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欢迎来到深焦制作的全新播客节目“以读攻读”,这是一档以书为核心的节目。在这档节目之中,我们依然延续着深焦的传统,抱着严肃的态度深入了到作品的核心之中,尽量往深处挖掘,给大家带来一些具有思想性和启迪性的观点。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订阅 www.xiaoyuzhoufm.com

本期播客是我们的第一期节目,所以我们想来聊一聊一个能为我们这档节目定下基调的话题: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这件事古以有之,我们欣赏一部艺术作品,发出自己的评价,然后也阅读他人的评价,交流观点。很多时候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特别是像今天这样一个人人批评家的时代。如今各式各样不同的批评充斥在我们的舆论环境中,在豆瓣,在微博,甚至在朋友圈里说上两句广义上来说都算是批评,但我们真的有好好仔细地想过批评这件事本身么?我们为何有权利批评一件作品,批评的范围到底应该有多大,存不存在一个永恒的判断的标准。那么今天这期播客我们就来聊一聊批评这件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似乎没有怎么认真去思考过的事情。

芮塔·菲尔斯基  《批判的限度》

嘉宾:

但汉松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导。著有评论随笔集《以读攻读》,译有托马斯·品钦、桑顿·怀尔德、朱利安·巴恩斯等人的作品多部。

微博@洛之秋

顾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诗人,音乐人

微博@顾悦老师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47 芮塔·菲尔斯基与《批判的限度》的介绍。

00:08:25 在《批判的限度》中,菲尔斯基是如何对批判的方法论进行划分的?

菲尔斯基将批判还原为“怀疑阐释学”,分为“朝下挖”和“向后站”

00:25:30 批评的权力来自于何处,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有理由评价一部作品?

00:39:45 当我们进行批判时,批评者到底在做什么?

批评者很多时候是在扮演“探长”,寻找符合自己观点的细节,并导出结论。

00:52:45 批评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只局限于文本,还是要看文本之外的东西?

00:59:41 从文学到社会学: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与使命感。

01:03:30 批评存不存在一个永恒的视角?为什么在有了新的理论之后,对一部作品的评价会完全地改变?

批判的方式和视角是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的,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却能够超越时代。

01:25:20 存不存在一种不爹味的批判方式?我们要以什么态度看待今天的批评生态。

01:29:29 "爹位"与"权力"的关系的相互转换。

《英文系主任》(剧照)

涉及作品

书籍

芮塔·菲尔斯基  《批判的限度》《现代性的性别》《文学之用》《超越女性主义美学》

但汉松  《以读攻读》《跨越“归零地”》

罗兰·巴特    《神话学》

马修·阿诺德  《当下批评的功能》

梅尔维尔   《白鲸》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凯特·肖邦  《觉醒》

S·M·吉尔伯特 《阁楼上的疯女人》

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

浩然  《金光大道》

金敬迈  《欧阳海之歌》

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影视

《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

《英文系主任》  (剧集,2021)

《流浪地球2》  (郭帆,2023)

《满江红》  (张艺谋,2023)

《隐入尘烟》  (李睿珺,2022)

《漫长的季节》  (剧集,2023)

《奥本海默》  (克里斯托弗·诺兰,2023)

《文科恋曲》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rilliant Mistake - Elvis Costello

