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平静」已经变成了现代人的禅修,用冥想、瑜伽和普拉提购买平静,用知足常乐、降低预期来确认平静。
名人教给我们,只需要在乎「我的健康、我的钱、我内心的平静」,小红书上的热贴说「原来我已经过上普通人中最好的生活」,那是三线城市的全款房,平静的伴侣关系,平静的收入,平静的早九晚五,稳定而平静的一生。
平静的生活无法忍受敏感,我们只想钝钝地生活。
所以,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平静,变成了我们所有人至高无上的追求?
💡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TimeLine】
00:24 原来痛苦是可以选择的
03:45 垃圾时间的作弊方式
07:19 不再敏感,是自然的反应
10:39 敏感不是一个问题,敏感是一种天赋
21:20 什么时候开始,追求平静变成了一种主流?
23:13 从精神上进入一个节能减排的社会
40:27 钝钝地生活,是我保存自己的方式
【本期主播】
小田/小邱
我们也开通了小红书账号@垃圾叭叭,欢迎辣鸡宝们来玩~
【关于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是一份可以收听的泛文化娱乐周刊,我们打捞往期影视遗珠,近期文化现象,现在的热点时评,向宇宙发射垃圾电波。
欢迎垃圾佬们点点关注,一键回家。也欢迎把我们捡走,推荐给你的垃圾朋友。你也可以在Youtube,Spotify,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上找到我们。
我们开通了听友群!欢迎各位垃圾宝!
扫码添加垃圾转运小助手(微信号:Otherwaste_),拉你进群哦!
【BGM 】
《夏天午后房间 Summer Changes》- 曾轶可
《相信》- 曾轶可
主播...
小田223
小邱ozzz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3个月前 陕西
29
28:34 我感觉能有这种知足的机会的人,已经是普通人里具备了相当“健全”的条件去追求更多其他事情的人了,这种“普通”其实一点也不普通,还暗自调高了社会平均线,让更多人怀疑自己是否连“普通”的基准都够不到,有的人没有健康、有的人没有房子、有的人没有充满爱的家庭、有的人失业。说到底我只希望自己不要再去纠结生活是普通还是优越,我是否又太不知满足,只要体会每一刻的“我”就够了,只有自己当下的感受才是真实的,不可比较的
adokii
3个月前 北京
25
29:30 我不懂该笑什么,我在反思我自己。听到主播说一路小学中学大学努力过来那为什么现在平静了。我在大学经历的所有都告诉我你的努力和回报太不成正比了,我不断被现实打脸不断被社会打脸,所有人告诉我学历贬值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大,那我读了十几年书拼了命地考上92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在大学中被精致利己的人背刺,为了给所谓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当陪衬。我没有停止过努力,但我在努力中得不到一点快乐了。所以我只能放低期望值并且继续努力。我觉得平静只是一种心态,并不是说我不再前进了。
迢迢星越
3个月前 英国
24
没错………以前完全不会用去图书馆去健身房来充实自己 现在的人生格言be like:“远离控制和被控制来获得内心的平静”
春夜暴雨
3个月前 美国
15
03:34 我想到以前第一次读房思琪 整个人像经历一场船难 给我妈盛情推荐 然后妈也是一样的 翻了一下说:太恶心了 太痛苦了 我才不要读。我大受震撼就是 原来真的可以选择不读的哦 我自己的逻辑一向是:她们都这么痛苦了我必须读 天啊
HD491971r
3个月前 意大利
9
可能是因为当下的环境里面,“只要努力就有收获”“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先苦后甜”的定律不再发挥作用了,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付出得不到回报”,所以降低目标预期开始追求更细微的幸福是一种自我保护
请尽兴
3个月前 福建
8
18:29 同意!我感觉大家不想要敏感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冷漠和怕麻烦了,敏感的情绪需要呵护需要被发现需要被回应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承担这些情绪。承担或者面对这些情绪是要消耗精力和真实情感的,精力和情感都被互联网消耗了
無用良品MUJIJI
3个月前 浙江
7
13:54 我看过最离谱的房思琪读后感发炎是说她知三当三…真是想球球她们鳖读书了
文梨
3个月前 瑞典
5
现代人最大的野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A佑嘞
3个月前 广东
5
00:09 开头是轶可的歌?
