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在写了许多菜谱之后,难免会在各种场合和朋友们讨论起做饭的话题。是什么时候开始做饭的,又是怎么学会做饭的,现在做饭的频次还多吗?像星座和人格测试一样,这也是我们了解对方的一个窗口。
大家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对做饭的兴趣和情感当然无法对齐。一个人热爱下厨的起因,可能反倒是另一个人不会下厨的理由。
在生活节奏和食品工业同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作为一个还算称职的菜谱工具人,「学做饭」三个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和情绪,我想稍微梳理梳理。
【时间轴】
1:38 回想起那个爸妈不让我们进厨房的童年
10:13 做饭太辛苦了,不敢对做饭的人有意见
13:36 在最适合学习新事物的年纪,却只建立了对它的恐惧
23:23 独立生活、成家生娃,就一定要/能学会做饭吗?
28:27 理想的餐桌氛围:不刻意、不独自、更融入
46:36 过分压抑和过度关注的风险
56:52 下厨可以自然沉浸,不产生价值,也没有目的
【本期鸣谢嘉宾】
Serena,小红书/即刻:@Serena喵 ,一位对育儿话题有些想法的次新妈妈。
【本期配乐】
Mozart: 12 Variations in C Major
主播...

陈宇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liciaaaaaah
1年前
浙江
2
Serena喵让我看到了自己想成为的妈妈的状态

Yvonne_Yi
1年前
湖南
2
1:11:50 「…小时候希望你不要进厨房,去学习,但你一旦毕业,ta又希望你迅速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小时候希望你不要早恋,可是你一大学毕业,ta就恨不得你马上结婚生小孩…」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小时候希望你「君子远庖厨」,长大后则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BTW,田螺姑娘真是个特别好的老师,不仅把厨艺步骤拆分得对新手十分友好的详细清楚,关键是对新手心态有精准的把控,好老师是先看到了受众的独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强]

HD223939b
1年前
北京
2
我们家小孩三岁之前也没吃过糖,但是吃蛋糕和冰淇淋,人家给他糖他也不知道是什么,不感兴趣。后来幼儿园万圣节的时候,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小小的世界又多了一种甜蜜💕哈哈哈哈
土拨兔子
1年前
浙江
2
边环西湖骑车边听,我们做妈妈的真的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啊,貂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也是小心翼翼的,慢慢的相处过程中真的越来越轻松,放手你就会发现,给她一整个冰激凌和棒棒糖她也是不可能吃完的,灶台周围并不是那么危险的,她淘米也是淘的很干净的,放轻松~~今晚就回去教她切菜!!
息云
1年前
广东
2
小时候住的职工宿舍每家有单独瓦房的厨房,有灶头烟囱。当家早,父母下班前我就负责把饭煮了不占炉头灶头。7岁前是升火看灶头,后边是天然气罐。除了煮饭还能做点面食,蒸蛋糕,跟家里老人学的。家里煮饭火候只有我掌握得最好。后来本科开始才正经折腾做菜,一点点试错建立体系,到现在能做好几个菜系,成了一个深度爱好者,一个人能张罗一桌宴。
最近两年在点做菜底层原理,跟着田老师高寒狗蛋这些博主学不同维度的东西。
红烧牛肉面Z
1年前
四川
3
10:20 感觉餐桌讨好型人格即使会做饭应该也不好吃,他们不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讨论或者要求的(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赵大宝
1年前
辽宁
3
通过这期了解到了很多育儿饮食方面的知识,虽然我也是枚丁克😅,我选择丁克是因为害怕面对各种育儿经验的不同方法不知该如何选择。但是通过嘉宾的讲述对于育儿方面的种种困惑并且与混沌和解,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原来当妈妈也是身在困惑当中。

果木烟熏小牛排
1年前
江苏
4
我们家让我学做菜的理由十分充分:自己学会做饭以后自己生活不怕没饭吃。主要是那个时候的父母哪里能想得到后来有个东西叫外卖。这个理由也可以解读为: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不用下馆子。因为对那个时候连水龙头都要拧松一点点一滴一滴接水好省点水钱的家庭来说下馆子是件很奢侈十年如一日从没做过的事。我爹不会做饭但吃东西挑嘴,我妈做饭马虎到现在都不会蒸发面包子,按道理说很难吃到一张桌子上。奈何我外婆烧菜一流。这也是我学会做饭最大的原因。进厨房的时候年岁小,不怎么让动刀,就择菜打下手,然后上灶台直接炒。这完全是大厨的待遇。靠着外婆在旁边指点,做出来的菜能直接端上桌有模有样,兴趣一下就提上来了。基本的买菜切菜是后来独自生活凭兴趣慢慢练出来的。所以看田螺的菜谱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就好像有人在旁边手把手教,甚至教得比家里人还细致。我觉得现在学做饭缺的就是这么一个能确保你的成功率很容易就在做菜方面获得成就感的“外婆”或者“田螺姑娘”般的角色。这是会做菜和不会做菜的人的共同福音。

