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诗酒花」是对谈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一档播客。在这里我们遇见每一个普通人。以每个ta为镜,照见自我,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独白;在日常生活中,搞懂自己。
「照见合作社」是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区。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陪伴修行。

本期关键字:美育、创业经营、易经、自我发现、四十不惑
本期聊友:April & 陶老师
本期音乐:
Jazz-The Long Way Home
Sara Kappa-Vincent
播客收听提示:
-成长需要经历和沉淀
-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
-看到人性背后的需求是老板的基本修养
-找到人生G点:“做这件事,我才爽”
-挣钱有痛点,原因在哪里?
-成年人才会粉饰太平,矛盾却变成了危机
-智慧体现为自我觉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本期嘉宾:陶老师
每天都在自我更新的天蝎座
两个孩子的妈妈
教大家画国画的80后
创立陶学院八年,清醒独立的美育老师
微信公众号:陶学院儿童美术
Blibli:陶融教国画
小红书:陶融教国画
虽然一直尊陶老师为老师,但其实作为陶学院创立者的她,跟我年纪相仿。因为给小朋友选择艺术美育机构的机缘巧合,在成立陶学院之初,我们相识。
当一个认识许久的人在同一条英雄之旅上行走了八年,依然充满热情和愿景,我觉得她一定受到了某种启发。于是,就有了这期从美育聊到创业,再延伸到玄学的自我发现之旅。
我自己也跟着陶老师学了很长时间的国画,彻底扭转了我对于中国画“严肃正统”的刻板印象。说是国画课,其实更像是与一位很懂中国画的闺蜜,每周聚会。我会给陶老师讲星盘,她也会边分享中国画背后的故事,边鼓励我们按照自己的个性去作画。她常说:“画就是我们本身。临摹只是一种技巧的习练;但其实,是我们的感受让这幅画有了意义。”
进入美育这一行,她看到亲自参与建立的大机构盲目扩张,又迅速垮掉。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她很爱惜羽毛;小心翼翼地寻找契机,来发挥自己全然的创造力。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很有生命力,且具有积极世界观的人。”
被不太成功的项目敲打以后,她十分肯定地告诉我,“40岁的当下,我慢慢搞清楚了自己是谁,做什么能感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狂喜。”
身为经营者,清楚自己不具备与资本合作运营的能力;同为母亲,抵触将赤裸裸的以物易物套用到艺术美育上的商业模式。陶老师相信,不管是美育还是经营,都存在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自然法则—艺术本身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性化”本质。
于是,“变现,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做事标准再也没出现在她的字典里。我想也正因为这一点共识,让我们在多年后,没有走散,依然可以坐在一起,畅谈无阻。
当然,在商业社会中活下来也很重要。冷启动创业,在任何行业都是一件艰难的事。面对生存,走一条“清醒而独立”的路,随时都要担心被淘汰。可是,陶老师说她并不焦虑经营和赚钱这档子事。
认知决定一切。
疫情期间,陶学院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老师们一起研发线上课程,停工却没失掉热情。虽然最后卖出去的课程不过十几万,但陶老师依然拿出其中70%的收入给老师们发工资,剩下的30%用来维持运营成本。
陶学院不仅在艰难的两年中赢得了老师们的共同进退,生存了下来;更与老师们发展出深刻的联结和充分的信任。
在对谈中,陶老师用“梅兰竹菊”这四个传统且最常见的中国画形象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四个季节,四种永远不会相遇的植物总是被放在一起,让没有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我们很难说出缘由。其实,祖先的智慧是要告诉我们:时间就是一切。
梅兰竹菊,恰好代表了春夏秋冬。
春天,要考虑秋天的收获;夏天,要惦记着冬天藏好种子,为来年播种做好准备。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国画意象,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思考未来;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不会忘记遥望星空。
对于经营者来说,掩盖矛盾很危险
陶学院 | 陶老师
Timeline:
01:56 美育到底在培养什么?
08:09 如何在美育行业生存下来?
15:12 看到人性背后的需求是老板的基本修养
19:30 资本之于教育,可能并不是助力
22:01 找到人生G点:“做这件事,我才爽”
27:03 “挣钱有痛点”背后隐藏着什么?
29:14 四十不惑,用“易经”指导人生
37:00 认知的提升,实现物质的显化
41:05 中国画里的梅兰竹菊象征着什么先辈智慧?
43:40 为什么眼见不一定为实?
47:02 对于经营者来说,掩盖矛盾很危险
56:14 从无到有,创造自己的生活困难在哪里?
以上,
祝收听愉快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