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节目回应《当对现状感到悲观,女性如何想象和创造一个不同的未来?| 国际劳动妇女节》听众们的热情留言。嘉宾是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电影与媒体研究系教授张泠老师(微博@黄小邪看电影),旅居法国的哲学对话工作坊的组织者和英法中翻译阿菜以及国内出版和公益从业者于同。
泠姐和阿菜之前分别做客我们的节目,跟我们分享《张泠:一生焦虑的东亚女性”是可以解脱的吗?》《阿菜:我在法国养老院里跟老人们一起聊什么是爱》。
【本期话题】
08:02 公共舆论场里女性的榜样是如何被呈现的
12:05 我曾受“白幼瘦”的审美标准深深影响
15:46 “大女主”靠自身的努力得到成功的叙事给人一种可能
18:35 全女团队的迷思:同为女性就一定会带来公平的环境?
24:29 对“美”的追求是一种个人选择还是男权消费陷阱?
33:45 阿菜在法国性别平等的项目中有被边缘化的体验
44:29 人在观看娱乐节目过程中既面临矛盾也满足了需求
46:53 批评某一类女性和社会现象=厌女?谁代表“女”?
49:19 女性只关注私领域是中了男权的圈套,要有“公心”
54:39 “进步的女性主义不仅是反父权的,还是反资和殖民主义的”
60:32 太过于想要实现所有的权利而忽略了如何去努力
72:53 当我们在说“性自由”到底在说哪一类女性的自由?
【支持创作】
爱发电 搜索“邱后算账”
【互动分享】
欢迎把你的想法、感悟和问题发至:[email protected]
【加入社群】
添加wx:mollyqiuctb,备注:社群+入群原因,即可申请加入社群信息,有机会和更多小伙伴交流相关话题和参与到更多精彩活动中来。
【节目介绍】
主题曲&结尾曲: 《三八妇女节歌》冼星海
其他收听平台: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小宇宙|爱发电 搜索“邱后算账”
邱雨薇: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创始人|关系咨询|媒体人
邱后算账:从对话中去探索爱与关系的不同可能性
公众号:爱勇不息CouragetoBecome
微博:咨询师雨薇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峤戈狸
4个月前 德国
14
听了一半,忍不住想先说点什么。首先想要谢谢雨薇组织这两次对谈,我其实在听妇女节那期节目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多强烈的不同意见。等听完去看评论区简直惊呆。我想分享的是,很多时候感觉也是嘉宾和听众所处的不同的positonality所导致的某种程度的格格不入。我自己是85后,海外生活也有10年了,大概在大疫开始之后,因为国家之间,个体之间的一些不同的对于疫情中的个人和集体的反应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对marxist语境下对劳工,阶级,人权,甚至集体主义的看法(我会在下一条回复里具体谈谈疫情到底教会了我什么)。去国十年,当初离开肯定是有各种长期积蓄的不满。但是当我慢慢意识到西方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以及被新自由主义精英绑架/收编了的当代身份政治+这个世界体系下中国所处的从西方世界看来的尴尬位置,这巨大的一坨给出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无法解决世界范围内不平等和个人/集体(比如女性)的解放问题,另一方面在我个体层面无法助益我走出自己的困境的时候,我意识到去和中国和世界左翼传统甚至无政府传统相连接的必要。而这样的心路历程我猜想并不太会被很多人分享。海外的人就算对相关问题有所思考,也会有很多人继续选择跟随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国内的人,尤其是95后,00后而且善用xhs和小宇宙的这部分年轻人,有多少人的成长过程中拥有对集体主义,公有制等等的红色记忆?有多少人会通过阅读和观影等方式,去深入探访50-70年代?