楼道里的蘑菇
1年前
广东
4
不得不说,耳濡目染是有用的,从小就爱和(当过大厨)的老爸泡在厨房。来深圳工作在宿舍给朋友做我第一顿饭就有鱼有汤还有甜品双皮奶。(叉腰)
一颗芝麻糕
1年前
广东
4
39:18 这一段可以说是我本人了🤣
上大学之前一直住家里,挑食到青椒炒肉不吃青椒,茄子只吃烧过以后凉拌的不吃炒的等等,不要太离谱,一个学期以后寒假回家我妈惊讶地发现啥都吃了,在学校里治得服服帖帖🌚
wtq_B0rz
1年前
澳大利亚
4
到西方国家的留学生+没有能力顿顿下馆子+中国胃,时间长了就会自己去学做饭菜了hhhh我小时候五六年级才敢用刀切水果🆘中间住校了好多年,直到高中快毕业才只会煎鸡蛋,西红柿炒鸡蛋和用电饭锅做饭,最复杂的会包饺子(只会包,不会准备材料)。出国+自己住之后厨艺暴涨hhhh

Moonchild97
1年前
湖南
7
27:03 我是一个爱做饭也算比较会做饭的人,我就特别讨厌也害怕别人说我会做饭是"贤惠"的特质,我就是单纯享受在厨房的这种放松"创作"的过程而已
脏狒
1年前
浙江
8
小时候被寄养在伯父家,说实话很不好吃…但寄宿的我本身就是「外人」身份,厨房更是禁地。那会条件很一般,有的吃就不错啦。没得口味上「挑三拣四」想法与权利。
上高中后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物质条件增加不少,还记得家里会有几本烹饪书籍。那会更多是母亲做饭,父亲只烧荤菜,其实手艺还行,但总是强调:“大厨都是男人,小炒不烧费事” 烧完也不会收拾厨房。会说收拾是打下手干的活。我一直不太喜欢这种男强女卑、男子汉一家之主的强权环境。上大学后寒暑假回来,也不爱在家里吃饭,经常跑去吃和同学一起外食玩乐。
第一次自己开始做饭是刚毕业在深圳初入职场,那会租房在城中村里,买菜很方便,楼下好多处小菜场。青菜、香葱都可以按根买(动机更多是为了节省成本),觉得还不耐。但确实也是懒得洗碗收拾,只是偶尔兴致来了做一下。
真正频繁做饭是和女朋友(现媳妇)在杭州一起生活开始的,一方面杭州的外卖选择真不多…二是队友那会因工作压力导致甲亢,要注意食用盐的问题。为此特意在很郊区的地方租了套房。一方面是有煤气厨房,还有环境安静(甲亢晚上有声音/光亮睡不着)。每日做饭逐渐也开始变着尝试不同做法,找教程学习。不知是真有些天赋,还是在队友每日的正反馈下影响,厨艺确实日渐增长。 朋友们偶尔来做客,吃过都说比外卖好吃😋。虽说动机目的性很强的,但感觉自己有为她出一份力,实打实感到很满足幸福。
现在家庭料理已经变成我对抗工作懈怠情绪的出口,工作可能是无意义的,但每次下班回家途中去菜市买菜是我与队友生活开始的开幕式,到家钻入厨房开始做「拿手菜」也好、学习田螺老师新的教程也罢,都是创造的过程~会有翻车,但队友实在是优秀(首次尝试翻车都是鼓励,感谢狒狒为我做饭,一次成功、那可是双倍快乐。我们甚至拥抱庆祝🎉)。当然也会「批评」会指出这里没有上次好,差别在哪。在各种实在的正反馈驱使下,我好像爱上下厨房这件事情。
家人的正反馈真的很重要❗️现在会做饭的偶尔会分享一下自己的料理,但父亲总是要「点评两句」,哪怕他压根没吃到啥味…xx应该咋做,看着差点意思等等…尽管母亲好几次悄咪咪和我说,其实我做的菜比老吴好吃太多,后来经历一个事情让我认识到或许是父亲为了维护他的权威性。
有次我在家里做排骨,家里临时来了客人。那得加几个菜吧。我说我可以做,但不知为何父亲变得很急躁起来,一会说我搞的太慢了,一会说不一定和客人口,最后还是很粗暴的把我撵出厨房,说他亲自来完成补菜流程。当时的感受是真一山不容二虎,一厨不容二主的感觉…很挫败、难过。那一刻与「饮食男女」中二女儿共情了,后来回去都很少主动提要做饭。
马上要国庆节了,5号正好是我30岁生日,我准备拿出师从田螺老师的「硬菜」感谢母亲30年前辛苦把我带来人间,也给给父亲「下下威风」(不是😂),其实是想尽可能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去缓冲掉之前的不快。也想告诉老吴:在夸夸与爱的滋润下,家庭料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做饭给家人吃不是「大厨的炫技」,而是这整个过程给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相互的情感添加厚度。

