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85分钟
播放:
6,300
发布:
4年前
简介...
三八国际妇女节刚刚过去了。借着节日的契机,我很荣幸地请来我的两位朋友,董一格老师和钱岳老师,来和大家聊聊“性别与职场”这个话题。
董一格博士,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SUNY Buffalo)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钱岳博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我们刚刚换上了Euphie同学设计的新logo,不知道大家喜欢不?钱岳老师的公众号是“缪斯夫人”,欢迎关注。
如果您想到围观更多像这样的线上讨论,可以关注我们的微博号@随机游走RandomWalkTheory或微信公众号“randomwalktheory”。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徐轶青
4年前
21
钱老师提到的文献
England, P. (2005). Gender inequality in labor markets: The role of motherhood and segregation. Soci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Gender, State & Society, 12(2), 264-288.
Qian, Yue and Yang Hu. (2021). "Couples’ Changing Work Patter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Gender, Work & Organization. https://doi.org/10.1111/gwao.12661
Qian, Yue and Jill E Yavorsky. (2021). "The Under-Utilization of Women's Tal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Future Leadership Positions." Social Forces. https://doi.org/10.1093/sf/soaa126
Sayer, L. C. (2016). Trends in women’s and men’s time use, 1965–2012: Back to the future?. In Gender and couple relationships (pp. 43-77). Springer, Cham.
Tichenor, V. J. (2005). Earning more and getting less: Why successful wives can't buy equalit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Who won’t shut up in meetings? Men say it’s women. It’s no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utlook/2021/02/18/men-interrupt-women-tokyo-olympics/
turtlecircle
4年前
20
1.男性可以通过类比种族歧视等来感受性别歧视
2.一些例证:女性平均多花了1h以上在家务劳动中;女性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时有更高的概率为减少家中的变动而放弃;较配偶拥有更高薪水的女性仍要通过大量的家务劳动让家庭看起来倾向普遍的家庭分工模式;培养男学生的阳刚之气是潜意识里认为与女性相联系的是不好的;男性选择专业时避开了有更多女性参与的专业;女性的领导力在大学及职业发展中更少有舞台得到支持和锻炼(职业分工);组织惰性使得原有利益者不会主动邀请女性及少数族裔进入领导层,除非存在一些制衡;女性演讲者较男性讲者平均在演讲后被多提出3.5个问题;认为存在性别歧视的男性也多将其归于家庭分工原因,而难以注意到职场中多方面的导致不平等的因素
3.社会学好像总是在说你没有选择可以做,但这也是一种思想束缚,要去做更多地突破
4.改进tips:男性可以公开表达对女性同事意见的赞同并给予鼓励;关注人的再生产的价值;宣传女性榜样使其得到同等关注;通过制度保障公平的晋升机制(不应把公平当做是多样性需求下的特殊照顾,'特殊照顾'是原利益方对改变的诋毁,而通过改变达到的真正的公平是对他不利的);女性遇到歧视是要把握话语权及时提出反对意见
并不完整,欢迎订正补充
墨镜火烈鸟企鹅版
4年前
20
51:49 啊太真实了我一位美国文科博士的ex也问过我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受过什么伤害所以对米兔这么积极关注?”🙄️
左钳阑尾右擎脾
4年前
12
53:10 男性同事的validate也有可能是基于女性的角度而进行肯定,他们的潜台词更多的指向“你作为女性已经做得很优秀了”,至于男性则是另一个维度的话题,成见鸿沟之深常常令我觉得荒诞而绝望。这些microenvironmet里的因素在我进入类似职场的科研中慢慢浮现,讨论个人成就的天花板被种族,性别和年龄而框死,作为一名年轻的亚裔女性科研工作者,经常得不到平等的话语权...
