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3分钟
播放:
3,117
发布:
4个月前
主播...
简介...
【主播的话】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从2023年开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为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答疑解惑。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人类学者项飙在近两年开放了自己的联络邮箱,在小红书上能看到不少读者上传来自他的邮件回复。
促使我们做这期节目的第一个好奇是:从袁长庚的走红,到项飙的“逐渐冷却”(这里的“冷却”是相较之前),这背后反映了怎样一个社会变化,以及两位老师所针对的群体是否产生一定交集的同时又有所区别。
从好奇出发,我和鸭老师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与发问。鸭老师作为西南某高校的大学老师,她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和袁长庚的学生群体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肉身处在教室,灵魂却早已飞走;他们对电影、电视剧不感兴趣,也苦于找不到一起走进电影院看《还有明天》的伙伴;他们光是坐在那儿就已经耗尽心力。
我们认为,袁长庚的走红既有他个人作为“生态体系”里的大学老师的主动性在,又显示出当下学者“在场”的必要性。顺着“在场”,我从一个后疫情时代接受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在场”所搭建起来的信任——“我”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和发送信息的人建立起一个信任关系。鸭老师则从给出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她所定义的“在场”——发现那个不在场的人。
这期算是我们的一个小小尝试,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梳理“网红学者”出圈史
00:02:37-00:03:47人类学代表-项飙,袁长庚
00:03:47-00:07:41社会学代表-沈奕斐
00:07:42-00:10:47法律学代表-罗翔,劳东燕
00:10:48-00:16:47哲学代表-刘擎,韩炳哲,陈嘉映
00:16:48-00:18:52文学代表-张怡微,张秋子
00:18:53-00:22:40心理学代表-崔庆龙,李松蔚
第二部分:两个问题
00:22:50-00:24:06为什么文学学者很难为当代生活答疑解惑?
00:24:06-00:28:02文学需要审美,“给答案”本身就是反文学的;
00:28:03-00:30:02为什么(刑法学)法律学学者出圈总会面临各种风险?
第三部分:详解袁长庚
00:30:07-00:33:57鸭老师的故事分享
00:33:58-00:46:00袁长庚的三个面向
00:46:01-00:53:53从袁长庚走红看“网红学者”出圈必备条件之一:在场
第四部分:个人分享
00:53:54-01:03:08我们是从什么开始关注学者?
【本期封面】
来自波可
【片尾音乐】
nessuno - petra magoni
【联系我们】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email protected]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从2023年开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为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答疑解惑。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人类学者项飙在近两年开放了自己的联络邮箱,在小红书上能看到不少读者上传来自他的邮件回复。
促使我们做这期节目的第一个好奇是:从袁长庚的走红,到项飙的“逐渐冷却”(这里的“冷却”是相较之前),这背后反映了怎样一个社会变化,以及两位老师所针对的群体是否产生一定交集的同时又有所区别。
从好奇出发,我和鸭老师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与发问。鸭老师作为西南某高校的大学老师,她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和袁长庚的学生群体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肉身处在教室,灵魂却早已飞走;他们对电影、电视剧不感兴趣,也苦于找不到一起走进电影院看《还有明天》的伙伴;他们光是坐在那儿就已经耗尽心力。
我们认为,袁长庚的走红既有他个人作为“生态体系”里的大学老师的主动性在,又显示出当下学者“在场”的必要性。顺着“在场”,我从一个后疫情时代接受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在场”所搭建起来的信任——“我”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和发送信息的人建立起一个信任关系。鸭老师则从给出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她所定义的“在场”——发现那个不在场的人。
这期算是我们的一个小小尝试,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梳理“网红学者”出圈史
00:02:37-00:03:47人类学代表-项飙,袁长庚
00:03:47-00:07:41社会学代表-沈奕斐
00:07:42-00:10:47法律学代表-罗翔,劳东燕
00:10:48-00:16:47哲学代表-刘擎,韩炳哲,陈嘉映
00:16:48-00:18:52文学代表-张怡微,张秋子
00:18:53-00:22:40心理学代表-崔庆龙,李松蔚
第二部分:两个问题
00:22:50-00:24:06为什么文学学者很难为当代生活答疑解惑?
00:24:06-00:28:02文学需要审美,“给答案”本身就是反文学的;
00:28:03-00:30:02为什么(刑法学)法律学学者出圈总会面临各种风险?
第三部分:详解袁长庚
00:30:07-00:33:57鸭老师的故事分享
00:33:58-00:46:00袁长庚的三个面向
00:46:01-00:53:53从袁长庚走红看“网红学者”出圈必备条件之一:在场
第四部分:个人分享
00:53:54-01:03:08我们是从什么开始关注学者?
【本期封面】
来自波可
【片尾音乐】
nessuno - petra magoni
【联系我们】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email protected]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非有非无非人非物
4个月前
江苏
12
22:14 为什么赢了官司不能代表李松蔚无辜?李松蔚提起的是名誉权侵害诉讼。名誉权侵害是这么个事,就是假如A在网络或者其他公开平台控诉了B10项罪状,那么,只要有一个罪状不成立,就代表侵害了B的名誉权。那至于,剩下的9个是不是成立对于判决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整个过程等于,冬妮要证明一件事百分百存在,而李松蔚只要证明冬妮存在一个漏洞,那么冬妮就会输官司。冬妮最开始在豆瓣上曝光这件事的时候,用词是“受到了李松蔚的性侵”。她认为她的经历就是被性侵。但是法律上对性侵的定论是:一定要有暴力或者胁迫,或者是有其他一些原因,然后身体上要有一些受伤或者反抗的痕迹,它才会认定你不情愿。冬妮的情况法律认定性侵不存在。所以就判定了侵权。首先,冬妮侵权和李松蔚违背咨询伦理,这本来就是两件事。侵权成立不能代表没有违背咨询伦理。咨询伦理作为行业内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精神,是更具体的更细节的,也确实在影响着咨询的体验和成果的。咨询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就像一位老师,不只是不违法就行,而是需要有师德,对孩子有爱心,有一定的教学方法等等。罗翔说了:法律是行为最低底线。所以,即使没有性侵存在也真的不能代表是合格的咨询师。

