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期节目是“掺掺槟城”系列专题随机掉落的一期番外。《掺掺槟城》是吃里扒外与话仙桃主播晃抠你一起制作的付费节目,是一档在槟城散步的私人旅行指南,会推荐不错的店家,也会对这些在原乡和南洋都有不同表达的食物进行溯源和对比,和“掺掺”这个名字一样,我们会希望这是一系列有混杂、融合、多元视角的节目。

“沙拉碗”被视作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时让不同的人保持独立身份、原样存在的隐喻,和“大熔炉”成为天平的两端。而在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用食物来隐喻社会、语言多元混杂的存在,这个食物就是Rojak——一种用黑乎乎的、又甜又咸又鲜又辣的酱汁包裹切块水果、蔬菜的小吃,据《辛香料风味学》作者陈爱玲所说,马来西亚人说“他们很啰惹”(Rojak),有“混血混很凶”之意。”

而今天要聊的食物“鲜鱼”,也被叫做华人Rojak,它可能是我们在槟城吃的后劲最大的食物。它与新鲜鱼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道高油脂高糖分的油炸沙拉小吃——炸物和蔬菜丝混杂在一起,淋上番薯做成的酱汁。不仅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也都会贩售和品尝它,但是不同族群卖的和吃的又都是带着偏差的,并不完全相同,语言称呼也不同,比如印度穆斯林版本的鲜鱼就叫做“ Pasembur ”。

鲜鱼的脉络复杂而难以理清,这也是它让我们后劲这么大的原因,比如鲜鱼和顺德捞鱼生是否有关系,印度炸物小吃是否是印度版本鲜鱼的灵感来源,语言与食物之间是如何呼应的,鲜鱼如何体现小贩灵活的身体性直觉,以及鲜鱼本身朴实的反精英叙事等等……在聊之前我们也很担心,没有吃过这个食物的大家会不会有点难代入?但仅仅当成一个故事,我们还是觉得“鲜鱼”太典型了,很小很庶民的食物背后却有着那么大一段关于流动的叙事、融合的隐喻,不聊实在对不起这系列名称,毕竟没有鱼的“鲜鱼”就是“掺掺”最精准的表达。

🎙️「掺掺槟城」编辑部

晃抠你
陈晃瓜

主播...
陈一日
陈晃瓜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