我承认,我提到的这些时间段或者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并不是毫无问题的,但是我想,黄小邪老师所站的位置,恐怕和很多发出反对声音的听众真的不在一处。就像在本期开头某位主播/嘉宾所说的,大S曾经是小时候很多人的role model,是当时追逐的明星。她所代表的某种程度上的“解放”(相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意义是这一代女性主义者成长的背景板。年轻一代和红色和左翼传统之间几乎就是断裂的。而当下中国又是某种程度上消费社会的发展可能比很多欧洲国家还复杂和“先进”的存在,某些资本主义晚期症候可能和很多西方国家都是五十步百步的区别。让很多人去relate”劳动最光荣”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想到这里,不免会哀叹一声。
喵喵阿哒
4个月前 辽宁
7
在上一条播客里也有回复,这次听到黄小邪老师的说法更觉无奈。似乎黄老师并不了解粉丝文化和消费主义,说的话在当下看来非常之陈旧。这年头明星不能做role model,科学家就可以?这个标准是不是也太单一了。现在多少科学家做科普出身的也在带货,带广告,这不是消费主义吗。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还在卖记忆棉枕头呢,难道他们就不能是大家喜欢的专家不能做榜样吗。喜欢谁完全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可以喜欢颜宁,但也不妨碍我们为new jeans花钱,从偶像从消费中获得我们主体性。还有我对上次播客自感不适,也不是我带入了被批判的对象,而是因为嘉宾因缺少了解而用自己想象的价值点评时透露的傲慢。真心希望嘉宾们对于自己不了的对象少些概念,多些共情和了解。
邱雨薇Molly
4个月前 北京
6
以下是嘉宾阿菜关于“高铁卫生巾”议题的进一步说明: 作为一名曾在欧洲经历暑期长途火车旅行、因缺水而濒临"渴死"的乘客,当我看到国内关于高铁应免费提供或售卖卫生巾的讨论时(如豆瓣相关帖文: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318675104/),心情确实复杂。这种诉求本身值得支持——女性卫生用品本应像洗手间和饮用水一样,成为公共交通的基础服务。但西方媒体借此抹黑中国"rq缺失"放大女性权利缺失的叙事却格外荒谬,因为这种批评刻意忽视了全球公共交通服务的现实对比。 中国高铁的公共服务水平事实上处于世界前列:免费热水、丰富的餐食选择、针线包等便民设施,在私有化铁路体系中几乎不可想象。关于中国的公共交通变化,我是亲身见证者。小时候要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等一辆长途汽车从远处来到眼前,搭着它穿过崇山峻岭回老家,坐一天一夜,还有出事故的风险。我爸爸曾经搭乘的长途汽车被山上掉下来的大石头砸中车顶,幸好没事。现在搭高铁三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到我家村庄。大学时候我搭绿皮火车去新疆,就算条件再差,也有吃的喝的。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真的差点渴死在欧洲的火车上。 欧洲铁路私有化的代价恰恰体现在这些细节上:车站付费厕所导致乘客被迫忍耐,砍掉偏远线路后迫使居民长途绕行,高票价与频繁延误形成鲜明反差……资本主导的运营逻辑必然优先削减"不盈利"的服务,最终牺牲普通人的便利与尊严。 卫生巾争议的真正启示在于: 1. 公有化是保障普惠性服务的基础,它能避免私有资本将民生需求异化为牟利工具; 2. 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吊诡:西方媒体将合理诉求扭曲为政治攻击时,反而掩盖了其自身私有化恶果,我们需用事实揭穿这种双重标准。 在支持完善高铁服务的同时,我们更应警惕铁路私有化的全球教训。当我在欧洲火车上快渴死的时候,我想到国内高铁上的热水——这个细节或许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说明公有化的意义。
钨铷锌
4个月前 湖北
5
59:29 嘉宾对国内真实状况了解得还是太少啊😂
米溧
4个月前 江苏
4
这边女性的诉求是高铁上售卖卫生巾,不是卫生间免费提供卫生巾!