中插:Primavera - Ludovico Einaudi

结尾:3 Old Viennese Dances II. Liebesleid - 马友友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主播...
深焦小主播
黄哲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大阿檬
1年前 美国
0
全篇浅尝辄止,几乎没听到超出已有认知的观点。回想起来,是带有预设的表达而非开放的讨论。
HD377838z
7个月前 浙江
0
觉得村上春树刺到自己了,选择去研究批评才是对的,如果因此不去阅读那其实是一种逃避。文学并不是服务业,文学是思维的催化剂。
richer-蔓
1年前 甘肃
0
节目做得很好,营养丰富。但作为一个文学中人,我要说并不是说文学的技术门槛比音乐低,而是说文学相比于音乐来说它的标准不是那么的清晰和客观。不同流派或者不同主义的文学,技术上也是天差地别,音乐和文学在技术上拿来比较是不理智的。还是很喜欢你们的节目,比如这一期我就断断续续听了几遍。
大粑粑
1年前 中国台湾
1
“拥有一身好本事却穷苦潦倒的人,最后一定会爬上来。幸运的傻瓜可能得助于生命中的某些好运气,但是长期而言,他的处境会慢慢趋近于运气没那么好的喵呜。每个人都会向长期的性质靠拢。”《随机漫步的傻瓜》
WWanlin
1年前 北京
2
唉,其实女性所讨论的mansplaining并不是“只要有人对我发表观点就认为他爹”,而是基于过往所有领域的声音都是男性发出的,甚至在他们并不了解的领域,用自己的声音盖过真实的感受,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了一切。女性出来说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会说,不,不是那样的,应该是xxxx。这叫做mansplaining。学生感觉被冒犯,不是因为爹味,就是因为被冒犯,所以这里也存在嘉宾的故意“放大”。嗯总之,这一期并不是只在讨论文学批评,反而夹带了很多别的东西。
amicohhh
1年前 新加坡
2
1:24:35 看多了所谓评分,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别人说的好当作是真的好,反而忽略了自己当下欣赏时的感受。
HD15780g
1年前 美国
2
52:30 当年某个历史时期的“破”,和当下某些地区对某些作品的所谓“cancel”,背后的权力结构都不一样,效果和影响自然也不同,不适合直接类比。
安踢罚酒
1年前 北京
2
1:31:06 其实我不是很赞同将文学批评与豆瓣用户评价混为一谈。网络平台发言和表态与学术写作乃至文艺批评都太不一样了。尽管这三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思潮和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但当有意识地将讨论平台及其允许存在的发言形式一一对应,或许不必太苛责评论应该价值无涉。还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作品本身或多或少有政治立场、性别观念、族裔认同等等,这个时候往往又需要读者群体对其中的价值观保持敏锐。
HD870437t
1年前 福建
2
这期讲得很好
Stella_Iumo
1年前 北京
2
40:39 哎,在不喜欢莎士比亚那里被创到,看过各种版本或先锋或还原或性转的莎士比亚四悲四喜,感受就是啊,一定是当年文艺作品匮乏,得到广大人民喜欢的剧作家太少了,所以才经历了这个经典化的过程,啊也能看真的说不上很喜欢
Sebby
1年前 上海
2
要求文艺作品中的角色道德无瑕是种悲哀。世界不是无菌培养皿,何况企图浓缩世界和切片时代的文艺作品。光照向人,总产生阴影。
酥萌萌
1年前 上海
3
这一期真的太棒了!特别认同最后说的滥用“爹味儿”这个现象…真的 到底谁是谁的爹呀🙂
amicohhh
1年前 新加坡
3
1:30:17 退一万步,为什么文艺作品不能有爹味?有所谓爹味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吗?为什么要用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文艺作品?
对对对不装了
1年前 北京
3
1:34:44 是的!不然的话 这世界上只有赞同自己 夸奖自己的声音 才有豁免权了
WWanlin
1年前 北京
5
1:28:35 姐妹,感觉不舒服就不要读,这世上没有什么必须要读的什么男性经典。
Stella_Iumo
1年前 北京
8
57:15 我感觉聊到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方面,但是在做判断或者下结论的时候又总是用最极端的言论当反面例子批判,显得有点废话。显然我们这里影评的语境是缺乏关于标准的共识。一星党的声音重量无疑比不上更严肃的评价,我们都能认同“人人都能当批评家,但不是所有人的声音都同等重要”,这里需要建立一个知识宪法,一个过滤标准。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那要怎样
对对对不装了
1年前 北京
8
37:22 同样的 很多咒骂《我本是高山》的人 也是压根没有看过片子的。所持立场的依据 完全来自于线上二手信息
Clay木子
1年前 广东
11
39:51 顾老师说的话,真的是爹味十足啊。不喜欢莎士比亚,不喜欢巴赫,都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穷,也是我们的问题
戈菴
1年前 北京
15
1,把一星运动当做一种批评,还是把他们当人了。2,把现在的cancel文化和僵化的阶级批评对比,是严重的比拟不伦。
Stella_Iumo
1年前 北京
32
1:17:05 真无语,当所有建立标准的人是男人的时候当然女性作品存在更容易被遮蔽的可能。打捞的意义就是去伪存真,并且去看穿很多男性作品文学意义没那么大但供上了庙堂的戏班。你这么说无非就是历史过往不究呗,男人少聊什么对女性主义进程好还是不好吧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