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创投圈来说,2025年有一个不错的开头。科技端,DeepSeek、宇树科技集中涌现,更新了人们对国内科创能力的认知;文化端,《哪吒2》历史级别的表现,具象化地阐述了人们描述已久的文化产业“爆发力”。这个不错的开头,进一步又带来了近年来少有的“集体信心”,Manus在发布当天迅速爆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期待并且真诚地相信下一个“Deepseek时刻”即将到来。
但有人高兴就有人生气。有拿“杭州六小龙”这个标签说事儿的,要求家乡城市反思一下创投氛围的;有拿可可豆、Deepseek没拿到过任何VC投资,嘲讽风险投资行业充满慕强投机气息的。
有争议,很正常。可有一条批评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条评论出现在投中网文章《谁的运不是国运呢?》的评论区里,留言的网友说:“真好,世界正在被一群真正的聪明人改变,他们没有从所谓创业孵化中心出名,而是在各地以默默努力,以硬实力出圈。以前看到中国各地一股脑的无脑搭建产业园、孵化园的时候真的脑壳疼……做一些无脑的工程浪费钱财,令人痛心。”
这条评论刚好戳到我的心巴上了。“孵化”一直是我最关心的关键词之一。在过去一年,我参观了普华资本的普华科创中心、智谱的Z空间、清智的清智孵化器、成都的天府生物城和游戏茶馆,拜访过川大技转,对谈过宁波甬江实验室。这些都是被这位网友批评的“创业孵化中心”,分别来自当下创投市场最主要的三股力量:市场化机构、高校产业转化、政府引导。
最起码,这段经历告诉我,创投市场早就对“孵化”形成了价值,创业者们需要的帮助实际上仍然被外界所低估。
正好,我的老朋友朱春涛老师去年开始独立创业,成立了Pacer Venture Studio。据说,这是一种国内还很鲜有、与经典的YC、奇绩创坛模式有明显区别的孵化逻辑。我决定趁此机会,和他好好交流一下关于“孵化”的那些争议与不理解。
本期研讨会成员
Pacer Venture Studio三位联合创始人,朱春涛、Ivan、孟凡;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
有读者在评论区说,“产业园”都是浪费(01:00)
传统孵化器是一名教练,只留在场边看(07:00)
很多所谓的投后赋能,就是拉拉微信群?(12:45)
自己当CEO是创业中的一段弯路?(14:56)
为什么现阶段的中国市场,更需要“孵化”?(19:48)
在硅谷,人们已经孵化出“百亿美元”项目(26:40)
孵化器,扼杀了创业者群体“进化”的空间?(28:00)
对于创业的“开创性”,大家有一种偏执(34:48)
现阶段“孵化创业者”的难点是什么?(38:33)
“孵化”从来不是对创业者的“规训”(42:50)
让“人、钱、管理经验”流转起来(47:57)
把创业者聚在同一个地方的意义是什么?(53:00)
不需要服务者,而是需要经营者(1:01:43)
相关阅读
投中网,《VC开始搞科创园了》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