David_9aAA
4年前
11
感觉两位嘉宾回答主持人的问题的时候的逻辑性都不是太直接,也许是我知识储备跟不上吧。
Lindaj
4年前
7
41:27 是的,很真实。要被现有结构接受,要被已经在位的大佬们接受,就要运用他们的逻辑和话术。而这样爬上去的女性,大多一定会内化这套逻辑。所以女性往往更厌女。在女性研究领域,这种边缘化新声音的情况更严重,国内学界其实更保守。
天才朋友
3年前
7
1:22:51正视和理解为什么今天新一代的女性有如此多的焦虑,如此多的不满,在跟婚恋……有关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的今天社会结构使得女性个体一旦进入婚恋,就是对个人利益有很多损害的,我们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今天这些现象都是去挑战和松动过去固化的体系。讨论女权的起点是去正视男权社会的存在,是去正视女性的sufferings 的存在,不去正视别人的苦难其实是去关闭你的心灵,关闭这种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改变。
turtlecircle
4年前
6
要考量自己上次提到性别议题是什么时间以免被认为是trouble maker ,还有被他人认为在性别研究中获得成果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过很大的歧视 -很有同感
裂化渣油
4年前
5
42:34在互联网公司里,至少基层和中层,性别比例已经比较接近了,而早期这个行业新起,还比较'low',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的时候,则是男性,差等生为多(基于自身早期从业经验的观察)
我本身很关注女性权益话题,但这次两位学者的评论让我一直有些不舒服,所以听到这里,我结合职场经验思考,有一些体会
1,(互联网行业)常有性别比例相当的会议,与会人员职级相当,低于,高于的都有,我发现,会议中的女性越不强调自己的性别,职业素养往往体现得越好,说句玩笑话,不会有男性在职场以体现男性性别获得职业上更好的表现。专业力,影响力,沟通技巧等两性要求差不多,如因是女性希望对手方降低或升高期望,都不利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形象
2,性别差异较大的部门恰恰不希望如此(研发部门常常刻意招程序猿,女性少的部门女性得到更多优待),其实是女性主动选择的结果,男性会在各种岗位平均选择,女性则专注在某些'女性觉得自己擅长'的职位。而在部门有性别倾向的时候,往往是'常常加班,长期出差,工作环境或打交道的人较恶劣'等等条件限制对女性的保护(或者说避免被女性因刻板印象造成管理难度),所以利益群体的提法,不能说就完全没有,但从中层基层的观察,不能不说有点诛心
3,职场沟通中的表达,需考虑听众的感受,毕竟沟通有目的,国内自不必说(可以思考为什么大家都用普通话不说方言,即使是普通话说的很差不好意思时),国内团队与美国团队会议,在美的国人也尽量全程中文就中文,必须用英文单词时会尝试翻译,有时甚至为不知如何翻译道歉,这已是某种惯例,因为沟通的信息不畅会导致一种自说自话的感受,进而可能是感受到些许傲慢,影响交流。
综上,行业的规则是修补发展而来,学者也提到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化是其中所有人共同构建,从两性的角度包括女性,从阶层的角度可分高低,单纯的把两性摆放在压迫与被压迫的位置上看问题,可能总是能得到自证的发现,但意义是不是大就得大家好好想想了,不是吗。

2333alicia
4年前
3
提个小建议:有些词汇完全没有必要用英文,夹杂的英文太多了,有些完全没必要,听起来费力(并不是说不懂英文单词的费力,就觉得听起来内容和表达都不够舒畅)。

徐轶青
4年前
2
董老师推荐的相关文献:
Tilly, Charles. Durable inequalit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Qi, Liangshu, and Xiao-yuan Dong. "Unpaid care work's interference with paid work and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in China." Feminist Economics 22, no. 2 (2016): 143-167.
Wu, Angela Xiao, and Yige Dong. "What is made-in-China feminism (s)? Gender discontent and class friction in post-socialist China." Critical Asian Studies 51, no. 4 (2019): 471-492.
Dong, Yige. "Spinners or sitters? Regime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urban Chinese workers’ employment cho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61, no. 2-3 (2020): 200-216.
董一格. “推动性别平等,我们能做些什么”,原刊于《知识分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6263
董一格,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劳动问题,人民食物主权论坛,http://www.shiwuzq.com/portal.php?mod=view&aid=2377
Annalyn Kurtz, The US economy lost 140,000 jobs in December. All of them were held by women
https://www.cnn.com/2021/01/08/economy/women-job-losses-pandemic/index.html
宋少鹏. "“回家” 还是 “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 “妇女回家” 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 妇女研究论丛 4 (2011): 5-12. 【本文是对我提到的郑也夫的观点的分析】
裂化渣油
4年前
2
45:59被挑战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职场的观察,职场可能是很好的田野了。
我是做数据科学工作的,常态就是被挑战。减少被挑战的方式就是迎接挑战,回答问题,在解释中更多的展示专业性,甚至对要讲的内容的关心少于对后续听者的问题。被挑战的过程即是建立专业影响力和深入沟通的过程。
所以被挑战-提高专业性-挑战减少,本身就是个理所当然的过程。重要的是挑战的内容是否是'你是女性所以你不能…',可能确实有,但在职场,我的生涯里未见到,这样看问题本身就是不专业的体现
裂化渣油
4年前
2
52:47听到这里我感觉有点'危险'了吧,在专业,职业这类范畴上,添加性别因素来推动某种'改变',是不是违背了本意?我对'政治正确'持否定态度,因为从职场经验看,男性并不会因为对手方是男性就给与关照,恰恰有时候会题目为对手方是女性而给与微小的期望降低,甚至更多的帮助(默认女性需要帮助,大部分女性愿意接受帮助,但如果女性持续利用性别优势,而缺乏足够的专业力,长期也是反效果)。相反,职场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远比女性与男性间紧张,这'不是'男性'主观'造成的,是两性的'合谋'社会化建构造成的,而做一种女性报团对立于男性的做法,是否本末倒置?
