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9分钟
播放:
3.97万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科学与艺术并不对立,而是彼此的灵感源泉。全民焦虑时代,博物学会是我们最后的解药吗?
本期节目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从山谷中来」播客企划系列之一。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播客本期将会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借助法布里斯·伊贝尔和他的艺术作品,与你一起走进博物学的世界。
他,在法国西部的山谷播撒了30万颗种子,
将田野变成了森林,将风景变成了作品。
他在做艺术?在造林?在创业?在理发?在经商?……他究竟在干什么?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邀请你跟随6期播客,从艺术、哲学、科学、生态学等多重维度,探索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的精神宇宙。欢迎收听该企划的其他节目:点此进入。
在我们看来,有多重学科背景及经历的法布里斯·伊贝尔,是一位“有博物学feel”的艺术家。
尽管在如今的科学界,博物学的声音已经有些微弱,但博物学背后的精神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却依然珍贵,且会愈发珍贵——这也是我们认为「从山谷中来」在当下展出的特别意义所在。
在这个一切都被模型生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需要回到真实、复杂、不可复制的自然世界?一位艺术家和一片森林,也许能给出答案。
博物学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博物学家?
我们还需要博物学吗?
为什么说法布里斯·伊贝尔,身上有博物学家的精神?
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
本期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播客,两位主播会带你走进法布里斯·伊贝尔的“山谷”,重新认识博物学。
▼ 时间轴
00:32 本期节目背景的简单介绍
03:03 本期主人公法布里斯·伊贝尔特殊的成长背景及经历
06:21 博物学究竟指什么?
08:54 与伊贝尔不同,如今的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这对科研也有不好的影响
12:44 什么是博物学家?范岗介绍两个不同路线的典型博物学家
16:51 从伊贝尔的作品《露珠》聊起,说说艺术对科学的启发
20:09 大航海时代来临,博物学有了新的发展,林奈就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25:07 伊贝尔的作品《森林》,亦可体现出他身上博物学家的观察和思考精神
27:02 林奈之后一个伟大而不为人知的博物学家:洪堡
28:33 好了终于聊到著名的达尔文啦!
31:03 达尔文如何通过观察、思考自然,推出的“自然选择”理论?
33:28 自然观察对于科学界和文化界,都仍然重要
34:31 聊聊伊贝尔的《树》《树是蘑菇的根》,都可体现他的跨学科背景
37:02 科学和艺术绝不是对立的,从国际学术顶刊上亦可体现
39:25 绘画一直是博物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机拍摄无法取代绘画
45:29 讲一位画画很好的、著名女性博物学家玛利亚·梅里安
47:29 艺术与科学都是要看到世界的本质,对科学的沉迷一直是现代艺术的一条线索
50:50 艺术与科学是在互相启发、互相解释和增添体验,也聊聊伊贝尔的《大脑与胃》
53:26 艺术作品也可以向我们提供新的科学知识
59:03 博物学与现代科学并没有越走越远
62:42 很多人都为AI与人类的未来而焦虑,而博物学带来的多样性新输入可能正是一剂解药
66:37 感谢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强烈邀请大家去看「从山谷中来」这个展
🍃
▼ Books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
▼ Pics:
▍播客中提到的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作品:
▽ 法布里斯·伊贝尔于“山谷”中。图片©米夏埃尔·于阿尔。 Photo © Michaël Huard.
▽《根》,2024年,瓷板、釉下彩及釉,121.5×200厘米。
▽《森林》,2024年,布上油画及炭笔,200×200厘米;展开长度:400厘米。
▽《拉塞里,我父母的传记景观》,2022年,布上油画、炭笔、粉彩、胶合纸及大头针,240×700厘米。
▽《宝藏》,2012—2022年,布上油画及炭笔,210×300厘米。
▽《露珠》,2020年,布上油画及炭笔,300x200厘米
▽《无题》,1996年,水彩,24 x 31.5厘米
▍播客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 普林尼《博物志》十二世纪中叶抄本
▽ 林奈的《自然系统》第一版(1735 年)中的动物王国表
▽ 达尔文雀或加拉帕戈斯雀达尔文,1845 年,查尔斯·达尔文
▽ 恩斯特·海克尔 1904 年《自然的艺术形式》中的海葵
▽《Cancer Cell》封面,volume 41, number 2, Cell Press
▍鸣谢: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始终秉持跨学科的策展理念:让数学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让动物发出属于它们的声音,展现自然之美与树的智慧,甚至化身艺术家的“筑梦师”,打造他们儿时梦想中的飞机。卡地亚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却不愿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以开放之姿敞开大门,邀请观众走进艺术,探索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官方微信、微博、B站和视频号,搜索“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
🍃
▍声音及视觉设计:凯特
▼ 拓展收听
野猪频伤人,人兽共存难题如何破解?野保工作者这样说
和植物学家聊花粉症:过敏是人们享受当代城市生活的代价
和网红饲养员杨毅聊网红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真的快乐吗?
🧬欢迎在各个渠道与我们交流🧬
▼ 联络我们
* 听友群:NaturalSelectionPod
* 公众号: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 小红书: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 微博:自然选择播客
