际报道,以及背后的一种富有潜力的国际报道新范式。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35 做国际报道的记者是酷酷的独行侠吗?
02:04 为什么大部分的国际报道带有白人视角?
03:15 什么是“降落伞新闻”?它为什么是有问题的?
05:16 跨境合作报道:花时间、花资源、花精力,做真正重要的好报道
07:36 和哥伦比亚记者一起去厄瓜多尔做报道
12:35 跨境报道与传统的降落伞新闻有什么不同?
19:20 跨境报道需要的资源和时间投入
22:52 为什么将跨境报道作为默认设置
24:30 编辑记者和读者的“赌气”
30:01 对其他记者提供启发和激励
34:42 希望大家还愿意往外看,还愿意关心世界
🔗 相关链接
- 我对端PLUS计划的介绍视频:https://youtu.be/adXSpHi4p7M
- 新闻实验室专属链接加入端PLUS计划:https://theinitium.com/checkout/gift_card_newslab_plus/ (10月26日之前有效)
- 金山上的来客: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90704-international-ecuador-mining-rio-blanco/
- 疯狂的呼吸机: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1007-international-covid-19-ventilators-from-china-to-bosnia/
💌 与本播客配套的Newsletter订阅
- 新闻实验室免费Newsletter订阅: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newslab
- 新闻实验室付费Newsletter订阅:https://newslab.info/join/
🛠 录制播客所使用的工具
- Riverside:同步录制高清视频+音频,无需准备另外的录音设备,傻瓜式使用,非常适合远程录制播客
👩💻 感谢为本期播客出力的小伙伴
- 封面图:雨辰
欢迎各位积极留言互动,给本播客多提反馈意见~ 🙇♂️
主播...

方可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cx0004
8个月前
北京
0
33:13 “……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媒体环境大家有很多的complain的,这个环境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部分的因素,很强的一部分因素,我觉得是读者是什么样的,其实读者是有蛮强的能力去要求,以及去形塑ta想要的那个媒体是什么样子,它不一定非得是恶循环,它也可以是个良性的循环。我去承诺我要做的是对你更相关,以及让你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东西。然后你再反过来去鞭策我……”

吕照野
3年前
0
能够刺激我去想象接下来能做什么

Wayway
3年前
0
哈哈,嘉宾一听就是老乡~应该也是浙江人😂

吕照野
3年前
1
36:00 金山上的来客对我的意义不仅是这个项目本身,在做这个项目过程当中刺激和引发了我很多新的思考,这个报道的意义是它把我放在一个非常新的环境里面,里面有很多给我以刺激的点,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现在思考的三到四个问题,就是从金山上的来客这一趟里提出来的,我没有办法在这篇报道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但是它有了,我会继续去问,它可能会在另外一篇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文章里呈现出来。

香蕉皮爱吃巧克力
3年前
1
很酷的职业

E25A
3年前
1
收音太细声
没有辣么可爱啦
3年前
1
曾经超想做驻外记者

糊宝睡不醒
3年前
1
板凳

九嬥鱼
3年前
1
沙发

三千秒差距
3年前
2
我之前有个同事就是,因为喜欢闾丘露薇所以去读了新闻学😂这期的内容确实让我大开眼界

王周鹏
3年前
2
哇!端
ice_moon
3年前
3
这个记者说话好快啊 又说不上重点

Wayway
3年前
3
我觉得和一般降落伞式报道不同的,是记者被给予的空间,还有记者本身的意识,究竟是以自己既定的认知看待自己看到的事物,还是以开放的状态去了解和接纳

及時收聽
3年前
4
為什麼我聽的這麼難受,磕磕巴巴的感覺😨
YipZi
3年前
6
这期评论好少啊,那我写一点延伸的想法。
嘉宾也提及,只要愿意扎根和了解当地,由”外来者“展开报道也未尝不可。有时候当我们在同一个地方栖身久了,很可能由于过于熟悉当地环境,形成了适应性偏好和认知惯性,对一切习以为常。相较之下,如果进入一个新环境,很可能因为生存体验的差异,我们(作者/写作者)会对当地人熟悉而我们不熟悉的内容更加敏感,更有可能开辟新视角,捕捉到值得书写和介绍的内容。

Halitrephes
3年前
17
Lulu嘉宾那句“最近大家都在拼命找阿富汗记者”直接撬动我的DNA,这就是本人暑假在国际新闻部实习的真实写照哈哈哈哈。这档博客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参与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不足。不同于端能够放慢时间做跨境报道,说实话,其实我们的采编方式甚至连“降落伞”都不如。首先我们需要紧跟热点,每一个国际突发事件来临时,所有的当地的受访者都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现找的。受种种因素限制,也无法进行实地的报道,通过虚拟方式联系的受访者更像是一个工具人。诚然,我在其中收获了很珍贵的联结感,很感动,但大多这样的纽带一碰就断,让我没有安全感。而且以阿富汗为例,当地能够使用互联网并说英语的当地人已经有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单凭网线,我们无法触及最底层的需要帮助的女性。当然,也有当地的一些居民得知国外的记者有远程报道的需求,愿意提供付费的帮忙实地采访的服务。在我实习期间,每一篇报道的生产周期都非常短,读起来会有一种“赶出来”的感觉。这次听到端有新的理念真的很激动,也希望这样的理念能够影响到更多,尤其是国内优秀的媒体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