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3分钟
播放:
3,023
发布:
6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要谈论当代的文学批评,哈罗德•布鲁姆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少有的全才,兼具学者、教师、评论家、散文家、檄文执笔者等身份。深厚的文学修养构成了布鲁姆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的基础。对文学如数家珍般的熟稔,对西方文化传统和知识百科全书般的涉猎,使得布鲁姆成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界的传奇。
作为1970年代耶鲁批评四人帮的一员,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之中提出了“误读理论”,阐释了每一部作品与前驱作品之间的关系。他厌恶以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批评方式,把它们称作“憎恶学派”。他无限推崇经典,强调回归阅读的本质。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是布鲁姆的告别之作,也是他最私人的回忆录,被作者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记忆萦回》是年近九十岁的布鲁姆对他一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哈罗德•布鲁姆,这位文学批评界的巨人。
嘉宾:
顾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诗人,音乐人
微博@顾悦老师
陈以侃
青年翻译家,书评人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12 哈罗德·布鲁姆在欧美文学批评界的形象
00:14:45 耶鲁四人帮诞生的历史背景
00:22:21 随着批评话语体系的转变,布鲁姆自己的身份变化
00:24:57 布鲁姆对“憎恨学派”的态度
00:31:03 如何理解布鲁姆的”误读理论”
00:42:03 如何把握对文学作品的误读尺度
00:52:19 布鲁姆所谓“西方正典”的评价标准
01:03:54 布鲁姆无限推崇莎士比亚是否过于偏激
01:13:24 神秘主义对布鲁姆批评的影响
01:17:00 在布鲁姆去世之后,将来还会有这样博闻强识的批评家么
涉及作品:
哈罗德·布鲁姆《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
《影响的焦虑》《天才:创造性心灵的一百位典范》
安东尼·伯吉斯《莎士比亚传》
艾丽丝·沃克的《紫色》
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
托马斯·品钦的《葡萄园》
肯尼思·格雷厄姆《柳林风声》
E·B·怀特 《夏洛的网》
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J·K·罗琳《哈利·波特》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Arioso (Adagio inG) from Cantata BWV 156 (Arr. Lloyd Webber)
中插:Toccata and Fuguein D minor, BWV 565:Fugue
结尾:GoldbergVariations, BWV 988:Ari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最悪世代
6个月前 广西
5
1:12:36 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了;当我首次读完他的一部作品时,我觉得好像原来是一个先天的盲人,这时的一瞬间有一只神奇的手赋予了我双目的视力。我认识到,我很清楚地体会到我的生活是被无限地扩大了;一切对于我都是新鲜的,陌生的,还未习惯的光明刺痛着我的眼睛。我慢慢学会看东西,这要感谢天资使我具有了识别能力!我现在还能清楚地体会到我所获得的是什么东西。 ——歌德《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
東春秋
6个月前 新疆
5
“莎翁之前没有人,关于莎士比亚,安东尼伯吉斯写的东西可以读一读。”这段话在陈以侃的“在别人的句子里”看到就觉得这位布鲁姆老爷子很屌,陈以侃的这本书评同样也很屌。
戈菴
6个月前 北京
3
24:15 我觉着不对,布鲁姆对作品的取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希腊—罗马—英国—美国的道统,即便是法国、德国、二十世纪以后的英国也是他的主流之外的支流。当然,人文价值很难说有客观标准,他的追随者可能会说伟大的作品就在这条河流里,但是他就是在维护西方—美国文明的正统。
最悪世代
6个月前 广西
2
