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卫·林奇今年一月去世,当时我们就决定,应当做一期节目来纪念他。
在节目中,阿吴提到了《电影手册》的十年最佳评选,这份杂志认为:本世纪前十年的最佳电影是《穆赫兰道》,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最佳电影是《双峰:第三季》(虽然它是剧集)。
《电影手册》给到的高度的确挺夸张的,相当于是说,本世纪最好的两部电影,不限国度,都是大卫·林奇拍的。
都抬到这份上了,也说明大卫·林奇肯定不好聊。
这期节目我们尽可能引入更多看待大卫·林奇电影的视角,包括传统的梦境、潜意识和精神分析角度,也介绍了比较奇特的印度教吠陀哲学及量子力学的视角。
欢迎订阅电影巨辩付费节目
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点击左边链接)已经更完前六集,内容涵盖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史、香港新本土电影、杨德昌、贾樟柯、银河映像、王家卫……
详细时间轴:
01:07 大卫·林奇的影史地位
* 美国这样的纯艺术片导演,不多
* 三大权威机构的加持
* 戛纳VIP俱乐部
* 蝉联《电影手册》十年最佳
* 《视与听》影史排行榜世纪最佳
* 奥斯卡并未排斥他
* 宝琳·凯尔的肯定
* 《双峰》的大众影响力
* 林奇个人最爱的电影
* 杜尚一样的生活艺术家
14:48 好莱坞工业和欧洲金主
* 第一代电影学院毕业生
* 错过新好莱坞
* 学生电影《橡皮头》一炮而红
* 拍不出的《罗尼火箭》
* 拍《象人》,被体制教育
* 成败都是迪诺·德·劳伦蒂斯
* 《蓝丝绒》后成为真正的作者
* 和CiBy2000的纠葛
* 皮埃尔·埃德尔曼找来法国金主
* 《双峰:第三季》为何成绝唱?
52:55 多元艺术家的身份
* 画家林奇
* 录像艺术
* 广告和MV
* 家具设计
* 音乐制作人
* 林奇主义
58:5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林奇
* 《橡皮头》和心理恐惧
* 《象人》:实在界的创伤
* 《沙丘》的几个梦
* 《蓝丝绒》的社会历史属性
* 罗宾·伍德的批评
* 欲望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对立
* 知更鸟和昆虫
* 林奇主义的雏形
* 《我心狂野》和《绿野仙踪》
* 好女巫和坏女巫
* 自由,和有毒的权威
* 林奇是保守主义者吗?
1:46:31 《妖夜慌踪》的五种解释路径
* 假设弗雷德是在做梦
* 劳伦特有没有死?
* 蕾妮有没有死?
* 弗雷德变成皮特,是真是幻?
* 性焦虑引发的欲望幻想
* 莫比乌斯环的时间循环结构
* 弗雷德家的室内设计风格
2:02:10 《史崔特故事》一反常态
* 西部片的方向感
* 重写美国内陆地区的神话
* 超级乐观主义
2:09:13 《穆赫兰道》的标准答案
* 前梦后真
* 前后段落的风格对比
* 电视试播集的关键区别
* 如果都是梦
* 如果都是真
* 寂静俱乐部
2:22:20 难解的《内陆帝国》
* 讽刺好莱坞
* 批评胶片电影
* 噪音美学
* 几重故事的套层
* 魅影就是罗刹
* 幻想的实体化力量
* 寻回主体性
* 循环转世论
* 多元宇宙论
2:47:17 印度教吠陀哲学、超绝冥想、量子力学
* 一甲子冥想功力
* 超绝静坐和正念静坐
* 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的是是非非
* 超觉冥想有啥实际用途?
* 绝对的意识
* 梵我合一
* 阿特曼(Atman)
* 统一场
* 中阴身和图帕
* 量子纠缠
* 量子叠加
* 阈限时刻
* 市场和宫殿
* 还债和业力观
* 鸭子的眼睛
3:21:15 吠陀哲学视野下的林奇电影
* 《橡皮头》中的初级冥想
* 《沙丘》的意识汪洋
* 《蓝丝绒》从耳朵通道进入意识领域
* 《我心狂野》与「行为导致后果」
* 《妖夜慌踪》是真的「大变活人」
* 蕾妮死亡的测不准
* 神秘人的量子纠缠
* 《史崔特故事》和退相干理论
* 《穆赫兰道》如果没有做梦
* 《内陆帝国》:迈向统一场
* Nikki的终极自由
4:06:27 林奇宇宙,还是林奇镇?
* 如果德勒兹看过「洛杉矶三部曲」
* 电影不是用来逃避现实或对抗世界
* 林奇首先是一位诗人
* 林奇电影不是宗教作品
* 林奇诗学
* 科幻电影的假定性
* 下期预告
推荐关注:
* 电影巨辩的轻量版:电影巨辩5min
* 电影巨辩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
