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45分钟
播放:
1,645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中极其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交世界,适应其中的种种变化,并逐渐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拥有理想和抱负。他们也会从对父母等照顾者的依赖过渡到相对独立的状态,展示出特定的认知和情感需求。近10年来,《环球科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这个方向的文章,报道了心理学、社会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多项发现。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环球科学》杂志多次合作的两位译者,会以环球科学2018年2月刊登的一篇文章《致命的孤独》为起点,一同聊一聊青春期的孤独感、青少年面对的困境等等。
时间轴
00:02:20 30岁以下的孤独感
00:04:50 青春期孤独感为何更明显
00:09:09孤独感的产生、益处
00:13:40 长期的孤独感
00:17:12 察觉孤独感
00:21:33 察觉情绪的临界点
00:30:13 在成年后走出孤独
00:36:50 更广泛的社交
00:37:49 分享青春期的孤独感,它在成年后的意义
本期嘉宾
林颖
心理分析及正念取向双重背景心理咨询师,厦门朴生心理联合创始人,福建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专家。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年人早期依恋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已出版编(译)著:《沙盘游戏疗法案例与应用》《人类与象征》《正念的心理治疗师》《成长中的危与机》《我有病,我装的》《变态心理学》。
盛文哲
精神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厦门朴生心理联合创始人,福建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专家,长期致力于边缘性人格病理及复杂发展创伤的精神动力学评估与干预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已出版编(译)著:《沙盘游戏疗法案例与应用》《成长中的危与机》《中年成长》《我有病,我装的》《变态心理学》。
本期播客中出现的专业词汇
基于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观点,自体意象( self image),又叫自我意象,是个体对自身形成的内在心理表征,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情感、行为、性格等各方面的认知和感受。它受早期母婴关系的影响,随着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不断演化和发展,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整体感知和评价。自体意像是个体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基础,影响着个体的自尊、自信以及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客体意象(object image)与自体意象相对应,是个体对他人或其他重要客体(通常是早期的照料者)形成的内在心理表征,它包含了个体对这些客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等,是过去经验在心理上的残留和反映。客体意象影响着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和模式,以及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期待。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与连接这两者的感情或情感体验倾向一起,构成内化客体关系单元,这些单元是心理结构的基础,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帮助患者整合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改善其内在的心理结构,可以缓解心理症状,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Kernberg, O. F., & Caligor, E. (2005). A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J. F. Clarkin & M. F. Lenzenweger (Eds.), Major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nd ed., pp. 114–156).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Auchincloss, E. L. (2019). 精神分析心理模型. 人民邮电出版社.
《致命的孤独》文章的大致内容:
孤独,看似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平常之物,但已经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反思。从心理学到流行病学,从演化生物学到遗传学,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不同类型孤独的性质、生物机制以及对身心的影响。从抑郁和认知能力下降,到心脏问题和中风,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孤独与心理、生理疾病联系在了一起。
在某些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孤独”。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就能改变感到孤独的状态,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沉重的孤独,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两个年龄段的群体:年轻人(30岁以下)与老年人(60岁以上)。
他们的感觉不同于抑郁、社交焦虑或害羞,尽管这些情感常与长期孤独的感觉有相似性,会重叠。根据英国基尔大学心理学家肯尼思 · 罗滕贝格的研究,长期孤独的人群会与其他孤独者一样,无法正常处理社交信息(对社会威胁过度警觉),或有心理问题(抑郁)及人际关系失调(不合群)的表现。
美国芝加哥大学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在2018年曾提出一种颇有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指出,孤独是一种演化出的能力。当人们认为自己被排挤出社交群体时,他们会因为来自团体之外的威胁(比如一些敌视的人)而缺乏安全感。卡乔波的演化理论认为,人们对社会威胁非常警觉,因而有动机与他人建立联系。这项理论包含所谓的“再交往动机”(reaffiliation motive,RAM),也就是说,孤独带来的痛苦会使人们修复社会关系。卡乔波认为,这种机制不仅存在于人类中,它相当于一种寻求生存的机制。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热里内·M·A·洛德说,通过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儿童。第一类孤独儿童的同学认为他们不擅长社交,但有改变的潜力。第二类孤独儿童普遍对自己、对社会环境、对社会关系抱着消极的认知——有时,需要用不同的办法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最孤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行为几乎一样,他们只是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日常互动。在找寻孤独的根源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信任他人是产生孤独感,或让这种感觉持续存在的原因。2010年,罗滕贝格与同事调查了5~7岁、9~11岁、18~21岁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都不太信任别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