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关键词:
疗愈,不配得感,无条件的爱,平权,自我关怀,母亲
本期音乐:
Before You Exit-The Butterfly Effect
Aisha-Tony Anderson
Potsu-Bossa Ah
朗朗-Empire State Of Mind
马友友-Humoresque No. 7 in G flat major
马友友-Ave Maria
播客收听提示:
- 养育孩子的过程,我又经历了一次和内在小孩的对话
- 带着灵性生活的我如何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 内在越脆弱,外表越强悍
- 纯粹的爱不会带来压力,让人喜悦
- 自己
没有的东西,也给不了别人
Timeline:
03:18 生产后,我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3:08 当了全职妈妈以后,我开始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18:40 在德国做交换生,体验到——人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元素
21:21 内在探索让我学会——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27:50 哪条成长道路适合自己,需要“智慧”的辨别
35:12 带着觉知,我看到自己的“不配得感”
42:30 西南地区的强悍女性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心酸
48:40 “男孩要坚强,不能哭“?
52:35 过多把注意力放在亲人身上,容易导致情绪勒索
01:01:27 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更有力量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周周
大家好,我是周周Lili
有一间生活商店&线上花店�
喜爱中医、瑜伽、植物精油与芳疗的我
还是一名颂钵疗愈师
书和大自然,是我的生命之源
也欢迎你来找我玩儿,深深祝福我们拥有的一切️
周周是照见合作社的社群伙伴。在日常互动中我了解到,她和我一样,都是重庆人;本科也学的语言类专业。
在生完孩子以后,我们都主动选择回归家庭。在家里,她开创了自己的线上花店和疗愈事业,而我一直在尝试用声音和文字联结更多的人。
全然跃入生活的我们,都无比认同“日常即修行“的生命观;在长久的养育生活中,我们各自开启了和内在小孩的再一次对话,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疗愈了自己和关系中的ta者。
我比周周年长12岁,不能算一代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线。但,这一次的对话让我更加确定——即使不同的生命,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但作为人类,也许我们底层需要的是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高质量的陪伴,心与心的照见,还有心怀爱意的慷慨。
如果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等着我去处理。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试,直到26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孩子。
我开始意识到,生命并不是全然“自由”的;所以,当周周说道“牵挂和羁绊”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微微一颤。
我知道,就是那种感觉--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成长;或许,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长大,我还需要负责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
“对话到了最后,我已经分不清是你的声音,还是我的声音;似乎,你讲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周周听完剪辑后的音频,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没有做过母亲或者做母亲不够久的人可能很难认同:孕育生命不是控制生命、教育生命、主导生命;而是一个了解生命、治愈生命、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和先生的相处里,周周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配得感”。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无数个拿起和放下间,周周终于和内在的创伤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
“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妈妈的自我就被藏起来了。她永远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沉重的家庭责任被早婚早育的她硬生生扛了起来。那些未被消化的情绪就无意识地转嫁到了我和弟弟身上。我毫无觉知地带着这些影响投入了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对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那句“每个小孩的诞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入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的身体变成一座废墟;注意力被剥夺;阅读、看电影、逛街都成了奢侈;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
那么,然后呢......
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在打起精神和精神崩溃之间,来回摇摆;睡前的短暂时光才是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的名字,留下的是联络人备注“️️妈妈“;除了上班和回家,剩下的时间就是吐槽......
没有成为母亲,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说,我永远看到的都是穿上“母亲”盔甲的她。
作为孩子的我们很难跨越“母亲”这个身份,看到标签背后的那个“女人”。
现实生活中的摔打、流泪、挣扎和几近枯竭,反倒成了让我们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呐喊声”。这个声音震耳欲聋,发出的响声足够唤醒我们去关注自身,以及家族中几代、几十代女性的痛苦、失落和迷惘。
我和周周,还有许许多多成为母亲的我们,不愿意让下一代再将痛苦、失落和迷惘“传承”下去,也不乐意见到上一代的无助、失声、暴怒和凋零。
在各自的修行中,我们唤回了内在力量。
内在力量像一个煤球,在我们的身体里持续燃烧;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光,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递给ta。
欢迎你加入照见合作社正念社群,一起练习“自我关怀”,在日常修行中找回自我。最终,你会发现“关怀自我和善待ta人是一回事。”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疗愈,不配得感,无条件的爱,平权,自我关怀,母亲
本期音乐:
Before You Exit-The Butterfly Effect
Aisha-Tony Anderson
Potsu-Bossa Ah
朗朗-Empire State Of Mind
马友友-Humoresque No. 7 in G flat major
马友友-Ave Maria
播客收听提示:
- 养育孩子的过程,我又经历了一次和内在小孩的对话
- 带着灵性生活的我如何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
- 内在越脆弱,外表越强悍
- 纯粹的爱不会带来压力,让人喜悦
- 自己
没有的东西,也给不了别人
Timeline:
03:18 生产后,我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3:08 当了全职妈妈以后,我开始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18:40 在德国做交换生,体验到——人是大自然的一个小小元素
21:21 内在探索让我学会——想要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27:50 哪条成长道路适合自己,需要“智慧”的辨别
35:12 带着觉知,我看到自己的“不配得感”
42:30 西南地区的强悍女性背后其实藏着许多心酸
48:40 “男孩要坚强,不能哭“?
