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墨甲”机器人乐队是世界上第一支中国风机器人乐队,几年前一经发布就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最近OpenAI的新闻也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艺术、科技、人工智能、人机之间的关系。本期大课间,我们找到了“墨甲”背后的男人,清华美院的米海鹏老师,来聊聊艺术和科技,也包括他自己神奇的跨学科经历。
嘉宾
米海鹏
清华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数理基科班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
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近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与新兴交互技术相结合的新的设计可能性。其代表作品“墨甲机器人乐队”是世界上第一支中国风机器人乐队,其它重要作品还包括首次将液态金属引入动态雕塑设计的交互装置《鉎命》,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作品—动态刺绣《木兰》以及动态国画《九兰》等。作品受邀参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中国国际艺术与科学展、长春国际动态雕塑展、新疆双年展、隆里新媒体艺术展等国际知名大展。(shownotes的结尾展示了作品相关图片,更多米老师团队的作品请关注其官网https://milab.design)
小标题
00:30 被马季先生点名表扬过的相声人才
02:27 参与世界上第一台摇滚机器人的研发,我大受震撼
03:54 “墨甲”的来历:中国风的机器人乐队都有哪些要素?
08:43 给机器人乐队搞个《陈情令》主题的穿搭
12:36 为了把前沿科技突破应用到艺术设计,我带着学生去敲开了科学家的门
16:47 如果金属也有MBTI
18:02 如何欣赏和评价一件科技艺术品?
22:01 “跨学科”这个词还没有的时候就在跨了
27:40 其实刚刚读博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人机交互这个专业方向
42:20 学科鄙视链可能会害了你
45:05 在清华开一门产品课,希望同学们放下“胜负欲”
49:24 什么是“双钻模型”
52:23 从历史趋势看,人机交互和AI总是风水轮流转
56:59 我们离“万物有灵”还有多远?
“双钻模型”
播客中提到的作品
墨甲机器人乐队希望通过融合中国传统美学、民乐以及机器人技术,以多元化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情感展现方式,探索中国风机器人音乐剧的可能性,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木兰》是一项动态刺绣作品。将传统立体湘绣与SMA记忆合金相结合,实现动态化表现,营造出禅宗的意境。
“鉎命”将有机体缩变为被电磁控制的液态金属,生活在装置中的液态金属仿佛具自主意识,在与参与者互动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引发参与者对于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思考。
幕后制作
责编:卢皓炜 朱婕敏
剪辑:王怡然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 2016 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人文清华》播客是我们与大家交流的另一个窗口,会完整呈现我们对清华著名学者的长篇访谈。2022年,本播客特别开设“清华大课间”专题,将清华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的谈话用播客的形式进行传播,丰富听众朋友们的收听体验。
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等各大播客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