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前段时间,一篇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频繁出现在投资人的社群里。这篇报告的标题就很吸睛,叫《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一个典故,概念源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升空震惊了美国,促使其加速太空竞赛,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星球大战计划——德银的分析师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产品横空出世,同样带给了中国人强烈的集体刺激,一场将铭记在历史上的变革即将开始。
具体内容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通篇有3个重要观点: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将一举突破高点;贸易战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全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但很快,这篇“做多”的报告,自身被“做空”了。有人说,德银业务能力就不行,作为投行近二十年股价下跌了70%,相比之下标普1200全球金融股指数累计上涨60%,算是远远跑输同行。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天雷滚滚,错判过的例子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石油危机等等。
这批反方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蹭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这场争论激活了我的很多记忆。我在广告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服务过不少当年有头有脸的明星互联网产品,给他们做事件营销——其中,“出一篇用来传播的报告”还真就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后来开始做科技自媒体,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没少在报告里寻找一些潜在的逻辑。
加入投中之后,“报告”就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报告本身就是我司的重要产品,我们的投中研究院,定期会发布VC/PE行业报告。最近还新开了一个叫“投中嘉川”的栏目,定期发布有关于创投市场热点的轻研究;另一方面,在我潜伏的每个投资人社群里,报告似乎就是每个投资人社群最重要的“社交货币”,有些甚至是唯一主题。工作、调研、看项目、唠嗑打哈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
那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以避免自己的“精力”被浪费?我认为很有必要借着“315”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来聊一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中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投中轻研究形态《投中嘉川》主理人 吴浠;
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火了(04:52)
一篇报告是如何产生的?(09:01)
行业报告,允许“个人色彩”浓厚吗?(13:24)
“类比”是一篇报告中的“陷阱”吗?(19:11)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告”?(23:42)
一名好的分析师,不需要太理性(30:27)
DeepSeek的闪光点,在于它展现了“非工具”的一面(32:33)
如何一眼洞察报告中的“行活儿”(37:44)
不存在提前预判“报告好坏”的小技巧?(41:25)
好报告都是“防守逻辑”,只谈一个观点(47:08)
“连续出错”不可怕,起码证明作者是真诚的(54:42)
所以就有了投中嘉川(1:01:24)
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1:03:34)
拓展阅读
刘润,《这份刷屏朋友圈的文件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具体内容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通篇有3个重要观点: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将一举突破高点;贸易战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全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但很快,这篇“做多”的报告,自身被“做空”了。有人说,德银业务能力就不行,作为投行近二十年股价下跌了70%,相比之下标普1200全球金融股指数累计上涨60%,算是远远跑输同行。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天雷滚滚,错判过的例子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石油危机等等。
这批反方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蹭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这场争论激活了我的很多记忆。我在广告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服务过不少当年有头有脸的明星互联网产品,给他们做事件营销——其中,“出一篇用来传播的报告”还真就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后来开始做科技自媒体,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没少在报告里寻找一些潜在的逻辑。
加入投中之后,“报告”就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报告本身就是我司的重要产品,我们的投中研究院,定期会发布VC/PE行业报告。最近还新开了一个叫“投中嘉川”的栏目,定期发布有关于创投市场热点的轻研究;另一方面,在我潜伏的每个投资人社群里,报告似乎就是每个投资人社群最重要的“社交货币”,有些甚至是唯一主题。工作、调研、看项目、唠嗑打哈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
那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以避免自己的“精力”被浪费?我认为很有必要借着“315”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来聊一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中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投中轻研究形态《投中嘉川》主理人 吴浠;
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火了(04:52)
一篇报告是如何产生的?(09:01)
行业报告,允许“个人色彩”浓厚吗?(13:24)
“类比”是一篇报告中的“陷阱”吗?(19:11)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告”?(23:42)
一名好的分析师,不需要太理性(30:27)
DeepSeek的闪光点,在于它展现了“非工具”的一面(32:33)
如何一眼洞察报告中的“行活儿”(37:44)
不存在提前预判“报告好坏”的小技巧?(41:25)
好报告都是“防守逻辑”,只谈一个观点(47:08)
“连续出错”不可怕,起码证明作者是真诚的(54:42)
所以就有了投中嘉川(1:01:24)
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1:03:34)
拓展阅读
刘润,《这份刷屏朋友圈的文件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主播...

庄明浩

小野酱

投中网
蒲凡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庄明浩
3个月前
浙江
1
人形数据库路过……🐶
再叙今生
3个月前
福建
1
怎么立即判断一篇完成的报告或文的命运?太有感触了。媒体人的确有某种惯性或能力了然一篇成文流通后可能受到的待遇及其价值。但是也不可一概而论。知乎很多这种例子 ,包括我本人的写作,比如关于同一类话题的回答,写的很好的,没什么赞收。很一般的反而好评更多。请注意,这里不存在什么自我感觉良好,比如a文和b文, A文我分析并经反复修改,我自己很清楚该文的写成和质量,至少在自己的序列里算高质量的。而b文不过是很短时间写的,附议般的写法,却收获多的多赞收。这绝对是不合理的。当然这又涉及流量让情况变得复杂。但我能感觉主持人说的那种无奈。我不是迷信的人,可一篇文章,一个文本,报告或之类的东西有其自己的命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蒲凡
3个月前
四川
1
想和嘉宾们交流的宝子们可以加我的微信,一起进听友群交流:Jiazhiguo233

编号2538
3个月前
澳大利亚
0
43:39 通读,别无他法。
chron1kle
3个月前
广东
0
58:00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