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视频地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MaTybvDUw
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humanlayer/12-factor-agents
00:00 这些要素旨在帮助开发者避免常见陷阱,确保AI agent在生产环境中稳定运行并有效处理各种边界情况。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分享强调了成功应用更多依赖于扎实的软件工程原则,而非复杂的AI模型或智能。本次深度探索旨在为听众提供全面的解读和满满的收获。
02:08 从开发困境到反思:何时使用Agent及其实用边界对话围绕开发者在使用现成库或框架快速搭建项目后遇到的质量提升难题展开,讨论了从最初的兴奋到后期的挣扎。讨论中提到了使用现成框架能达到快速效果,但在追求最后20-30%的质量提升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库代码的黑盒问题和prompt调试的边际效益递减。此外,通过一个构建dev ops agent的案例,强调了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通过agent来解决,以及在选择工具时需根据问题性质来决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避免过度追求agent化。
07:01 构建可靠AI Agent的12要素原则对话深入探讨了在构建生产级别的AI Agent时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借鉴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与河内一百多位创建者和工程师的交流,
发现了两个关键模式:
一是成功的AI Agent更多依赖于确定性的代码和流程控制,而非完全依赖LLM的自主决策;
二是成功的应用普遍采用了核心模块化的实践模式。这些观察促使了12要素agent概念的诞生,它类比于Heroku著名的12要素应用,旨在为构建可靠、可维护、可扩展的AI Agent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和蓝图,促进AI Agent领域更快地成熟。社区对这一概念的积极反响表明,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在构建AI Agent时的共同挑战,并认可这一方向的价值。
12:07 自然语言转换为JSON:LLM应用的基石讨论了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结构化JSON数据的能力在大型语言模型(LLM)应用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这种转换如何连接人类意图与机器执行,是后续任务准确执行的基础。从订票请求到客户服务反馈,展示了JSON作为关键数据格式在驱动后续操作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这种转换如同为AI配备了一个通用翻译器,是理解和作用于外部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步。
15:37 揭开Agent工具使用的神秘面纱对话中探讨了Agent使用工具的正确理解和方法,强调不应将其视为神秘或不可预测的过程,而是通过清晰的三步流程来控制和执行:LLM输出特定格式的JSON、确定性代码解析与执行、以及可能的结果反馈到上下文中。这种方式能提高工具调用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避免将其神秘化带来的问题,从而构建可靠的Agent。
20:25 LLM Agent的控制流与状态管理讨论了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构建Agent时遇到的控制流和状态管理问题,特别是LLM在处理长上下文时的局限性。提出了理想的Agent模型与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包括性能下降、精度降低和成本增加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建议采用更复杂的Agent结构,通过精心设计的prompt指导LLM的决策,并通过代码逻辑判断和执行确定性动作。此外,还强调了上下文构建、循环控制和状态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执行状态和业务状态的分离,以及引入高级可靠性模式如break逻辑、分支逻辑和总结步骤来优化Agent的行为。