Living
3个月前 福建
1
我觉得《邱后算帐》播客内容做得很糟糕的一件事是没有check自己逻辑和思想上的局限性,反而经常把自己的姿态(立场)当成一种客观,表达时完全没有自我检视的姿态,把自己的局限性言论当成一种清醒。对于听众来说是一种特别窒息和有杀伤力的表达,让人无从反驳,也无法认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训诫听众,自己的言论已经降格。 非常过度地把“自己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完全没有“反身性”。找了好几个人来做节目,但是讨论严重失衡。
Living
3个月前 福建
1
偷换概念蛮厉害的,很多处偷换概念
Living
3个月前 福建
1
这期播客是讲给国内听众听的对吧?为什么举的例子都是国外的?说要关注法国前被殖民地人民权益,要关注加沙妇女儿童的权益,要关注非洲妇女儿童的权益,关心这个关心那个,实际轮到国内等到时候,国内女性做的权益争取反而被污名?说要关注工厂女工权益,举不出一个实例。说白领怎么样,工厂女工赚的是血汗钱,白领赚的就不是血汗钱?多少国内的青年人加班加生加死,加到没命,命都被抽干了,轻飘飘地一句要更关注工厂女工。工厂女工的权益有人在关注啊,你们怎么不说呢?要团结国内女性,但做得根本不是在团结的事。一边训诫听众视野要接地气,一边讲的全是国外的事情。
Maxy_L
3个月前 福建
1
最后原来是在夸朝鲜👍
倪ni
3个月前 福建
1
1:10:20 许久没有听播客了,最近总感觉安静不下来。在这个时间段能听到一个短时间内有不同思想的人对于女性权利的表达,我自己是感觉很幸运的。与人生活接触其实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不同的思想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冲突,而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也不希望被人称之为“戾气很重”,最终可能把女权变成女拳。我个人记忆比较深刻的是最近国内在线上看到官方不断“打击女权”,那段时间常在红本上看到:又一女权账号被封…然后就是疯狂上升的数字和激烈的留言,当然我个人也没有特别赞同官方这种做法,可我看到的结果就是,ta们所做的那些“努力”(转发留言?)不一定可以让这件事变得更好,反而会让人扣上“果然,你看都是一群女拳”这种“她就是个疯子”的帽子…还有,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看到男性困境=忽视女性困境,这一点也会让人觉得无奈。我想这点与嘉宾提到的,法国高铁上没有销售食物而中国高铁有销售食物,有相似之处。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陈述,让我看到的不同于网络上的观点,很受用。
野柚子和小柑橘树
4个月前 浙江
1
58:30 老师是国内外刷到的帖子不同吗?国内大家呼吁的是希望内重视女性生理需求,希望高铁火车上内售卖卫生巾。因为火车上高铁上香烟和酒水都有售卖,却没有卫生巾售卖,这个是一个正常的需求啊,并没有要求厕所免费发放,女生是想要获得可购买的途径,这并不是精致利己主义啊,这是女性正常的需求。思想的进步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国内女性思想觉醒的比较晚,走的也比较缓慢,我们首先是学会爬行才能慢慢直立行走的,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各位老师的思想比较先锋我也理解,但是也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大多数女性的局限性,无论先锋的还是缓慢行走的,女性觉醒就是好的,希望我们都不要互相纠错,希望我们都走在那条路上。
Living
3个月前 福建
1
