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余华、莫言都成了有名的段子手,但幽默背后,他们的作品却往往是严肃的。作家和作品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割裂?今天我们谈论文学的时候,有一种羞耻感,文艺青年也仿佛成了贬义词,文学远离日常生活,到底是真实还是一种幻象?

我们邀请了叶子老师一同来加入这场关于文学、关于阅读的对话。叶子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叶兆言、叶圣陶,家族里的名字如雷贯耳。她被苏童、余华亲切地称为“文学的孩子”,在由今日头条-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中,叶子老师担任常驻嘉宾。

这也是一次开放的对话,我们希望你,在咖啡馆,在地铁里,在任何你觉得舒服的地方,以你觉得舒适的方式,打开一本书。


- 聊天的人 - 

叶子,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常驻嘉宾

一兰,十余年一线媒体资深文化记者,擅长将明星大腕儿拉下神坛(微博:@lilian一兰

敏捷,影视制片人、科幻内容主编

阿秋,独立策划人、导演,渴望用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的一切


- 时间轴 -

06:00 进入文学时,是不是应该跟这个世界有一步的距离?

06:21 我们都有躲避生活压力的需要

08:40 文学不在日常里,但是作家在日常里

11:17 幽默提供了一种必要的距离感和平衡感?

21:17 AI 来了以后,文学应该怎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23:02 “文艺青年”变成了贬义词,谈论文学有羞耻感

32:12 叶子老师读不下去的书

34:14 余华和史铁生坐火车往事,羞于谈论“作家”

39:52 有的时候文学性反而是发生在那些有缺口的地方

45:06 文学里的日常和真实的日常有没有差别?

50:57 一旦你有名有利了,那又是另一种困境

54:32 很多作家写童年,是在回忆人生中那些被否认、拒绝的经历


- 制作团队 -

节目统筹:禾放 Aya

声音设计:啸天

节目运营:小米粒

封面设计:Jessi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2023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一兰 