LaVieEn-Rose
4个月前
中国台湾
6
虽然还没开始听,但看到这个选题角度,太有意思啦!从听众角度来看,做出来了就是一种对公共视角的补充🥳是很意义的探索耶

非有非无非人非物
4个月前
江苏
4
45:15 袁长庚也很机灵,他会创造并维持人设(目前社会所需要的角色

非有非无非人非物
4个月前
未知
4
10:09 是听了螺丝在拧紧了解到劳东燕老师,感谢这样的学者亦或是说公共知识分子的存在。ps syf老师还有种“娇妻”感

非有非无非人非物
4个月前
未知
3
00:10 社会学也随着这个时代兴起,我就是转专业考研到社会学哈哈

woocidici
3个月前
广东
3
52:15 鸭老师说的这一段好感动,这是很深的一种共情式理解啊,希望未来的人、年轻的他者能够被更大的公共常识、公共话语接住🥹这又何尝不是构筑自己期冀的理想社会的行动方式呢

LiangGenE
4个月前
德国
2
16:35不知道为什么选入韩炳哲。他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是,他肉身不在中国,也因此没有触及到大众。

乔乔帮主
4个月前
上海
2
有点好奇戴锦华老师为什么没有被提及呀?以及既然外国学者韩炳哲也入选了的话,或许上野千鹤子的影响力和在场感似乎更强?当然也可能是我在自己的信息茧房的缘故~

woocidici
3个月前
广东
2
46:42 李松蔚吧

woocidici
3个月前
广东
2
很有意思的视点!谢谢主播们的讨论
朱渚渚的柳树
4个月前
瑞典
2
32:41 听到这个很有感慨。我就是袁老师和鸭老师面对的学生群体的一员hhh 以前也会觉得周围一些同学好像对大学里的学习内容不太感兴趣,觉得奇怪。而我自己当时也当然相比东部的学生是审美更糟,觉醒更晚,更懒得看书的类型。尽管一直避免变成这样,出国之后还是全面地变成“懒学生”之一。 于是在这个基点回望过去才发现,当时我的同学我的室友很多人处于阶级、民族,甚至是媒介边缘的境况,这种边缘的程度有时深到大家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是边缘的。因为从来没有教育/信息告诉他们、我们,这些身份这些特征是边缘的(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那自然主流里学的那些知识、社会流行的娱乐、作品都和他们、我们无关了。娱乐是谁的娱乐?文学是谁的文学?hh 回想那时候因为就读中文系而对自己审美和阅读量上的苛责,好想对过去的自己和同学说:你可以不读书,需要的时候再去读就好了hh。虽然这样也会导致问题,但是偶尔放过自己,去找点新的路,是不是也是可以的呢hh
HD364568y
3个月前
辽宁
1
58:16 独立的人或许很难共情到需要写邮件得到共鸣抚慰的人的想法,类似的人与人之间的最最细微处的差距,就决定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闪躲白鸟
3个月前
山东
1
16:51 开始读陈嘉映也是因为白队🥲

momo_QR
3个月前
广东
1
很有启发性的视角,“网红学者”的走红,也像是公众的思想投射。最后讨论到从个人角度并不会写出那封邮件,特别能共情,不会把已经在系统之外的声音作为解药,也不认为这可以构成安全的对话。

超級邊邊
3个月前
上海
1
13:13 小小捉虫:“推波助澜”好像是贬义词🤔

重启试试
3个月前
云南
0
23:09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ecf681a418a84a046aacd1f
云听小象鼓
3个月前
北京
0
46:02 哈哈就是
云听小象鼓
3个月前
北京
0
46:09 符合时宜的反叛者。

Meannnn
3个月前
广东
0
03:23 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呢!

晓晗Han
3个月前
上海
0
偶然打开这期,很棒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