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从2023年开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为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答疑解惑。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人类学者项飙在近两年开放了自己的联络邮箱,在小红书上能看到不少读者上传来自他的邮件回复。
促使我们做这期节目的第一个好奇是:从袁长庚的走红,到项飙的“逐渐冷却”(这里的“冷却”是相较之前),这背后反映了怎样一个社会变化,以及两位老师所针对的群体是否产生一定交集的同时又有所区别。
从好奇出发,我和鸭老师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与发问。鸭老师作为西南某高校的大学老师,她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和袁长庚的学生群体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肉身处在教室,灵魂却早已飞走;他们对电影、电视剧不感兴趣,也苦于找不到一起走进电影院看《还有明天》的伙伴;他们光是坐在那儿就已经耗尽心力。
我们认为,袁长庚的走红既有他个人作为“生态体系”里的大学老师的主动性在,又显示出当下学者“在场”的必要性。顺着“在场”,我从一个后疫情时代接受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在场”所搭建起来的信任——“我”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和发送信息的人建立起一个信任关系。鸭老师则从给出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她所定义的“在场”——发现那个不在场的人。
这期算是我们的一个小小尝试,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梳理“网红学者”出圈史
00:02:37-00:03:47人类学代表-项飙,袁长庚
00:03:47-00:07:41社会学代表-沈奕斐
00:07:42-00:10:47法律学代表-罗翔,劳东燕
00:10:48-00:16:47哲学代表-刘擎,韩炳哲,陈嘉映
00:16:48-00:18:52文学代表-张怡微,张秋子
00:18:53-00:22:40心理学代表-崔庆龙,李松蔚
第二部分:两个问题
00:22:50-00:24:06为什么文学学者很难为当代生活答疑解惑?
00:24:06-00:28:02文学需要审美,“给答案”本身就是反文学的;
00:28:03-00:30:02为什么(刑法学)法律学学者出圈总会面临各种风险?
第三部分:详解袁长庚
00:30:07-00:33:57鸭老师的故事分享
00:33:58-00:46:00袁长庚的三个面向
00:46:01-00:53:53从袁长庚走红看“网红学者”出圈必备条件之一:在场
第四部分:个人分享
00:53:54-01:03:08我们是从什么开始关注学者?
【本期封面】
来自波可
【片尾音乐】
nessuno - petra magoni
【联系我们】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