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谨以此期节目,记录和记住我个人经历的2022年。这是香港从深陷新冠疫情到逐步复常之路的一个小小缩影,我尽量如实、全面地从个人视角出发,讲述这一年的跌宕起伏。
让我们都不要淡忘。
🎙 主播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 本期时间线
00:01 声音胶囊:香港2022
01:49 开篇的话
04:05 第1章节:暴风雨前
14:14 第2章节:惊涛骇浪
25:10 第3章节:封不封城?
38:30 第4章节:出行欧洲
49:11 第5章节:染疫之后
57:09 第6章节:复常之路
01:10:08 结语
💌 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
- 订阅:newslab.info
👩💻 剪辑
- 崴崴(《人是铁饭是钢》主播)
🎨 封面图
- 由AI工具 Midjourney 自动生成(提示词:Hong Kong in Covid-19 pandemic, many people wearing mask, Hong Kong landmark, Victoria Harbor, watercolor style)
主播...

方可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DiscoverySTU
2年前
内蒙古
5
2020年我是因为新冠第一次遇到高考延期的高考生,2021年我头一次惊讶地发现自己依旧只是一个被封校的“高中生”,2022年我是在呼和浩特和郑州经历过很多防疫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内地大三学生,2023年第一天听到方可成老师的这期播客,心中五味杂陈……三年过去了,与过去几年的痛苦相比,孤独才是更强烈的情绪。因为思考而不被他人理解,因为防疫而不被他人尊重,在时代的洪流中举步维艰,唯找到像方可成老师播客这样令人温馨的声音才是慰藉,因为我终于感到被理解了。

一哥
2年前
美国
5
精彩、详细、全面的一期香港人疫情经历实录
野狐馋
2年前
福建
5
很棒,不要忘记。
木木_Timbertree
2年前
广东
6
27:11 好难过😭 我们都是拥有某些“特权”的人,感到比下有愧
脆口鲨
2年前
江苏
6
谢谢方老师的叙述。这段时间第一次感觉到,这几年的记忆不是像海啸般倾泻而来,而是像一条缓慢的河流推动着我向更长久的生活
花泽Laaay
2年前
广西
7
21fall,有幸听过方老师两周线下课,上半年在香港完整地经历了第五波疫情。这期博客感觉也帮我回顾总结了自己留学的一年,谢谢方老师🍀
Ying是道山靓女
2年前
浙江
7
45:10 方老师的播客,虽少但总是精品!
文杰_kD9l
2年前
广东
7
不忘记,不要被忘记,好好记录,展望未来。向一线工作调查记者们致敬。

蝉海
2年前
上海
8
01:06:53 “我也很怀疑这个传闻的来源在哪里”——上海出来挨打。
“这样的行为(强制将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分开隔离)按照哪里的标准,都是不可接受的。”——没错。

Halitrephes
2年前
中国香港
8
49:04 我也收到过朋友同样的留言。当我在今年下半年刚来香港不再需要去经历被封控的恐惧的时候,我说我的生活像是偷来的,是有罪恶感的,因此我有提去控制自己的朋友圈数量。但是他们深陷绝望的他们却和我说,希望我多分享一下日常,让他们知道正常生活该有的样子,从而可以安慰他们自己世界还是美好的。这种割裂实在是太痛苦了。

你叫我譯一首德國歌詞
2年前
四川
8
听的几次眼眶湿湿

乳糖不耐受
2年前
安徽
19
我们不应该忘记2022年。
俄罗斯方块之大长条
2年前
广东
22
感谢主播不粉不黑的客观态度,让更多的听众知道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情况,若批评不自由,则赞扬无异议。

Lychee_
2年前
广东
25
1:04:41 婚宴当天在厕所聚众捅鼻子……这一幕完全能开一部影视剧了

方可成
2年前
中国香港
32
因为用了一些香港社会的原声,所以不可避免有一些粤语的元素,大家哪里听不懂,可以标出时间点,我给大家翻译哦!

