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叫做《阿拉姜色》的电影,该片于2018年10月26日在中国内地正式上映。根据档期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不被重视的影片。但是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和《那山那人那狗》相提并论。导演是松太加,他的风格和小静安二郎有点像,长镜头的应用,人物细腻的心里描写,聚焦家庭。聚焦人物。所以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优于《冈仁波齐》。作为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扬是站在藏民的生活外看藏民的生活,但是作为《阿拉姜色》的导演松太加则是在藏民内看藏民的生活。一部是外放的信仰,一部是内敛的信仰,我个人更喜欢后者。

《阿拉姜色》电影名字是一起喝酒的意思,是一首藏民的祝酒歌,我们来喝酒,这酒一定要喝,我们来喝酒,把这酒喝干。人生的酒不管是什么都要喝干,没有一半的酒可喝,也没有喝一半不喝的酒。

整部影片没有什么隐喻暗语,只是在广阔的天地间,在充满平实的镜头中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一个关于承诺,关于爱,关于与自己和解故事。

患病的妻子要去拉萨朝圣,他带着前夫的遗愿。想和母亲在一起的儿子、不知情的丈夫,在不同的时间来到了她的身边,陪她一起去拉萨。
路途中,一家人的心渐渐的开始融合,可是随着妻子去世,继父和继子的关系又开始回到了原点。
临死前妻子告诉了丈夫去拉萨的原因,这样的一个男人,又该怎样去面对?他又要怎样和他的继子相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男人的手却迟迟无法迁起女人的手,剩下的只是夺眶而出的眼泪。

《阿拉姜色》整部影片分为三段,每段都有带有纪实感却很注重构图的、稍微有些晃动的长镜头连贯起来,讲述温情,讲述悲伤,讲述一家人本来该有的幸福。讲述爱本来该有的样子。
我爱你想与你同行,
可我们最后的同行却带着你逝去的爱的遗愿,
你是否真的爱我,
可我知道我爱你,
执着而倔强。
观影的过程如同在藏区的草地上行走,人性的美如同绽放在绿色天空的小花,一朵朵缀满天幕,而其中总会有让你想摘下来保存的,夹进自己记忆的书页。

第一部分
第一幕撞车,妻子从医院出了,丈夫等在大门对面,丈夫看到妻子出来,急忙起身去迎。谁知一辆飞驰的摩托车将其撞倒,妻子惊呼,突然蹲在地上大哭起来。也许你还不理解,说应该跑上去扶起丈夫才是正常,可是人在离别时的内心和永别是的内心经历是差不多的,会变的格外脆弱、伤感。牵你手,却不能与你到老,妻子的心是委屈的。这一镜头导演交代了他们两人的感情,交代了医院的结论,同时为以后发生的事情奠定了感情基础。这一幕让人挺泪目的,一个是焦急的心,一个是离别的泪。接下来却是未完的心愿,给丈夫准备的衣服,为孩子带去玩具,看望家里的老人……临走的的告别却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曾经离人的心愿。

第二幕在路上丈夫和继子玩了个游戏,藏人常玩的拔脖儿的游戏,小时候我爸爸也经常那样,我爸叫这个拔萝卜。然后镜头一转三人在草地上继父看到孩子还是一直捂着耳朵,唱起了《阿拉姜色》。漆黑的夜晚,温暖的篝火,二人合唱的祝酒歌和用石头假扮的酒碗,一家人的幸福随着歌声溢出了屏幕。暖到高位才会深寒彻骨。

第三幕病逝:影片的第一部分截止到女主的病逝,临终拔掉针头对丈夫说“不要让我看到你哭”。丈夫背过身去,还是哭了。但镜头中连他的脸都没出现,对准的是被拉在丈夫手中的女主角的手——因为强行拔针,手背上有变干的血痕,接着缓缓变湿,血水流下。

前面的剧情中,妻子是个倔强的女人,但在生死弥留之间,爱意经由泪水释出,遮蔽曾经的不快。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人物性格,导演采用东方式的克制方法,在一组中景和近景交错中,细腻的传达男主在得知妻子为已故曾经的爱人去拉萨后内心的刺痛感和最后在生死面前选择隐忍的过程。丈夫从妻子紧握的手中抽出了自己的手,放在妻子的身体上,这一段完美诠释了丈夫思想变化。让我们最大限度的感受到了丈夫内心的纠结到最好释怀的爱。爱都是都是自私的,但为你实现你不能继续完成的诺言,保护你再也不能保护的最爱的人,是我对你爱的誓言。一个朴实的男人,就这样怀揣着对自己妻子的承诺走上了朝圣之路。

第四幕诵经墙:在为妻子找寺庙的时候,他把妻子和妻子曾经丈夫的照片一起贴在了诵经墙上,这里有个细节,就是他将他们两人的照片撕开分别放在两边,妻子的头发加在妻子的照片上,导演在这里并没有忽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心理。真是的反应了这个男人的的内心。

第五幕失声的痛哭:在没有妻子的陪伴下,丈夫和继子的关系很快恶化了。男主以为继子掉进水中,他奋不顾身跳下水,却发现继子在岸上,二人争执继子离开。这里有一段,男主全身湿透,他蹲在一个搅拌机旁的一个没有人的残壁旁,在四周没有人的时候他从怀中拿出那张浸湿的照片,那是他和妻子的照片,此时男人转身对着残壁,无声痛哭。仅这一个镜头就足够表露男主角同时扮演“丈夫”和“父亲”两重角色的内心纠葛。男儿有泪不轻弹,怎样的痛才能哭成那样,这一口是生活中最苦的酒。
导演在天葬的一幕并没有渲染天葬如何,而是用白屏诠释了死亡。似乎死亡只是这白色的空一样平常。只说了你归去,为我留下了一朵美丽的酥油花,告诉我你已离开,我可以走了。

第二部分截止到丈夫决定继续上路。
第五幕,影片中的两次重复,儿子两度拒绝上车回家。第一次舅舅带他找到母亲,舅舅要走他不愿跟着回去,第二次母亲死后,继父让他回家自己要独自去拉萨,他依然不愿回去,这都是因为想念,因为传递,拒绝的理由都与母亲有关。强化他对母亲的感情的同时,也就从反面凸显了他与继父间的矛盾。

两次“提耳朵,第一次是父子之间的互动,一家人唱祝酒歌。第二次则发生在小孩和驴之间,一头一尾,既点出了父子关系的缓和,也为整段行程缀上了伤感却圆满的终音。我觉得小驴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点,似乎是一种角色的转换,继父变成妈妈,他变成了继父,而小驴变成了他,他撤小驴的耳朵说明他内心中已经接受了继父对他的爱,在心中有了继父的位置。

第三部分
影片的最后,继父为孩子洗头,因为就要到拉萨了,但是朝圣并不着急,要选个好日子,小驴在包里翻出了孩子父亲的遗物,继父发现被他撕开分开贴的照片被重新粘好放在盒中。一阵沉默后,继父开始为孩子剪头发。

在黑屏和念白中影片结束了。
影片没有大山大水的介入,没有朝圣的高调艰辛,虽然依旧是磕长头,去拉萨,依旧是公路格调,但在隐去藏片的神秘之后,一种被文化信仰尽然的人性在影片中释放瑰丽的色彩。让我们看到关于承诺,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成长的悲伤和美丽。

《冈仁波齐》中充满了信仰和大风景,而这部《阿拉姜色》平实温婉,大山大水造就了那里人的宽广胸怀,神圣的信仰渗透在他们的骨血中,在平淡的生活中一切化成了一种坚韧,蜕变成伟大与新的神圣。
一部好片——致敬导演。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