*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节目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从山谷中来」播客企划系列之一。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播客本期将会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合作,借助法布里斯·伊贝尔和他的艺术作品,与你一起走进博物学的世界。
他,在法国西部的山谷播撒了30万颗种子,
将田野变成了森林,将风景变成了作品。
他在做艺术?在造林?在创业?在理发?在经商?……他究竟在干什么?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邀请你跟随6期播客,从艺术、哲学、科学、生态学等多重维度,探索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的精神宇宙。欢迎收听该企划的其他节目:点此进入。
在我们看来,有多重学科背景及经历的法布里斯·伊贝尔,是一位“有博物学feel”的艺术家。
尽管在如今的科学界,博物学的声音已经有些微弱,但博物学背后的精神在这个AI横行的时代却依然珍贵,且会愈发珍贵——这也是我们认为「从山谷中来」在当下展出的特别意义所在。
在这个一切都被模型生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需要回到真实、复杂、不可复制的自然世界?一位艺术家和一片森林,也许能给出答案。
博物学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博物学家?
我们还需要博物学吗?
为什么说法布里斯·伊贝尔,身上有博物学家的精神?
艺术与科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
本期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播客,两位主播会带你走进法布里斯·伊贝尔的“山谷”,重新认识博物学。
▼ 时间轴
00:32 本期节目背景的简单介绍
03:03 本期主人公法布里斯·伊贝尔特殊的成长背景及经历
06:21 博物学究竟指什么?
08:54 与伊贝尔不同,如今的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这对科研也有不好的影响
12:44 什么是博物学家?范岗介绍两个不同路线的典型博物学家
16:51 从伊贝尔的作品《露珠》聊起,说说艺术对科学的启发
20:09 大航海时代来临,博物学有了新的发展,林奈就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
25:07 伊贝尔的作品《森林》,亦可体现出他身上博物学家的观察和思考精神
27:02 林奈之后一个伟大而不为人知的博物学家:洪堡
28:33 好了终于聊到著名的达尔文啦!
31:03 达尔文如何通过观察、思考自然,推出的“自然选择”理论?
33:28 自然观察对于科学界和文化界,都仍然重要
34:31 聊聊伊贝尔的《树》《树是蘑菇的根》,都可体现他的跨学科背景
37:02 科学和艺术绝不是对立的,从国际学术顶刊上亦可体现
39:25 绘画一直是博物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机拍摄无法取代绘画
45:29 讲一位画画很好的、著名女性博物学家玛利亚·梅里安
47:29 艺术与科学都是要看到世界的本质,对科学的沉迷一直是现代艺术的一条线索
50:50 艺术与科学是在互相启发、互相解释和增添体验,也聊聊伊贝尔的《大脑与胃》
53:26 艺术作品也可以向我们提供新的科学知识
59:03 博物学与现代科学并没有越走越远
62:42 很多人都为AI与人类的未来而焦虑,而博物学带来的多样性新输入可能正是一剂解药
66:37 感谢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强烈邀请大家去看「从山谷中来」这个展
🍃
▼ Books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
▼ Pics:
▍播客中提到的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作品:
▽ 法布里斯·伊贝尔于“山谷”中。图片©米夏埃尔·于阿尔。 Photo © Michaël Huard.
▽《根》,2024年,瓷板、釉下彩及釉,121.5×200厘米。
▽《森林》,2024年,布上油画及炭笔,200×200厘米;展开长度:400厘米。
▽《拉塞里,我父母的传记景观》,2022年,布上油画、炭笔、粉彩、胶合纸及大头针,240×700厘米。
▽《宝藏》,2012—2022年,布上油画及炭笔,210×300厘米。
▽《露珠》,2020年,布上油画及炭笔,300x200厘米
▽《无题》,1996年,水彩,24 x 31.5厘米
▍播客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 普林尼《博物志》十二世纪中叶抄本
▽ 林奈的《自然系统》第一版(1735 年)中的动物王国表
▽ 达尔文雀或加拉帕戈斯雀达尔文,1845 年,查尔斯·达尔文
▽ 恩斯特·海克尔 1904 年《自然的艺术形式》中的海葵
▽《Cancer Cell》封面,volume 41, number 2, Cell Press
▍鸣谢: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始终秉持跨学科的策展理念:让数学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让动物发出属于它们的声音,展现自然之美与树的智慧,甚至化身艺术家的“筑梦师”,打造他们儿时梦想中的飞机。卡地亚基金会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却不愿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以开放之姿敞开大门,邀请观众走进艺术,探索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官方微信、微博、B站和视频号,搜索“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
🍃
▍声音及视觉设计:凯特
▼ 拓展收听
野猪频伤人,人兽共存难题如何破解?野保工作者这样说
和植物学家聊花粉症:过敏是人们享受当代城市生活的代价
和网红饲养员杨毅聊网红动物:动物园里的动物真的快乐吗?
🧬欢迎在各个渠道与我们交流🧬
▼ 联络我们
* 听友群:NaturalSelectionPod
* 公众号: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 小红书: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
* 微博:自然选择播客
*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midoripom
4个月前
北京
15
好舒服的开场音乐,喜欢!

