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前段时间,一篇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频繁出现在投资人的社群里。这篇报告的标题就很吸睛,叫《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一个典故,概念源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升空震惊了美国,促使其加速太空竞赛,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星球大战计划——德银的分析师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产品横空出世,同样带给了中国人强烈的集体刺激,一场将铭记在历史上的变革即将开始。

具体内容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通篇有3个重要观点: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将一举突破高点;贸易战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全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但很快,这篇“做多”的报告,自身被“做空”了。有人说,德银业务能力就不行,作为投行近二十年股价下跌了70%,相比之下标普1200全球金融股指数累计上涨60%,算是远远跑输同行。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天雷滚滚,错判过的例子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石油危机等等。

这批反方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蹭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这场争论激活了我的很多记忆。我在广告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服务过不少当年有头有脸的明星互联网产品,给他们做事件营销——其中,“出一篇用来传播的报告”还真就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后来开始做科技自媒体,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没少在报告里寻找一些潜在的逻辑。

加入投中之后,“报告”就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报告本身就是我司的重要产品,我们的投中研究院,定期会发布VC/PE行业报告。最近还新开了一个叫“投中嘉川”的栏目,定期发布有关于创投市场热点的轻研究;另一方面,在我潜伏的每个投资人社群里,报告似乎就是每个投资人社群最重要的“社交货币”,有些甚至是唯一主题。工作、调研、看项目、唠嗑打哈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

那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以避免自己的“精力”被浪费?我认为很有必要借着“315”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来聊一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中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投中轻研究形态《投中嘉川》主理人 吴浠;

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火了(04:52)

一篇报告是如何产生的?(09:01)

行业报告,允许“个人色彩”浓厚吗?(13:24)

“类比”是一篇报告中的“陷阱”吗?(19:11)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告”?(23:42)

一名好的分析师,不需要太理性(30:27)

DeepSeek的闪光点,在于它展现了“非工具”的一面(32:33)

如何一眼洞察报告中的“行活儿”(37:44)

不存在提前预判“报告好坏”的小技巧?(41:25)

好报告都是“防守逻辑”,只谈一个观点(47:08)

“连续出错”不可怕,起码证明作者是真诚的(54:42)

所以就有了投中嘉川(1:01:24)

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1:03:34)

拓展阅读

刘润,《这份刷屏朋友圈的文件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主播...
庄明浩
小野酱
投中网
蒲凡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