联系: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合作:dyjb1895(添加微信说明来意)
在节目中,阿吴提到了《电影手册》的十年最佳评选,这份杂志认为:本世纪前十年的最佳电影是《穆赫兰道》,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最佳电影是《双峰:第三季》(虽然它是剧集)。
《电影手册》给到的高度的确挺夸张的,相当于是说,本世纪最好的两部电影,不限国度,都是大卫·林奇拍的。
都抬到这份上了,也说明大卫·林奇肯定不好聊。
这期节目我们尽可能引入更多看待大卫·林奇电影的视角,包括传统的梦境、潜意识和精神分析角度,也介绍了比较奇特的印度教吠陀哲学及量子力学的视角。
欢迎订阅电影巨辩付费节目
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点击左边链接)已经更完前六集,内容涵盖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史、香港新本土电影、杨德昌、贾樟柯、银河映像、王家卫……
详细时间轴:
01:07 大卫·林奇的影史地位
* 美国这样的纯艺术片导演,不多
* 三大权威机构的加持
* 戛纳VIP俱乐部
* 蝉联《电影手册》十年最佳
* 《视与听》影史排行榜世纪最佳
* 奥斯卡并未排斥他
* 宝琳·凯尔的肯定
* 《双峰》的大众影响力
* 林奇个人最爱的电影
* 杜尚一样的生活艺术家
14:48 好莱坞工业和欧洲金主
* 第一代电影学院毕业生
* 错过新好莱坞
* 学生电影《橡皮头》一炮而红
* 拍不出的《罗尼火箭》
* 拍《象人》,被体制教育
* 成败都是迪诺·德·劳伦蒂斯
* 《蓝丝绒》后成为真正的作者
* 和CiBy2000的纠葛
* 皮埃尔·埃德尔曼找来法国金主
* 《双峰:第三季》为何成绝唱?
52:55 多元艺术家的身份
* 画家林奇
* 录像艺术
* 广告和MV
* 家具设计
* 音乐制作人
* 林奇主义
58:55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林奇
* 《橡皮头》和心理恐惧
* 《象人》:实在界的创伤
* 《沙丘》的几个梦
* 《蓝丝绒》的社会历史属性
* 罗宾·伍德的批评
* 欲望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对立
* 知更鸟和昆虫
* 林奇主义的雏形
* 《我心狂野》和《绿野仙踪》
* 好女巫和坏女巫
* 自由,和有毒的权威
* 林奇是保守主义者吗?
1:46:31 《妖夜慌踪》的五种解释路径
* 假设弗雷德是在做梦
* 劳伦特有没有死?
* 蕾妮有没有死?
* 弗雷德变成皮特,是真是幻?
* 性焦虑引发的欲望幻想
* 莫比乌斯环的时间循环结构
* 弗雷德家的室内设计风格
2:02:10 《史崔特故事》一反常态
* 西部片的方向感
* 重写美国内陆地区的神话
* 超级乐观主义
2:09:13 《穆赫兰道》的标准答案
* 前梦后真
* 前后段落的风格对比
* 电视试播集的关键区别
* 如果都是梦
* 如果都是真
* 寂静俱乐部
2:22:20 难解的《内陆帝国》
* 讽刺好莱坞
* 批评胶片电影
* 噪音美学
* 几重故事的套层
* 魅影就是罗刹
* 幻想的实体化力量
* 寻回主体性
* 循环转世论
* 多元宇宙论
2:47:17 印度教吠陀哲学、超绝冥想、量子力学
* 一甲子冥想功力
* 超绝静坐和正念静坐
* 玛哈礼希·玛赫西·优济的是是非非
* 超觉冥想有啥实际用途?
* 绝对的意识
* 梵我合一
* 阿特曼(Atman)
* 统一场
* 中阴身和图帕
* 量子纠缠
* 量子叠加
* 阈限时刻
* 市场和宫殿
* 还债和业力观
* 鸭子的眼睛
3:21:15 吠陀哲学视野下的林奇电影
* 《橡皮头》中的初级冥想
* 《沙丘》的意识汪洋
* 《蓝丝绒》从耳朵通道进入意识领域
* 《我心狂野》与「行为导致后果」
* 《妖夜慌踪》是真的「大变活人」
* 蕾妮死亡的测不准
* 神秘人的量子纠缠
* 《史崔特故事》和退相干理论
* 《穆赫兰道》如果没有做梦
* 《内陆帝国》:迈向统一场
* Nikki的终极自由
4:06:27 林奇宇宙,还是林奇镇?
* 如果德勒兹看过「洛杉矶三部曲」
* 电影不是用来逃避现实或对抗世界
* 林奇首先是一位诗人
* 林奇电影不是宗教作品
* 林奇诗学
* 科幻电影的假定性
* 下期预告
推荐关注:
* 电影巨辩的轻量版:电影巨辩5min
* 电影巨辩付费专辑:为了华语电影
联系: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合作:dyjb1895(添加微信说明来意)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ballbal
3个月前
上海
99
比北影节片单炸