不仅是上期播客,这期播客我也听得全程恼火! 主要挑从57:20后面的发言来详细分析。 嘉宾从57:20后开始用“比较”和“讲道理”的方式,来对国内女性主义的具体诉求进行消解与贬低。这些发言表面温和、实际上带有高度阶级盲点和权力视角的说辞,看起来很理性、全球视野、同理心,实际是以“忍耐”“代入更惨者”“克己复礼”为美德,对女性个体的具体痛苦进行训诫。 1、价值混淆与“阶级错位”的问题 “我们竟然还能抱怨这个事是自由(权利)……在法国连卫生巾都没有” 这里逻辑是:因为别处更差,所以你没资格说这里的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压抑型比较”逻辑。它忽略了:在一个条件相对更好的地方提出进一步改善的诉求,是公民意识成长的一部分。不是因为你抱怨卫生巾而忽视了工厂女工,而是因为你开始意识到“卫生巾”这种最基础的性别便利,这是制度可以改善、可以推广的公共设施。 嘉宾这里套用了一个“宏大政治叙事”压制个体权利诉求,把“工厂女工”和“高铁厕所放卫生巾”的权益对立起来,是一种阶级位置错乱:把中产女性对公共设施改善的需求,污名化为“精致利己”,却没有看到这本质上是普遍化性别公共资源的努力。 2、借“外国限制”来正当化本国压抑,是一种误导 嘉宾提到“法国不能随便剖腹产”,意在说明“你们说自己权利被侵犯,但其实国外更差”,这里忽略了两个问题: 制度文化不同,不可简单类比。法国的医疗伦理强调自然分娩,背后有宗教文化之类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女性不能选择剖腹产”就变成可以接受的现实。 这里嘉宾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体性:真正的问题不是“你有没有权利剖腹产”,而是“你能不能在医生的评估之外拥有决策权”。嘉宾这里偷换概念,把医学伦理作为压制女性选择的合理借口。 3、把女性诉求标签为“精致利己”,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污名操作 “有些女性主义者和精致利己主义是一回事。”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句话。这句话模糊了一个重要边界:女性主义者要求的,是将性别平等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精致利己”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惩罚那些为自己争取空间的人,尤其是女性。 嘉宾这种说法反映出一种“只要你不是为最苦的那个女性发声,你的诉求就不值一提”的姿态,这是一种典型的“上道德课”式干扰讨论。 4、嘉宾在提倡的是一种“苦难美学”,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女权进路 “我们要关注更惨的、南方国家人民、工厂女工” “我们竟然还能抱怨……” 这种言论的背后是一种“苦难平等观”:你不能先争取你身边的改善,而要先关心最边缘的群体,否则你就是利己的、冷漠的。忽视了女性之间的共情不是靠牺牲自己换来的,而是靠彼此都能争取权利、相互启发来实现的。 5、嘉宾用“全球视野”做道德武器,实则是在压制本土争取 嘉宾反复强调“法国更差”“中国很不错”“视野放宽”,这是一种去除政治张力的手段,把结构性问题包装成“感恩”的议题,好像你提了意见,就是不知好歹。其实真正的全球视野,应该是“看到不同地方的制度短板,并寻找互相启发的可能”,而不是“别处更差,所以你闭嘴”。 总结一下,这部分言论的深层问题是: 1、逻辑上偷换了公共设施改善 vs 个体矫情的界限 2、情绪上用“忍耐”作为道德优越的标志 3、价值上压制女性在日常中的细节性权利争取 4、政治上用“全球”“贫苦女性”来否定中产女性的自主表达 5、话语上以“理性”“大局”为幌子,打压正在发生的女性运动中的多元声音
N_5ah9
3个月前 陕西
0
25:03 老师,您说的很对,想了,想了很久,但是,非常麻烦的是,好看的的确拥有了更多的好处,这个好处和红利给了一个女性太多的好处,婚姻,晋升,认识人。这些都可能让本来一个非常有内容粉女性,更上一层楼。否则,怎么干的过这个父权机制下的男性呢?换言之,同样水平的一个男性一个女性,女性怎么获得稀缺资源?靠本领与才华?只能靠再添一点的外貌了。。。这自然是伪善的,然而,否则怎么办呢?举个极端栗子,您是否确认您的外貌没有获得好处过吗?
N_5ah9
3个月前 陕西
0
这个太复杂了。女性主义本来是社会机制和结构下的一个产物,我们妄想通过一个思想产物解决万事万物,解构所有,这本来是很难的。因而,复杂不是简单说说的,不完美的前进不是随意讲的,真的,一个爱美的女性同样是可以在家庭生活有觉悟的,在职业生活有坚持的。一个不所谓的爱美的女性可能是看似对抗父权的,但是实际上在家庭和职业是不自知的。一个看似屈服生了一堆孩子的女性,也可能是隐藏着无法解决的困境的。人类值得同情。而在这一点上,我同意黄老师的说法,西方的文化标签和身份政治让人与人出现了巨大裂痕,形成孤岛。
钨铷锌
4个月前 湖北
0
53:49 不懂就问,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女权会被排斥呀?
