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播客听众问卷,和Slow M.近况更新

https://www.wenjuan.com/s/UZBZJvM4HhN/

完成问卷大概需要10分钟以上(提交后可领取专栏优惠券)。

问卷预计开放至2024年12月底。

衷希望各位可以开放地分享你的感想,无论是评论、建议,或是吐槽,还是新想法和新主意。你的任何慷慨反馈都会让Slow M.变得更好!


感谢你收听这一集的Slow M.!

如果你是第一次收听我们的节目,Slow M. 是一个由现役执业心理师发起的播客。也是一次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思考方式,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的试验性探索。

在这里你会听到不同心理师之间关于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以及他们的理解(或不理解)。希望一次次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帮助我构建一种内在工作方式:

Slow M.'s 心智工具(先导课) - 问题的内在工作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QyOTU2NQ==&mid=2247484515&idx=1&sn=a9b51e3195e386e5657e447508a34052&chksm=e9b164b1dec6eda7fdefd52a221ce618df08930f6df9afad5a4f3288cbdc0135424adb25ea4f&token=2080513197&lang=zh_CN#rd

凭借问题/话语,建立与内在世界的联接。由此,我们或许可以再一次,认识自己。

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和“具体办法”,但希望能够通过播客,和你一起慢慢思考(Slow(ly) Mentalizing)。


讨论者:

白龙天皓

一个关注精神分析之一般应用的普通的心理师。

Slow M.(id: Slow_Mdot)发起者及主理人。


李杨

当代自体心理学派咨询师。

擅长用自体视角解析事物与主体间的相互影响。


如果你喜欢这一集的内容,请帮忙点赞,评论,分享……

感谢你的收听与订阅!

应用心理学 

精神分析

话语研究

无意识逻辑

第二序改变

社会建构论


以下是AI提取的内容:

和母亲在微信上吵架后反而感觉心情舒畅,这是为什么?是情绪释放还是另有原因?聊聊你心中的疑惑。

02:15 微信吵架与现实吵架:两种不同形式的冲突沟通方式的对比分析

06:01 与父母吵架后的畅快感: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12:03 吵架后的畅快感觉:是与父母争吵的唯一方式?

18:03 理解差异,化解冲突:吵架背后的意义与可能解决方案

24:03 父母关系中的冲突与愧疚:探讨孩子的依附与独立之间的困境

30:11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争吵与妥协之间的灰色地带

36:13 争吵的本质与改变:失落、愧疚与希望的交织

42:15 失去影响力与失去控制:亲密关系中的挫败感与愧疚情结

49:23 亲子关系中的冲突与愧疚:提问者感受的内在原因分析

54:13 破坏关系背后的愧疚与困惑:探索良好关系的消失

01:00:24 集体无意识的压力:父母关系与个人选择的冲突

01:06:31 爱的表达方式:关系中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AI服务生成的内容由人工智能模型生成,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亦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Ai自己的声明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HD119021z
6个月前 湖南
2
这期节目我听了一遍半,主要是听完再琢磨了一下问题本身有种奇怪的感觉。然后我又回到开头想了一下问题本身。 1.问题内容和标题的抽象传达出的认识 其实在开头谈论标题和内容的符合程度的时候(“母亲”和“父母”)有种微妙感。因为通常认为标题是内容的“中心思想”,可以视作内容的浓缩总结,从内容反推标题,这其中有一个“抽象”的步骤。 我是说在这把内容“抽象”成标题的过程中似乎反映出了提问者对内容里描述的事情的看法。 我更倾向于他把“母亲”抽象成“父母”,然后再对“父母”这个词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同时可能在争吵的问题上提问者有自己的态度,这两个概念开始关联的时候,自己的这两套认知已经在脑子里推演过了一遍,这种感觉。 这是我理解的“想象”中的争吵。 2.妥协,败于下风 提问者在描述争吵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用“妥协”和“败于下风”来描述。 我会想到一种说法是,大意就是当“沟通”来到“吵架”这种形态的时候,双方的目的不再是“交流”,而是“不能输”,就会越吵越烈,这其中有种“对抗”的意味。 说到这里我也会觉得,可能双方对“沟通”的目的可能不是“交流”和“理解”,而是“让对方接受我的观点,我要拒绝对方的观点”。 所以当他说吵完架之后的畅快感,有可能来自“对抗”。 3.怪异感和关系上的认识 后来在念问题文本的时候我有种怪异感,因为沿用上面的想法,“对抗”一般认为是地位平等的双方。而提问者对母亲的称呼是“对方”而不是“我妈”“母亲”这种,其实就是把自己和母亲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 但是问题文本从开始到后面,我觉得末尾传达出的情绪是“迷茫”,给我一种“吵完架后意识到什么”的感觉。像是在争吵的时候下意识的把自己和母亲放在平等的位置,吵完架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我推测是把事件抽象成:我和我妈吵了一架) 吵完架后的认识的重点是:亲子关系 和 吵架 这个行为,这个事件,和事情发生时的“平等双方”有出入。而显然提问者认为【“平等双方”“争吵/沟通”】和【“亲子”“争吵/沟通”】,这两组词的应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这可能是迷茫,或者说割裂感的来源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