IncliningEar
3个月前
浙江
53
这样的节目才是真正“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选择。”

猫猫真的太可爱啦
3个月前
海南
43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给盼来了,我的相思之苦终于得到了些许的慰藉。我的不愈之症——听两个老男人bb叨 也得到了有效的靶向治疗。希望下次的药可以及时点。
小记者的眼镜
3个月前
重庆
42
00:00 来参加林奇的网络追悼会了!相信这是我们缅怀他的最好方式😭😭😭
ShareHHolder
3个月前
广东
25
什么叫做内容为王!!ヽ(`Д´)ノ
HD863362w
3个月前
上海
14
我觉得林奇报天气,除了用名人重复普通事来展示荒谬感之外,还与天气预报本身是无法矫饰的天真自然之物有关,是延续cooper饶有兴致的播报小镇见闻-而在大自然茂密森林背后罪恶悄然发生,因此隐约仿佛是对危险的提醒。每次听他报天气,还用他纯真无辜又响亮的声音,都会很悲伤

晓风寒月
3个月前
浙江
11
正好我现在一边看着那本大卫林奇的访谈录,一边从头观看林奇的电影,这下再配合上播客,三管齐下,可以好好的沉浸在林奇的世界里了☺️。
HD686726w
3个月前
贵州
8
2:49:33 这里老马说林奇有一甲子的功力,阿吴接过话来都不笑一下,这也是功力

摸哦哞
3个月前
黑龙江
8
2:55:52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王主任
3个月前
上海
7
主播辛苦啦(我们听众等得也挺辛苦)!
风中的群山
3个月前
云南
7
电影巨辩这期给予大卫林奇高度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点:1、21世纪艺术电影第一人;2、印度吠陀哲学电影化第一人;3、量力子学电影化第一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林奇并不是一个传道者,它只是利用吠陀哲学和量子力学作诗意的表达和精神的思考。