03:19 😂这里黄老师有口误:“那去年呢 也就是2014年”
最悪世代
6个月前 广西
2
31:52 我已故的朋友保罗·德·曼喜欢把每一文学文本的孤独性比之为一个人的死亡,这种类比我曾反对过。我向他提出,把每一首诗的产生比做一个生命的诞生是更具反讽意味的比喻;这种比喻把文本像婴儿一样联结起来,无声被联结于过去的声音,无语被联结于已说的话语,就好比我们每人曾听到死者的言说。我没能赢得那场争辩,因为我无法说服他认可那更宽泛的人生比喻;他偏好那更具海德格尔风格的反讽所具有的辩证权威。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 ​很多年里,我的朋友兼同事保罗·德·曼和我经常会边走边斗嘴。我们争执的原因之一就是德·曼坚信他已经找到批评的真理,即批评一定要对文学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分析,并采取一种反讽的态度。我回应他说我们对形象化语言采取的任何视角本身就必须借助形象,他自己的哲学模式也显然如此。批评实践,按照其原义,就是对诗性思维进行诗性的思考。 ​——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GravitysRed
5个月前 辽宁
2
1:02:17 感觉布鲁姆应该不会喜欢死亡诗社这种叙事和表现非常好莱坞式的电影
最悪世代
6个月前 广西
1
48:19 一切强有力的文学原创性都具有经典性。几年前在纽黑文的一个暴雨之夜,我坐下来再次阅读了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我需要为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演写一篇有关弥尔顿的东西,但我要全盘重评此诗,好像我和我的前人从未读过此诗那样去读它。这样做就意味着我要抛开头脑里贮存的连篇累牍的有关弥尔顿的评论,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仍然尝试了,因为我想重新体验一下四十多年前第一次读它时的感受。我一直读到午夜入睡,《失乐园》原有的熟悉特征开始消退。以后的几天里它一直在消退,直到我读完全诗,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动,既觉生疏又全神贯注。我读的是什么? 虽然《失乐园》是一部古典形式的圣经史诗,但它给我的奇特印象却与英雄史诗无关,我认为它具有文学幻想或科幻小说的特性。“离奇”(weirdness)是它的首要效果。让我震惊的是两个不同却相关的感受:作者的竞争和取胜能力,这种能力或隐或现地巧妙展示在作者与其他作者及包括《圣经》在内的文本的竞争中;还有那不时表现出来的惊世骇俗的陌生性。……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
昵称已存在-
6个月前 四川
1
新批评里我最喜欢艾略特,我觉得文学作品不可以脱离文学传统
昵称已存在-
6个月前 四川
1
我在阅读布鲁姆的作品时会被他坚定的信念以及勇气所打动
HD488141j
4个月前 德国
1
布鲁姆的所有观点都要打上西方白人的限定词,要不然很多读者在读的时候不自主就代入了其中的视角,被强有力的情感表达所蛊惑。光看文字确实以为你们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全然接受了西方对经典的定义,到最后都才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被这个体系所邀请
Dkkkt
4个月前 安徽
1
35:49 怎么可能是布鲁姆开始研究作家和作家的关系和谱系、、
Dkkkt
4个月前 安徽
1
1:02:54 还是太cliche了
HD191122c
6个月前 北京
0
1:02:55 这两者的区别,其实类似于直接看黄片vs从人类学角度研究黄片
清都山水郎XX
6个月前 山东
0
好喜欢这一期。作为文学生听得好感动。等读完再回来重听。
清都山水郎XX
6个月前 山东
0
1:07:02 布鲁姆在吹捧莎士比亚时用某些词(如personality,human)是不下定义的
清都山水郎XX
6个月前 山东
0
1:08:54 “布鲁姆传递的意思和感觉 至于invention human这些词具体指什么他并没有那么在意”越听越喜欢布鲁姆 好fi的文学感受(依然记得被intp朋友提问你这个xx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时的懵逼:我需要解释这个吗?)不过或许写论文还是得给自己的用词下定义……
清都山水郎XX
6个月前 山东
0
1:09:30 “文学批评是文学的一种文体”天哪!
HD488141j
4个月前 德国
0
典型的欧洲昂撒中心主义,除了英语国家的人谁会把莎士比亚看的如此重要,莎士比亚活跃于16世纪,当时中国都已经是明代末期了,往前数全世界那么多文艺作品,你欧洲往前1000年是中世纪和罗马断代没有文艺就当全世界没文艺作品
张莱_UO2Y
3个月前 湖北
0
中世纪卫道士的感觉吗
郑鹏-Pen
6个月前 福建
0
1:17:54 黄老师,博闻强识zhì哦,哈哈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