杨姣娇
3个月前 山东
0
有的嘉宾说话听起来好累呀😅
小烦同学
3个月前 广东
0
27:13 这一段发言真的太爹味了,女性打扮自己就没法发展自己了吗?是怎么把女性自身发展仅仅跟这些联系起来的?嘉宾也提到男性科学家身后有女性支持,你怎么不看看各个圈对女性准入门槛的要求?嘉宾对女性的了解太表面了。
Living
3个月前 福建
0
关于第一部分你讲述的关于“高铁卫生巾”议题的进一步说明,我想说这部分回应中你确实表达了对制度结构、舆论倾向和所有制模式的深度关注,我需要指出的是,你这段回应存在不同议题之间的杂糅论述。 “高铁卫生巾”议题属于“性别相关的基础民生”议题,它涉及到:女性身体的生理经验、结构性的忽视与冷处理、对“月经羞耻”文化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公共空间中配置资源以实现性别平等。同时它也是:公共交通空间如何定义“基本服务”,公共设施如何照顾到不同身体状态的人(例如:女性、生理期、老年人等),“合理配置”当中什么被当作必须?什么被当作“附加”可有可无? 而且在中国语境下,中国女性要求高铁提供售卖卫生巾or免费提供卫生巾服务,是一个很特殊的点,它不是要求制度根本性改变,而是要求在已有制度结构中进行微调。补充一个信息,现在中国高铁上售卖的东西已经不止局限于食物之类的东西,中国高铁现在是有售卖丝绸之路沿路地区的特产,例如一些保健品,还有像“雪花膏”这样的护肤品也是会被乘务人员拿去在每节车厢推广。能卖雪花膏,为什么不能卖卫生巾? 当女性表达“高铁上应该提供卫生巾售卖服务/让免费提供卫生巾成为公共空间基本服务中的一部分”时,这个诉求所遭到的冷处理、嘲讽、打压、羞辱,已经让这个议题进入了:谁能说话?谁的需求被当成正常?谁说了会被贴上“利己”、“矫情”的标签?这些问题关系到女性表达权的正当性,关系到公共舆论场对女性声音的接纳程度。 在理清“高铁卫生巾”这个议题到底属于什么议题之后,我再回到开头说的,我说,“你的这段回应存在不同议题之间的杂糅论述。” 本来“高铁卫生巾”问题属于“性别相关的基础民生”、“公共基础设施管理”范畴的议题,被你用“所有制结构争议”、“国际媒介批判”、“全球意识形态斗争”这几个横跨不同领域、彼此没有直接逻辑因果关系的议题,被你并置在同一语段中,造成了严重的语境错位和讨论焦点偏移。 很多中国女性在讨论“我想要在高铁上买到卫生巾”、“我希望高铁能提供免费的卫生巾”时,并没有关注“西方媒体是否因此扭曲中国”、更没有上升到要改变所有制问题。她们在说的是,“我的需要应该被看见,我的需求不是特殊化。”这个需求针对的是高铁运营决策流程的问题,属于内部采购、物品配售、品牌合作,或者是属于招投标的问题。 当你用“法国高铁私有化的教训”、“资本异化”这类议题去回应具体表达时,其实是把表达者变成“不理解制度逻辑的人”,这本身是一种结构压制。“法国高铁私有化的教训”议题的焦点在于公共交通如何维持普惠服务?“资本异化”/“资本牟利”的议题焦点在于权利如何被市场逻辑侵蚀?当我们要去反思“资本异化”产生的危害(私有化之后带来的危害)问题时,应该把矛头对准结构,而不是表达者,否则就是以“反资本”的名义,去压制一种本质上正在反抗资本逻辑的女性表达。那我们就不是在反资本,而是在让制度“保持沉默”——用一切更宏大的说辞来过滤掉不愿意听到的经验与声音。 还有你说“西方媒体借此抹黑中国人权”,这一点需要信源支持,这一点是我前面说的,属于“国际媒介批判”和“全球意识形态斗争”这两个议题范畴,和“高铁卫生巾”问题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当你引入这两个背景时,是在强行更换中国女性在讨论“高铁卫生巾”问题的背景,不同的议题应该一事一议,而不是放在一起杂糅论述。你如果真想讨论西方媒体的问题,完全可以单列为一个议题,而不是把这个当成国内讨论“高铁卫生巾”议题的背景。或者你真的想放一起的话,也应该是各个议题讨论清楚之后,再去看对彼此的影响。 你说,“我从来没有说因为别处更差,而要求压抑正当需求。我只是把别处的现实说一下……我只是想打破这样子有些人有的滤镜……不知道为什么让很多人不适……”你想打破滤镜这一点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本来是在回应“高铁卫生巾”议题的争议,但是你在讨论的过程中却把讨论的对象变成了“有些人对国外有滤镜,我只是想打破滤镜”,这个属于讨论对象偏移。 还有当你说,“有些女性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回事”,“有些”不代表“所有女性主义者”时,这里已经对女性主义者群体进行了分化,把女性主义者分成了“好”女性主义者和“坏”女性主义者,将部分女性主义者框入“不理性”或“污名”或“不成熟”的形象中,使之丧失可讨论性和可信度。不管是否有意,这种话语策略本身就是公共空间中对女性经验正当性的一种重构,这是常见的对女性群体的分化。 上野千鹤子老师在《厌女》这本书里曾提到:“‘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ta们互相对立,决不允许ta们之间产生连带感。”也许你是不经意地做了分离这个动作,但我觉得这个仍是每个在讨论性别议题的人需要小心和经常自我反思的东西。“分而治之”恰恰是让女性群体的“姐妹情谊”变得脆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