52:35 过多把注意力放在亲人身上,容易导致情绪勒索
01:01:27 看不见的东西,可能更有力量
祝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丨周周
大家好,我是周周Lili
有一间生活商店&线上花店�
喜爱中医、瑜伽、植物精油与芳疗的我
还是一名颂钵疗愈师
书和大自然,是我的生命之源
也欢迎你来找我玩儿,深深祝福我们拥有的一切️
周周是照见合作社的社群伙伴。在日常互动中我了解到,她和我一样,都是重庆人;本科也学的语言类专业。
在生完孩子以后,我们都主动选择回归家庭。在家里,她开创了自己的线上花店和疗愈事业,而我一直在尝试用声音和文字联结更多的人。
全然跃入生活的我们,都无比认同“日常即修行“的生命观;在长久的养育生活中,我们各自开启了和内在小孩的再一次对话,用自我关怀的方式疗愈了自己和关系中的ta者。
我比周周年长12岁,不能算一代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线。但,这一次的对话让我更加确定——即使不同的生命,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但作为人类,也许我们底层需要的是一些相同的东西,比如高质量的陪伴,心与心的照见,还有心怀爱意的慷慨。
如果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等着我去处理。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放手去试,直到26岁那年有了第一个孩子。
我开始意识到,生命并不是全然“自由”的;所以,当周周说道“牵挂和羁绊”的时候,我的内心也微微一颤。
我知道,就是那种感觉--我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成长;或许,为了能让孩子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长大,我还需要负责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
“对话到了最后,我已经分不清是你的声音,还是我的声音;似乎,你讲的就是我心里的话。“ 周周听完剪辑后的音频,对我说了这样的话。
没有做过母亲或者做母亲不够久的人可能很难认同:孕育生命不是控制生命、教育生命、主导生命;而是一个了解生命、治愈生命、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和先生的相处里,周周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配得感”。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在无数个拿起和放下间,周周终于和内在的创伤和解,和自己的父母和解。
“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妈妈的自我就被藏起来了。她永远把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沉重的家庭责任被早婚早育的她硬生生扛了起来。那些未被消化的情绪就无意识地转嫁到了我和弟弟身上。我毫无觉知地带着这些影响投入了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对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那句“每个小孩的诞生,都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入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的身体变成一座废墟;注意力被剥夺;阅读、看电影、逛街都成了奢侈;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
那么,然后呢......
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这样——在打起精神和精神崩溃之间,来回摇摆;睡前的短暂时光才是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自己的名字,留下的是联络人备注“️️妈妈“;除了上班和回家,剩下的时间就是吐槽......
没有成为母亲,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或者说,我永远看到的都是穿上“母亲”盔甲的她。
作为孩子的我们很难跨越“母亲”这个身份,看到标签背后的那个“女人”。
现实生活中的摔打、流泪、挣扎和几近枯竭,反倒成了让我们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呐喊声”。这个声音震耳欲聋,发出的响声足够唤醒我们去关注自身,以及家族中几代、几十代女性的痛苦、失落和迷惘。
我和周周,还有许许多多成为母亲的我们,不愿意让下一代再将痛苦、失落和迷惘“传承”下去,也不乐意见到上一代的无助、失声、暴怒和凋零。
在各自的修行中,我们唤回了内在力量。
内在力量像一个煤球,在我们的身体里持续燃烧;不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光,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递给ta。
欢迎你加入照见合作社正念社群,一起练习“自我关怀”,在日常修行中找回自我。最终,你会发现“关怀自我和善待ta人是一回事。”
公众号丨照见合作社
由女性发起,主张“在都市中修行”的分享类社群。
通过文字和声音,理解自我和他者,在社群中日常陪伴,照见彼此。
播客栏目
柴米油盐诗酒花|以每个人为镜,照见自我
宇宙般若|听懂宇宙的语言
主播...

照见合作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