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海涛 叶风 小玲 麒羽 剪辑制作:麒羽 文案:叶风
封面设计:麒羽 小红书:599390428 微博:正在发声-麒羽
上周传出香港老戏骨谷峰在上月底(2025.3.27)过世的消息,虽然寿近期颐,还是令人不胜感慨与怀念。除了邵氏时代与井淼、杨志卿、王莱诸位合作的流年碎影,以及蝉联金马影帝的无上辉煌,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晚年在武侠世界里的荧屏经典:豪气干云的白眉鹰王,阴鸷决绝的海大富,还有他参演过的一部电影——1990年的《异域》,除了刘德华,还汇集了郎雄、斯琴高娃、柯俊雄、顾宝明等一众戏骨。片尾王杰唱着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的歌声,久久挥之不去。
三年后的第二部——《末路英雄》中,主题曲仍是大佑的作品——《大地的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浩瀚与苍凉。结尾,大佑唱着《大地的孩子》之后,紧接着就是《亚细亚的孤儿》,极为震撼。这部电影中,在梁朝伟、吕良伟、关之琳、庹宗华、柯俊雄、吴孟达这些资深明星的映衬下,一位年轻人显得特别突出,就是当年的小旋风林志颖。
当然,彼时还没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就算看到,也无力感受那沉重的主题。不过,当时对林志颖的旋风,却是实实在在地领教过了。
1992年的下半年,小旋风席卷华人世界,即便是闭塞的小县城,也赶上了这趟流行列车,以往那般的资讯滞后,竟也大为好转。小虎队与四大天王之后,林志颖风靡校园。以当时的感受,他的旋风,威力之强,柴进尚不足以形容,李逵差堪比拟。短短数月,我们对他就从完全陌生到痴迷不已了。
我听港台流行音乐的历史,1993年是一道分界线,之前,基本是懵懂无知,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流行,之后,渐渐具备了自己的认知,甚至会主动求索。林志颖,在我当时的世界里,就出现在这道分界线的前夕。因此,有关他的记忆,较之后来喜欢的那些更具人文气质的歌手,反倒是最真实、最质朴、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后者,恰恰因为是有了自己认知的喜欢,主观色彩更浓,客观性也就相对弱了。
古人对年龄,有许多美好的别称,特别形象,比如女子的十三四岁,叫豆蔻年华,而男子的同龄,叫舞勺之年,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我对林志颖的喜欢,正值“舞勺之年”,看似平常,实则影响深远,深远到多年以后,回忆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喜欢,不独我一人如此,小玲、麒导与海涛亦然,其实是一代人的记忆。
录林志颖的这两集节目,我乘坐时间列车,回到那个幼稚而纯真的年代,一遍遍地梳理那些尘封的记忆。同时,也跟着小玲、海涛与麒导,上了一期“颖学高研班”,从理论到史实,从文献到文本,从考据到八卦,我的“颖学”水平,就这么噌噌地往上涨。尤其是海涛,在流行音乐史上的造诣,我一向仰望,这造诣来自于热爱,来自于积累——有形的积累与无形的积累。这次光是从千里之外带来的有形的积累——有关小志的实体唱片,就蔚为壮观。对着这些实物,展开深入的学习,真是“名字感到亲切,事迹记得牢靠,这样的学习形式,生动、活泼、新颖、实惠,看得见,闻得着,有嚼头,有回味,下次活动还想参加。”
《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十七岁的雨季》《今年夏天》、《野菊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戏梦》、《牵挂你的我》、《火热的心》……,这些当年就大火的歌,当时就入耳入心,即便隔了这么多年,还是张口就唱。当年,因为小志,对飞碟唱片,对陈大力、陈秀男的大名,都是膜拜有加,听海涛与麒导深度评析其间的内幕与得失,特别是海涛对“采样”问题的独家深度研究,都听得非常过瘾。
今天的理性评析与探讨,是建立在昔日单纯的热爱基础之上的。麒导说:那时,还分辨不了歌手唱功的好坏,甚至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觉得人长得帅,歌又好听,还易学易唱,自然就非常喜欢了。大家讲了各自好多有关的趣事糗事,笑声叽叽喳喳得。之前已经录了一天半的节目,大家都不觉得累,或者说,虽累却很开心。阳光少年的偶像,承接民歌余绪的悦耳抒情,效法欧美东洋的青春律动,年轻的不羁,再加上一点点淡淡的感伤,今天回顾起来,还是深深感动,何况当年!大家都很怀念那个年代,2B还只是铅笔,菊花也只是菊花。
海涛对小志的热爱,既让我非常钦佩,更让我非常感动。他的更令人拍案的绝活,还在下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