蝉海
2年前
上海
32
01:01:05 “根本就不是一下子都放开”——言有所指啊😂

GIA吉娅
2年前
河南
37
哇,这期仿佛在看新闻纪录片
谢谢方老师

谬见之明
2年前
广东
63
1:09:43 58:10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其实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了第一遍,后来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一次读出一个美丽而残忍的故事,第二次读出一则寓言,第三次觉得那是一种生存的境况:房思琪必须爱上李国华,就像我们必须爱上核酸,爱上隔离,爱上那些入侵我们私人领域的权力,因为这是「为了我们好」,因为这是唯一可以爱的东西,而没有爱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房思琪,因为我们是「非必要」的,我们不是「正确的」。这个世界不会承认病态就是房思琪们的常态,正常不过是被允许的疯狂。房思琪是死于隐喻,死于语言的崩溃、文学信仰的崩塌。她是被语词压垮的,只有她真正懂得「乡愁」的意思,而她却再也无法使用这些词语了——正如我也不知道2022年之后,「阳」能不能只是太阳,「羊」能不能只是一种偶蹄目的反刍动物?
我在看到这些词语,或发出它们的音节时,都会陷入突然的迷茫。
我不知道要怎么理解2022年的这一切,所以我只能爱核酸,并忠贞不渝地和病毒死磕到底。这个社会一直以来崇尚的那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服从性太方便了,一个人没做核酸导致了病毒蔓延,全世界都会觉得是ta的错,连ta自己都会觉得罪恶。罪恶感会让ta忘记法律、忘记权利,乖乖地坐上转运车,排着队进入方舱。罪恶感是牧羊犬,感染者是替罪羊。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核酸变得如此频繁,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场所码,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一个保质期,有时是72小时,有时是48小时。每个核酸的日子都如同新生,24小时核酸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恨不能像所有人都展示一遍,看,我是最年轻的,我比合法更合法,比无害更无害。24小时过后,就不新鲜了,48小时过后,简直就是开始腐烂。
我慢慢习惯了在核酸的队伍里看书、听播客、构思论文——实在不是我多么爱慕文词,只是如果不想点别的,那就太累了。
这段时间也写了一份很长很长的总结,关于2022,关于这三年里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这种个体记忆的表达真的很重要。在内地这种语境里,至少个体的证词与反思能够成为一种稍微确定点的东西。听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388de307105b234344c14ff 这一期的时候,之琪说她觉得这一代的学生们成为了「更好的人」,但是不幸被一个「更坏的时代」辜负了,她说到这里的时候哽咽了。有学生跟她说,可能并不是坏运气让我们生在更坏的时代,而是「更坏的时代」反而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人」——我也是这么想的。
离开南京前去看了讲述张纯如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舞剧《记忆深处》,很受震撼。这出剧里没有人是背景,主角并不比配角突出,每一位演员的肢体动作都牢牢地抓住我的视线,而张纯如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坐在舞台的一角,翻阅资料,挣扎着起舞。直到最后她开始打字,The Rape of Nanking的原文铺天盖地地将整个舞台空间完全填满——当她坐下来,开始写书的那一刻,天地动容,山河变色。 最后的彩蛋里,屏幕上出现了张纯如在美国的墓地,她的墓志铭是:「Power of One」。那一刻,忍了许久的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
是的,个体是可以有这样的力量的。讲述的力量,书写的力量。
我觉得《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里面所关注的那些普通人其实都是我们,那些年轻人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处理自己的记忆,去面对纳粹对自己的蒙蔽——以及更重要的是从受害者的身份里走出,去反思自己和纳粹的「共谋」,而这些「个体反思」的力量恰恰造成了巨大的改变。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结尾,这也是我听完这期想到的:
「吸取经验和记忆的教训,让许多德国人变成了真诚的民主派与和平主义者,想要防止从前的恐怖重演。迪特尔·舍恩哈尔斯曾经是一名“相信德国会胜利”的自豪的士兵,他试图让自己的瑞典学生从他本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首先阻止[种族主义独裁统治]不负责任的煽动者滥用青年的理想主义”。“要竭尽所能地避免另一场战争,不仅是核冲突,而是战争,就是这样。”在他们生命将要走向尽头时,魏玛的孩子们用“永远不再”允许独裁、战争或大屠杀这三重禁令作为回忆录的结尾。为了正视自己破碎的生活,他们大多拥护人权、和平主义、社会团结和生态保护。[插图]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的说法,“这是历史的讽刺……今天,德国成了稳定的孤岛和自由主义的最后希望”。[插图]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曙光,但许多德国人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的帝国祖先几乎认不出他们。」
方老师的声音真的太comforting了 好适合这种娓娓道来的风格 感谢方老师的陪伴❤️也希望老师和各位听友保持健康 祝大家圣诞快乐🎄🎄🎄✨✨✨🎆🎆🎆

方可成
2年前
中国香港
69
其实还有一些事情没有放进来,比如说,今年我有了一只小猫咪🐈,他刚来家里的时候很社牛,家里来好几个人聚餐,他就很开心地跟所有人玩。但是春节之后疫情肆虐,家里三四个月都没有来过其他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他的胆子后来就变得好小,成了妥妥的社恐,一来陌生人就躲得老远🥲据说小猫长大性格就是会变,可我觉得这里面估计也有疫情的次生灾害吧……

方可成
2年前
中国香港
107
两个月前就开始设想这期节目,觉得有很多很多想要记录和分享的,最后也的确把想说的很多都放进来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过于有野心,以至于有点拉拉杂杂、啰啰嗦嗦了。
感谢大家的陪伴,希望我们都可以在2023年拿回自己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