25:24 实现agent的可暂停和可恢复工作流对话讨论了在agent系统中,执行状态和业务状态的区别及其重要性,强调了两者分离可提升系统的纯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序列化上下文、持久化存储、生成唯一状态ID、以及利用回调机制,实现agent处理复杂、长耗时任务的可暂停和可恢复机制,从而极大提高了agent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种方法通过标准的软件工程实践,增强了agent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使agent能够在执行耗时任务后从中断点继续执行。
30:09 优化LLM性能:掌握Prompt和上下文构建对话强调了在使用语言模型(LLM)时,优化prompt和上下文构建的重要性。虽然框架提供的模板能快速启动项目,但要达到高质量的输出,需要进行精细的手动调整。
LLM的输出直接受输入质量影响,因此完全控制prompt和灵活构建上下文窗口变得至关重要。这包括自定义信息的表示方式,确保在有限的上下文窗口内以最高效、无歧义的方式提供决策所需信息。
上下文工程是优化agent性能的核心工作之一,涉及prompt设计、memory管理、历史记录处理等。由于没有通用的最佳实践,关键在于拥有实验不同prompt写法和上下文组织方式的能力,并有评估机制衡量效果。将此过程比作给高材生备课,精心准备和优化每一个细节,以确保模型能够做出正确解答。
35:35 智能Agent错误处理策略讨论了在智能Agent运行过程中遇到错误时的处理方法,强调不应直接将冗长的错误信息加入上下文,以免污染和误导模型。建议在代码层面分析错误,提炼简洁明了的信息加入上下文,并在后续操作成功后清除或总结之前的错误记录,以保持上下文的清洁和聚焦,为模型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37:30 提升人机交互体验:自然语言意图表达与打破聊天框限制对话探讨了通过让模型生成自然语言表达其意图,而非硬性选择工具调用或直接回复用户,可以提升人机交互的体验。这种方式不仅发挥模型生成连贯自然语言的优势,减少错误,还提供了更丰富的交互可能性,使交互更自然。此外,通过自然语言表达意图,可以帮助实现自动外循环agent,即agent能够主动判断何时需要跳出自动化循环与人类沟通或寻求帮助。最后,为了提升agent的实用性和用户体验,应打破聊天框限制,使agent能够融入用户的现有工作流程和沟通工具中,实现无处不在的触发和交互。这需要更高的工程要求,但却是关键一步。
40:16 微智能体在复杂流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对话详细解释了微智能体在处理复杂长流程中的架构模式及其优势。通过将大型单一agent拆解为多个专注于特定任务的小型agent,形成了一个由确定性代码编排的有向无环图(DAG)。在需要决策、自然语言处理或内容生成的节点上,嵌入小型的微智能体循环,每个循环负责完成一个具体的小目标。以部署机器人的流程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确定性代码和多个微智能体的协作,实现高可靠性的生产级应用,包括部署决策、人工确认、执行部署、状态更新及回滚策略的制定。
44:25 微智能体模式在AI工程中的应用及优势对话讨论了采用微智能体模式在AI工程中的好处,强调了这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通过将流程分解为由单一任务微智能体处理的模块,降低了复杂度,便于定位和优化错误。这种方式体现了软件工程中的模块化和分而治之思想,使工程团队能够逐步增强系统能力,从简单任务开始,逐步引入大模型的自然语言理解和决策能力。此外,通过工程设计弥补模型能力的不足,能够在模型能力边界上创造出具有实际价值的AI应用。
47:17 无状态Agent设计与框架库的抽象层次对话讨论了Agent设计中的无状态原则,强调Agent核心处理逻辑不应持有可变状态,而应由外部管理,如数据库或状态管理器,以实现易于扩展、高可靠性和易于测试。此外,提出了关于框架和库抽象层次的思考,倾向于提供基础组件让开发者自由组装,而非大而全的框架,提到了类似Shadden UI的模式,即提供高质量代码模板或脚手架供开发者复制和定制,以平衡效率和控制。最后,提及了可能正在开发的create twelve factor agent工具,用于快速生成遵循12要素原则的Agent项目。
51:09 软件工程思维在构建可靠AI Agent中的应用对话深入探讨了构建高质量和可靠AI Agent的核心要点,强调了软件工程思维的重要性。首先,需转变心态,将AI Agent视为严肃的软件工程对象,运用成熟的工程原则进行构建。
其次,掌控状态和控制流是实现灵活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基础。理解LOOM的无状态函数特性,通过优化上下文工程提升Agent输出质量和可靠性。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微智能体模式优于单一大型Agent循环。此外,应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促进Agent与人的协作。
难点如prompt调整和上下文管理,虽繁琐但至关重要。好的工具和框架应帮助解决非AI相关复杂性,使开发者聚焦于硬核AI部分。通过严谨的软件工程方法驯服AI不确定性,是构建有价值应用的关键路径。鼓励动手实践,应用这些原则找到适合自己场景的解决方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