清瘦似梅
3个月前 山东
3
刘小样在半边天访谈后曾经选择通过去城市打工来探索远方,但后来她回归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她觉得自己要负起世俗的责任(照顾老人抚养孩子),另一方面,她在身边找到了远方,她在自己种的庄稼、花草以及日常生活里找到了美和意义。
旅法师跳跳虎
3个月前 浙江
3
12:25 我有个朋友叫老赵,高中时候摔了一个暖壶,然后发现满地玻璃渣子很好看,于是蹲着看了半小时。之后突然想起来好东西要跟朋友分享,就去叫室友一起来看,结果人家觉得她有病。感受性丰富是一种天赋,但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是在无法得到普遍赏识的时候。后来老赵成为一名知名(?)编剧,这个问题就变得更明显。因为一件包含丰富面相的作品需要作者和观众合作完成——作者尽力准确表达,观众能豁出去不带偏见和成见地去理解,这对双方都有压力。正因为此,真感受并不受欢迎,假装有真感受才能甚嚣尘上。
BonAppetit
3个月前 中国香港
3
31:23 救命!谁懂啊 我雅思口语被问“what’s your ambition”,真给我整笑了,给我点小确幸话题不行么
twhbw
3个月前 广东
2
八九十年代,和文艺强挂钩的“感受”,是可以用来装b的,现在只能被打上弱者和不切实际的标签🏷哈哈
HD10912y
3个月前 美国
2
01:39 需要目睹针戳进肉里的过程!太准确
HD993785z
3个月前 江苏
2
30:18 我也是!我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都很关心社会新闻,觉得周围同学那样都不好,现在想想自己也没因为关注这些而更优秀些什么的
一千岛
3个月前 湖南
2
19年以前一直在微博上做插画漫画,做周边,做网店,但是始终觉得很急,很快,很孤单。19年开始分手,独居,开始学一门外语。准备出国。结果申请完学校就疫情了。只能一边继续存钱一边继续准备语言。终于22年5月,出来了。在其他同期出来的插画师中我觉得我退出了落后了。然后再是在新的国家像一张白纸一样交朋友找工作,用新的生存方式存在。又是一番挣扎。可是我感觉到一种被遗忘不再光鲜的“平静”。我能感觉自我浮现了出来。我的心茁壮了。可是偶尔我也感觉到我的作品对面不再有观众了。我很失落。最近和日本的工作伙伴邮件交流的时候,她用一种其他的语言告诉了我同样的支持。我觉的是的,我想过一种我自己的时间。哪怕不再即时得到反馈即时表达出来。那个缓一缓放一放的情绪第一次有了出口。我想那就是我这几年在找的东西。谢谢其他垃圾,感觉这一期特别打动到。
大橙子_gTYM
3个月前 广西
2
太好哭了这期,不勇敢也没什么,不去做也没什么
奶牛猫就是最好的猫
3个月前 湖北
2
17:19 那三年之后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因为我发现我一但看到类似的信息,或者虐猫一类的微博,哪怕打了很厚的马赛克,哪怕我只在那个页面停留了一分钟,我依然控制不住去我自己去思考,去“敏感”,去反刍,而越反刍越想不通越钻牛角尖就越痛苦,会爆哭到失眠。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是“正常的”,这些痛苦是我“正确的思考引发的起码的道德反应”。遵从医嘱服用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物之后,我的感受是,曾经那些深度的痛苦我依然可以“看见”,但好像下潜的时候一头撞上了玻璃幕墙,海沟依然在那里,但我的情绪已经无法抵达。现在我看见那样的新闻,依然会难过,但已不至于影响我的日常生活。我有时也会反思,是我变钝感了吗?我再也无法和那些曾和我一样经历痛苦的人“同频”了吗?我常用的安慰他人的语句,从过去的“我理解你的感受”变成了“我对你经历这些感到很抱歉”,因为我确实不能够做到再像过去一样“以他人的痛苦为我自己的痛苦”了,痛苦降临好像含在嘴里的一块黑巧克力,我能更柔和地将其融化。偶尔翻看过去的日记,尤其那三年间的,我被我血痂一样的文字震慑,我知道痛苦是创作的催化剂。最近在微博看见这么一句话——“太早自洽的人观赏性会变差”。深以为然,我身上的观赏性肉眼可见地消失了,但我也因此能在经历更多实实在在的痛苦时“幸存”下来。类似于医生会让人填写疼痛度的量表,一到十分的自我测量。例如曾经划破手指我也会觉得有十分的痛,现在我感知痛苦的阈值变得更高,对应着划破手指便不再那么痛了。
用户9307
3个月前 江苏
1
喜欢封面!住宅区的两人好好看!
张鸦鸦
3个月前 北京
1
因为现在的人太需要结伴了 我是88年的 我感觉20多岁的弟弟妹妹们和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需要认可 需要爱 需要团体 而他们所有这些需求都依靠外部 所以会脆弱 而我们那个年代 个性是非常稀缺的 个性被视做勇敢 是值得称赞的 而现在勇敢的代价太大了 很可能直接社会性死亡 所以活的小心翼翼 放弃个性 同化和冷漠是能过看似正常人的生活的代价 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平静………但平静不代表没有情绪 其实也挺憋屈的 所以容易心理崩塌(发疯)因为是已经做出了一退再退的选择……🤦🏻‍♀️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