馒烫头
1年前
上海
9
1:19:23 聊育儿得特别好!育儿也是育自己,做饭也是喂自己,所以能和自己聊明白的厨艺博主聊育儿,听起来就非常舒适😆
奶罐儿
1年前
北京
11
1:19:23 这期真的很好我听了两遍,虽然现在仍处于未婚未育状态😄第一遍以听闲聊的心态,第二遍则是从被养育的小孩的角度,回想从小到大的心态变化,对食物的依赖都有了答案。最后讲到厨房可以是居家生活的重心,我深以为然,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动手烹饪的快乐可真是太棒啦
我不跑调
1年前
广东
13
30:15 某种程度上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的肌肉锻炼得比较晚,包括生理上的肌肉和心理上的肌肉

昏昏欲睡的木小雨
1年前
上海
14
44:45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現在養孩子尤其在飲食上真的不能太精細。水果切小塊,肉青菜都弄得碎碎的,小孩子就習慣很輕鬆的就餐模式。不利於頜骨發育(畫重點)!!!!現在很多家長帶小孩來看牙,都說小孩不願意吃硬的,吃肉大塊的也嫌累咬不動,那是不行的。不然因為頜骨發育不夠牙齒在換牙時很容易長的很擁擠。

馒烫头
1年前
上海
16
1:17:45 !请设计师朋友聊一集厨房装修吧田螺!

zhouxiaoyu
1年前
上海
20
03:14 好像从小进厨房的人,长大后比较容易喜欢自己做饭~我就是小时候从凉拌黄瓜开始,黄瓜是大人切好的,我只需要加调料拌一拌就行,加调料也是做妈妈的工具人,她说放啥我放啥,她说啥时候停我啥时候停。端上桌后我妈就会为我表功:这道菜是xx做的!爷爷奶奶就会开始猛夸:太好吃啦!我一边心里想——这也不能叫做菜吧,夸得太过啦,一边还是很受用~哈哈哈哈哈~
Sunny丹小狐
1年前
广东
38
这篇也对应我的身份状态,共鸣感极强。我家娃7岁半。有帮忙偶尔一起摘菜,切菜,已经从育儿喂饭(多吃点)各种希望孩子饮食习惯均衡营养跳出来花了极长的时间。我是在娃快两岁时发现娃会偷偷在门后吃冰淇淩,以及吃零食特别快。那一下我就看到是我的要求与控制。后来就放开了给他吃,包括棒棒糖。发现他状态改变了后再协商到饭前不吃,饭后再吃。再到现在平衡的很好。允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食物体验,也要学习真正的相信孩子。中间也经历过:到吃饭时间了,想吃就吃,不吃就不吃。再到现在规律起一日三餐,都是摸索过来的。因为最终是要顺应人身体的需求,为什么要一日三餐规律是明白本质的,和孩子多沟通,他才能逐步了解。在最后,我听到田螺问Serena“你会允许孩子一直吃kfc吗?”这种假设我不认为对孩子这个话题有什么意义,但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做为妈妈的想法和一些立场。因为再好吃的食品,正常的一个人不会想要经常吃的。而通过饮食行为倒是可以看到孩子(人)的一个状态是如何。就像所有有控制最终是会强烈反噬。这是我一直在观察,包括我自己是这样“走”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当了妈妈有一个最幸运的点是:通过养育了孩子的过程中,照见自己没有被养育过的那部分并给予自己“弥补”,由内而外的真正成长。
再回到我从小因为家庭环境妈妈会主动叫我帮忙做厨房小帮手,我在小学会因为没让父母满意的事,为了不被责罚而主动下厨做饭给没回家的家人“表现”。听到中间眼泪都出来了。后来到我经常有独自在外生活的经历,为了节约生活,做饭是一个强大的技能,甚至为了尝试不会做的菜,远程电话给妈妈,她指导我,慢慢的收获了同学与朋友的夸奖,一直是愿意下厨的。可是饭桌的评判也让我一度感到很大压力,比如曾经印象最深的是我吃肉多了,家人会挂嘴边说女生吃这么多肉长大嫁不出去,导致我到20几岁在饭桌夹五花肉都有无形压力,这真是看到了后令我崩溃的事。也幸运地在30岁后意识到,原来我在厨房做细碎的处理食材会有沉浸式体验。——and!我和田螺都是摩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