晓风寒月
3个月前
浙江
7
40:27 我觉得弗罗斯特对《双峰》的功劳挺大的,后面出了两版《双峰》的解谜书,就是弗罗斯特写的,整个世界观设定扩充了很多,从双峰镇扩展到了整个美国,堪称美国历史阴谋论合集()
Faynix
3个月前
上海
5
哇~这期讲林奇,时长感人,真的是送给听客们周末的礼物🎁了~^_^~

球姐Camellia
3个月前
葡萄牙
5
3:04:06 之前在新西兰上了超绝冥想的课程,2000多纽币一周一节课,最后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坚持去冥想。顺便分享下之前给林奇写的
读大卫·林奇的自传《梦室》时,其中最有共鸣的一段:
「大卫一直是个生性欢快、个性阳光的人,但他却被黑暗的东西所吸引。林奇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了一种高度的觉察力,他称之为一种能感受到万物的表象之下所潜伏着的疯狂的痛苦和腐朽的能力。新事物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滑向混乱,林奇对这种熵增生来就异常敏感。」
作为不折不扣的阳光派乐观主义者的我,和大卫一样,对黑暗的事物有着谜一样的痴恋,总感觉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照亮世间和人心的黑暗角落。之前邀约过的几个播客嘉宾,会不约而同地在节目中敞开心扉聊他们的至暗时刻,之前还有一位嘉宾打趣说:你这个节目是个therapy session嘛[笑cry] 其实我只是一个好奇又专注的倾听者罢了,给嘉宾们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让他们可以充满安全感的释放压抑的情感。
每当有人问我最喜欢的电影时,我可以不加思索地回答是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之前去洛杉矶旅游还专门开车到好莱坞的穆赫兰道顶礼膜拜。第一次看《穆赫兰道》被吓到半死,也没完全搞明白剧情走向,却被梦与现实和精神分裂的主题所吸引。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后,甚至都能背过部分台词,也对剧中的虚实时间线和每个角色代表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卫最著名的创作主题是梦和潜意识,这也是我十分感兴趣的课题。他独树一帜的迷幻和诡异风格,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激励着后辈勇于突破现有题材和风格的限制,打造独特的品味和风格。
通过阅读名人自传,我发现那些拥有迷之自信的人都实现了自己一开始都没料到的成就。香奈儿起初只想卖个帽子,却成就了时尚帝国;拉里·艾利森本想做个好一点的软件,却打造出甲骨文公司;林奇也是从小怀抱着电影梦,在光影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人完全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并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疑惑和问题,但超强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这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更像一种现实扭曲力。
记住,这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B_Randy
3个月前
辽宁
5
👂
超音速孙显安
3个月前
北京
5
1:46:17 好好好好好
HD394566t
3个月前
新加坡
5
遗憾穆赫兰道讲得太简略了。要是出一期专门讲这片子就好了

劳勃狄尼娄
3个月前
江苏
4
最抽象的一期节目来了!
日落大道SSBLVD
3个月前
浙江
4
说实话,听完这期节目,对林奇祛魅了——导演基本上就是被神棍洗脑了,那电影想怎么拍都行,反正都能解释。没有一点兴趣通过电影走入神棍的世界

