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10天假,去埃及兜了一圈。行程:开罗-阿斯旺-卢克索-赫尔格达(红海)-开罗,去埃及玩的朋友可参考这个路线。
摘要:
1.虽然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埃及(北非)与海湾国家(阿联酋、阿曼、沙特)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直观感受上,埃及街头明显人更多,且大部分为阿拉伯人,而非印巴人(海湾国家印巴人更多),更脏乱、更嘈杂、更拥堵(大街上大量摩托车)。在批发市场看到路边喊麦的小哥,仿佛回到越南/墨西哥。


与此同时,经济条件也明显不如海湾国家,路上看到许多流浪汉以及乞丐。
从宏观数据看也很合理。阿联酋1千万人,人均GDP为49k美金;沙特2千万人,人均GDP为32k美金,而埃及有1.1亿人,人均GDP只有3500美金,还不如越南(4200美金)。
2.除了更嘈杂与贫困外,埃及还呈现一种矛盾的特质。
一方面,它比海湾国家更世俗化。比如不是所有女性都戴头巾,且在夜市摊位上我看到有人当街卖女士内衣(在海湾国家简直难以想象);还有埃及本土品牌啤酒,而在海湾国家买到酒都困难,沙特更是全国滴酒没有。

但另一方面,它又显得更封闭。比如街头店面门头几乎都没有英文,能说英文的人也少很多,打车时发现车牌号都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而是阿拉伯字母。

这或许就是是世俗化的民族主义阿拉伯与神棍的骑墙阿拉伯的区别?
3.来之前就听说埃及遍地骗子,亲测之后发现更精确地说法叫:习惯性出尔反尔和不守信用。
比如谈好了价格400埃镑,到最后各种理由让你给他500埃镑。虽然多100埃镑也就人民币14块钱,绝对数额不大,但给人的体感就很糟心。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说收500埃镑。
我后来发现这似乎是阿拉伯人或至少是埃及人做生意的策略:不管你提啥需求,只要不是太离谱,先满口答应下来把你“哄上车”,过程中再通过各种办法(比如主动给你拍照、给你增加你不需要的讲解等)在最后以“服务好“为由让你给他小费,把原本还掉的价又加上去。
说好听点,就是不管能不能交付,先获客,获到后再想办法交付原本不能交付的交付掉(比如从阿斯旺到卢克索的包车,先答应可以做,但其实半道换了个司机做),或者硬增加附加值把最终价格又抬上去。
坦率讲,我觉得这种商业策略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可取之处。比如先把握住需求,再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供给。但像埃及人这样画饼画画过头的,确实反而会让买家体验很糟,即便绝对差额很小。
而且这些“骗子”的话术往往一样:钱是第二位的,开心是第一位的,我让你开心(做好服务),你也让我开心(给他小费)。听到这话我很怀疑埃及人储蓄率是不是很低,毕竟如此及时行乐。查了下,确实如此……埃及储蓄率10.9%,排世界149;美国18.7%,排第91;中国46%,全球第二(第一是卡塔尔)。
4.从开罗到阿斯旺的卧铺火车上遇到一个中国大哥,因为错过了火车上了这班,但没有改签车票(也不知道在哪儿改),所以乘务员来找麻烦叫他补个车票(90多美金)。大哥把乘务员拉进车厢一顿密谈,最后塞了500埃镑(70人民币左右)小费解决问题。据说大哥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乘务员哈哈大笑回了句“You must living in Egypt ,right ?"。
后来我跟这大哥聊起这个,说如果发生在日本,这事可能吗?或者在欧美、在中国,我觉得都不太可能,估计也就这种原本就“坑蒙拐骗”丛生的新兴市场才行得通。
当我们说“遍地是坑”时,其实意味着这个市场不讲信用不守规矩。这总体上肯定不是好事,因为增加了交易成本,每个环节你都要额外监督,不然可能就踩坑。但换个角度讲,这对比较有江湖经验的社会人来说,可能反而是好事——因为可以用社会经验与交际能力把本来就模糊不定的规则变得更有利于自己一面。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今天在自己这边,明天可能又跑到对面去了。
但关键是,这意味着不同特性的市场适合不同类型的出海人。如果是老实的“做题家”要出海,或许还是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老实上班好,要么就是进中国大厂走外派;如果要在亚非拉自己创业,大概还是有江湖气的社会人更容易成功。
5.在阿斯旺老瀑布酒店(建于1899年,丘吉尔与阿加莎都住过)前台想问有没有去卢克索的船,看到一对目测七八十岁的英国老夫妻已经在咨询,所以坐旁边等候。但那位爷爷咨询的内容一度让我觉得是不是听错了——他父亲是英国陆军少校,在1945年1月和他母亲曾经在这家酒店度蜜月。他想知道当时的他的父母亲住的是哪一所房间,能不能进去拍几张照片。
后来跟前台确认,我确实没听错……前台小伙子也是一脸懵逼,我俩都感觉历史活生生重现在了眼前。
听到他这个诉求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感动,甚至脑补出一个泰坦尼克号结构的电影叙事。。。但转念一想,1945年1月,我们抗日还没打完,离建国还有4年多,整个国家仍处在一片废墟。这些英国佬居然都可以在埃及一座已经建了快50年的英国酒店里度蜜月,可见老牌帝国对中东的经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即便这几年海湾国家开始与中国走近,但要真正让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与西方比肩的地步,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比如在迪拜,核心圈层肯定是阿拉伯王爷们,其次是英国人,继而是印度人乃至菲律宾人,之后可能才是华人。任重道远。
6.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1)阿斯旺的尼罗河日落很好看;

2)入住过一家苏丹穆斯林老板娘开的民宿,只露了眼睛。她说原本并没有遮面,去年去完麦加朝觐后觉得遮面很好,我没有具体问原因;

3)卢克索有一天气温突然到42度,因为沙尘暴。当天就像钻进银翼杀手2049里似的;

4)Esna彩色神庙很好看;

5)红海海水很冷;
6)我总觉得在埃及看神庙时有一种割裂感,这些遗迹与当代埃及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宗教甚至人种都不一样。我问遇到的埃及人怎么看这些前伊斯兰时期的古埃及遗迹,主要回答要么觉得很牛逼,要么觉得看惯了,还有一种是平时无感但看到别人觉得这些很牛逼时她觉得很骄傲……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