主播...
JustPod
lilian一兰
大娃敏捷
阿秋君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up to earth
1年前 天津
1
近半年听到的最舒服的一次播客
扶桑6inD
1年前 江苏
1
作为叶子老师的学生,今天考外国文学,只觉得播客里全是知识点,焦虑🥀
mle_6iHm
10个月前 上海
1
几位老师聊的真的很舒服。搜了下叶子老师,曾祖父原来是叶圣陶
0y0
1年前 北京
1
连着听了两期!又发现宝藏播客啦!!
f兑def言
1年前 北京
1
23:40 我也跑题赞同保持某种程度的“耻感”,摒弃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底色,所呈现出来的样貌,恐怕也是不尽相同的🍀🍀
我努力我得到
1年前 安徽
1
好喜欢这期!!!
-D_uiGc
1年前 广东
1
51:55 幸福的时候也能写作吧 不一定得书写痛苦🥹
灿烂的开心心
1年前 浙江
1
21:30 会在的,文学的意义是我陪伴
Hazelll_say_
1年前 辽宁
2
喜欢这一期!读书让我短暂的进入另一个世界(逃离现实)~
梁小JO
1年前 广东
2
06:13 我也是诶,地铁读书效率蛮高
eeeeeeleven
1年前 河北
2
喜欢叶子老师🥰🥰🥰
王悠悠
1年前 河南
2
很喜欢看岛屿读书,看完第一季我就有一个愿望,去分界洲岛当志愿者,希望大学毕业以后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
KarenTT
1年前 上海
4
叶子老师祖父是叶圣陶,家里几代人都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一项事业自然而然在家族中得到传承本就是很浪漫的事情。
花见青山
1年前 山东
4
好爱岛屿读书,听几位老师交流文学,如听一首舒缓的弦乐一样,和谐融洽自然。叶子老师在最后一期的结束语中引用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一个明亮如故的惊讶:岛伸出一只手,把我从哀伤中捞起”,那一刻我的心灵为之一荡,阅读又何尝不是把我从某些情绪中捞起呢,于是又期待起第三季我们能“重见岛屿的时候”。
ccccc_yi
1年前 江苏
5
梦幻联动,刚看完岛屿2
灿烂的开心心
1年前 浙江
7
问文学有什么用的人,更应该要去看看文学,改改用这功利的视角看待一切
蓝朵
1年前 广东
9
叶子老师的声音好好听啊,很知性也很温柔。对自己是读书人或者是文艺青年为什么要觉得可耻呢?其实没有人在乎你标榜自己是什么吧,只要是真心热爱,自己享受,沉浸其中就可以了吧。最近很爱的一本书是《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母女深情,日常里的朴素饮食,点缀起母亲最后的岁月。很有共鸣,推荐给大家。
lilian一兰
1年前 上海
10
本期与叶子老师深入聊了聊作家的创作故事,治愈综艺《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温暖回归,在岛屿开启向往的读书生活,翻阅生活里的无限可能。 评论区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本期观点,或最喜爱的作家书籍,截至9月8日,我们会从评论区选出1位朋友,赠送叶子老师签名版实体书1本
HD557572w
1年前 上海
10
“不把读书当作习武那样的苦读,当作疗愈。”说得真好。和主持人一样青春期读的的《活着》同感“身心震撼”,觉得作者一定很严肃、不苟言笑。一兰说是罗丹的“思想者”戳中笑点。看苏童的《武则天》也觉得作者肯定是女的。每次听一兰、敏捷和阿秋的播客总是共鸣满满,哈哈哈。感觉作品是正片,这综艺是彩蛋,顿时要把综艺追起来~说起最喜爱的作家是严歌苓以及她的《穗子物语》,像叶子老师说的她也善于用幽默讲述沉重。
劳劳
1年前 广东
12
一方面,无论是线上线下的图书市场规模、各种知识付费,还是整体的人口基数、受教育人数和受教育程度,我们对知识的需求都处于历史上的最高点,甚至到了要用双减来“踩刹车”的地步;而另一方面,正如几位所说,文学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离散于“主流生活”以外的审美飞地,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过剩”或者“过饱和”的状态。 隔壁贝望录最近一期对谈洪晃的节目里,有一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互联网让很多以前能够“作假”的事情没了市场——所有信息,尤其是大众媒体上的信息,都要经受流量和时间的考验。换言之绝大部分曾经被一小撮“精英”垄断的话语权,在极短的时间内“下放”到了全体公民手上。相比起传统的文学出版,由此派生出了指数爆炸级别的渠道和商品。 也就是说,虽然文化的池子在迅速变大,但是文学的“浓度”却好像降低了。 还是借用几位的说法,各种形式的读书会,以及对于经典的再探索,都在说明文学它自有顽强的生命力。本人不才,也曾在一些公益组织的帮衬下,主持过几场文学主题的读书会,其中还包括略显“晦涩”的俄罗斯文学,得到的反馈算是相当不错。对阅读怀揣着憧憬和好奇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是遍布在各行各业,各种地方,所以在这方面的展望上,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和叶子老师高度重合的一点是,我也习惯了倍速播放,而且是越来越快——以至于到了电影院会觉得像是放了慢镜一样。 最后说说文学性。就我而言,文学性曾经代表了一种发散-收束的线性叙事,也就是人们评价故事质量时常说的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直到后来看到一个说法:人们会用“嘀嗒嘀嗒”来形容钟摆来回的声音,但其实绝大部分的钟摆声都没有“来回”,也就是“滴滴”或者“嗒嗒”,说成是“嘀嗒”,只是人为地赋予给它的“故事性”,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要和人产生了互动,就可以成为文学性的一部分。这当然有浪漫化的成分,但我更愿意相信,文学性就是人性,就是那些内心深处的“嘀嗒”声,是让我们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第一身”视角来解读世界的可能性。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