聆簫
4个月前
北京
10
1:04:12 这里很有启发:AI想从自我复制的死循环中解脱出来,就要有新的输入,而博物学带来的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便能提供这种根本性的新输入,所以这可能是给AI的一剂解药。

depykung
4个月前
上海
9
这个话题简直为节目量身定做,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很懂播客啊!

早早你也会爱
4个月前
北京
8
39:08 做过乙方的听到这都哭了 (乙方集合点赞啦!)

香酥黄焖叽
4个月前
上海
7
听完这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哇,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流转连接竟是那么自然,有一种大道所致返璞归真的感觉

胡安娜自己
4个月前
上海
7
打破信息差还得是播客,每天都能学习新的知识,对于这个世界,我的理解又前进一步

嘻哈创造营
4个月前
湖南
6
12:11 哇有意思,居然还跟实验员性别有关
Cynthiawula
4个月前
上海
5
好棒的一期内容 主播真的很会讲故事 把博物学和展览都讲的很清晰又有趣 种草艺术家和展出!一定线下去看!

早早你也会爱
4个月前
北京
5
47:27 艺术和科学并没有本质区别,艺术家同样想要看到世界的本质,对科学的沉迷一直是现代艺术的一条线索。 同意👍
玄_qA6Q
4个月前
广东
5
背景音乐很好听
Disenchant
4个月前
英国
4
向大自然学习,不仅仅有美学与艺术,也有科学,好多仿生学的应用。大自然还是太值得赞叹了!

多拿
4个月前
上海
4
自然有艺术!
钱塘河西人
4个月前
浙江
4
可以作为鸟类标本的花鸟画是宋代艺术家对自然的观察。
plumvivian
3个月前
北京
4
我最爱的科普播客更新啦~每期的shownotes都非常用心!赞!

JESSECHIEN
3个月前
中国台湾
4
非常好的節目,我大學專業是動畫,而我現在也在自家後山播撒種子,想要建造一個森林系統,所以對展覽非常感興趣,我5月底會去上海,希望展覽還在!

早早你也会爱
4个月前
北京
3
48:38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没有结论是好事情”

早早你也会爱
4个月前
北京
3
48:57 “科学的进展也解放了艺术,让艺术能够脱离写实,去自由描绘更深层的自然界的本质”

以曦
4个月前
广东
3
00:32 开头音乐太舒服了,封面也很绝!还没开始听内容就爱了

浮熔游响红_
4个月前
北京
3
很新奇的视角!收获很大

罗襟醉墨
3个月前
河南
3
41:47 相机是一种天真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