球姐Camellia
3个月前
葡萄牙
3
2:03:02 我们常常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从一个清晰的愿景开始。
当然,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因为艺术本就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但对于那些真正伟大的作品来说,在动手创作之前,往往有某种本质存在。它可能是一种灵魂,一股力量,或者某种深藏其中的创意火花,最终推动那些细小的瑕疵逐渐被抚平,变得完美。
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雕塑在大理石块中早已完成,我只需要去除多余的部分。」
以《绝命毒师》为例,最初编剧设想杰西在第一季结束时死去,然而,文斯·吉利根发现,杰西与沃尔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于是,决定让杰西继续生存,这个改变彻底改变了整部剧集的发展方向。
然而,并非每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都如此顺利。
大卫·林奇的电影《穆赫兰道》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相当特别。最初,它是为ABC电视台拍摄的一部试播集。虽然剧本获得了批准,最终却被拒绝,项目因此陷入了停滞。18个月后,Studio Canal出资几百万,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
林奇为此重新创作并拍摄了全新的结尾部分,这一结尾不仅改变了原有故事的走向,也让《穆赫兰道》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经典之作。
这其中有一个特别之处。电视创作通常要求故事情节延续多集,角色的发展也需要展开,而电影则更加注重情节的紧凑与结局的圆满。将一个原本属于电视剧的项目转变为电影,通常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林奇成功了。事实上,任何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感受到,最终的版本将影片前面的故事和新的结局融合得天衣无缝,整个故事流畅自然,结局也似乎与电影的前部分完美契合,令人难以想象,这个结局是事后加上的。
林奇曾经这样描述他是如何创作结局的,这可能是最具「林奇风格」的话:
「因为最初它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电视剧试播集,所以结局必须以某种方式出现。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任何结局。有一天晚上,我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灵感涌现了出来。所有的想法一下子就来了,突然间我知道该怎么做。这些灵感不仅仅是结局的,它们涉及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开头、过程和结局都发生了变化。然后我们回去拍了几周,最终完成了这部电影,因为它已经不再是电视剧,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结局的电影。那些灵感,就是在一个晚上,从六点半到七点,突然涌现出来的。」
看似已经死去的项目,有时会以全新的形式重新焕发活力。
这种情况并非只发生在艺术领域,科技和商业世界中同样如此。Slack最初是一个失败游戏公司内部的聊天工具,而Twitter则是在一个播客创业公司的废墟中诞生的。
一个看似已经失败的项目,并不意味着它真的死了。即使你现在并不知道前方的路会通向哪里,也请耐心等待,因为灵感终会到来。

hb_7R6f
3个月前
北京
3
这里对于所谓“欲望”、“匮乏“之概念的认识和主播不太一样,想要发言一下🙋🏻♂️。拉康精神分析学说里面除了阿吴老师提到的“三界”理论,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拉康要阐释“欲望生产的逻辑”。拉康认为欲望生产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要去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要让其自身(欲望的生产过程)再生。也就是说欲望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个机制不断循环下去(这里就很容易联想到其他两个例子,一是西西弗斯推巨石的无限循环,还有一个就是马克思对于资本生产逻辑的论述)。那么导致欲望生产机制会是如此的原因为何?拉康表示这是来自原初的“匮乏”,只不过这里的“匮乏”不是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匮乏,我们一般理解的匮乏是人能主观意识到的,好比是一个思想。而拉康这里所指的“匮乏”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无意识层面的,是主体在进入象征界时,就一定会发生的匮乏。这种匮乏来自于一种缺失(主体在原初未进入象征界时的状态是完满的、充满愉悦的),至于缺少掉的东西,拉康叫它Object a,也就是对象a。对象a是拉康精神分析的各种概念里最为抽象的一个(齐泽克有说过挺多较为通俗的例子或者笑话来解释对象a),我理解它之所以抽象,是因为拉康似乎在说“对象a的产生是因为它的缺失”,它如此抽象以至于它永远捉摸不定。主体在进入象征界之后为了满足自己重回“母体”、重回完满状态的冲动,就会终其一生去追逐这个对象a。因为对象a非常抽象,没有具体的实体,所以主体就会将各种实体认定为对象a去追求,这也就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欲望。而主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追逐到对象a,因此欲望的产制得以无限地流转。
以上是我自己在看了拉康精神分析相关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资料之后总结出的一些关于“欲望”、“匮乏”之概念的理解。不是专业搞理论的,也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也不是哲学系学生,只是出于兴趣自己研究了一下。这番理解也不一定全面精准,发言只是为了探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