这是个男性价值偏'正面'的话语体系,两性都受其害,但它形成的机理尚且不明,改变重构的方案未知,现有女性以'变成男性'的方式融入这套体系的时候,面对更多质疑跟挑战,重走男性的适应之路应该是个正常事件吧?国内职场的机会已经算非常好了,如果女性采用逃课的方式来谋求短期跨越,也许只能带来更多固化的产生。
普通就学是机会公平,高考也不求安性别比例摊名额,政治正确本身会导致群体间的认同逐步消失,分裂,进而对抗,这着实不是可以忽视的问题。
天才朋友
3年前
2
1:24:29正视和理解为什么新一代的女性有如此多的焦虑,如此多的不满,在跟婚恋……有关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的今天社会结构使得女性个体一旦进入婚恋,就是对个人利益有很多损害的,我们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从今天这个角度来说讨论女权的起点是去正视男权社会的存在,是去正视女性的sufferings 的存在,不去正视别人的苦难其实是去关闭你的心灵,关闭这种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改变。
平行时空
4年前
2
我想请问,有没有文字记录啊?单单是听的话,很难能获取信息
天才朋友
3年前
1
1:25:24正视和理解为什么新一代的女性有如此多的焦虑,如此多的不满,在跟婚恋……有关的问题上,为什么我们的今天社会结构使得女性个体一旦进入婚恋,就是对个人利益有很多损害的,讨论女权的起点是去正视男权社会的存在,是去正视女性的sufferings 的存在,不去正视别人的苦难其实是去关闭你的心灵,关闭这种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改变。
-Lithium
3年前
1
嘉宾嗯嗯啊啊的表达太多了,体验感不行。
裂化渣油
4年前
1
42:34之前没听完就比较理解的评论了不是特别合适,后面打算接受批评继续听完。
这个领导力差异的分析,我觉得会有统计研究与现实之间差距的问题,结合职场经验来看,领导力的'产生方式'可能是个关键的点。因为由专业力和社交力各自产生的领导力是有区别的却在目标达成上可以混为一谈,而学校时代与职业生涯的要求在这两个方面上差异非常大。
就互联网行业这种比较自由宽松的职业环境而言,女性职场的阻碍中不可否认生育是大头(几乎无法避免的时间跟精力的鸿沟对职业发展杀伤力巨大),所以可以考虑社会化抚养程度加深后是否可以改观。但另外还有一点是如前提到的,'性别优势'本身是否被用来构成职业优势(社交,规避处罚,减少责任承担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关注产品经理和程序研发这两种职能的性别比例差),即女性不使用刻板印象提供的'优势'而与男性在同样的挑战下竞争的加权实力,来衡量职业发展速度问题。可以推测,越不喜欢使用刻板印象优势的女性维持领导力优势的结果可能越好(强势或者专业,部分男性化的女领导常见,花瓶依附型则是反例。如有可能的话,在这个研究上再进一步分析或可验证),如是,则问题的原因更多的在社会建构本身。

米奇米奇喵呜
3年前
1
46:22 每件小事情好像都不值得抱怨,但是累加在一起就是一种压力。
裂化渣油
4年前
0
20:45我觉得这种'歧视'的提法本身就是问题,为什么男性被'教育'为要有男性气质,而女性不会被这么教育,被'歧视'的是女性,还是双方,甚至是男性呢?
提到的这些差异大家都知道存在,却只是在女性的角度出发'挖掘和发现'这些东西,有种'真相'故意被男性'压制'的意味,是不是有点过于'意识形态'化的思考这个问题了呢(反对'歧视'女性变成某种政治正确)?
从经济学,理性,利益的角度出发来看,女性研究女性受歧视的同时,男性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不是代表男性同样被这个机制'歧视'和扭曲呢?
我们也许可以放到某种取消性别差异与类似社会化抚养的环境下,谈人与人的差异,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更强自驱抗争与改变环境的态度和一种更忍耐顺从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态度的光谱对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