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野圭吾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记得上次我们在拉片《误杀》的时候说——其中李伟杰参考的一部影片就是《控方证人》他在其中找到了脱罪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不在场证据。
不在场证据,正是这部控方证人的重点。这部影片便是围绕谋杀案的不在场证据展开。
律师梅休和当事人沃尔登门拜访伦敦著名刑案辩护律师威尔弗里德爵士,请他出山打官司。原来,沃尔结识了富婆,两人相见甚欢,虽然仆人对他正在推广的打蛋器充满鄙夷,但是富婆却对他充满爱意,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把8万英镑留给了他。然而,富婆却惨遭毒手。于是,沃尔成为警方的头号嫌疑犯。他的唯一证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然而克里斯丁在律师面前却显得格外冷漠与淡定,令威尔弗里德爵士怀疑这其中另有隐情。在经过各种证人的层层作证后,案件反而变得扑朔迷离。但是影片却结束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中。而且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拍摄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剧本精彩,演员表演出神入化,我觉得整部影片的台词是这部经典影片中的经典,1982年导演艾伦·吉布森翻拍了此部经典,但是我觉得虽然也好看,却不如这部1958年由比利怀尔德执导《控方证人》好看。1958年这部叙事极强,节奏紧凑,故事情节顺畅且令人惊奇。
那么今天我们来聊这部1958年的这部《控方证人》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只是一个人被杀,证明当事人是否是杀人者,所以人物关系也简洁,而且电影的场景变化相对较少,尤其是雷纳德向律师们讲述案情来龙去脉一段,大段的叙述容易让内容陷入枯燥乏味中。所幸的是编剧和导演早已意识到了这点,所以影片中穿插了一些看似与剧情发展关系不大的人物,并且机智地运用了几样道具:雪茄、抽屉、镜片和药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细枝末节给影片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调味剂一般的护士小姐,为可能变得冷硬的剧情带来了诙谐和幽默

其次关键道具的使用
雪茄:律师大病初愈,身体不适合刑事案件,但是在一只雪茄的诱惑下他从协助变成了辩护律师,所以整部影片从两只插在别人兜里的雪茄特写开始的,这个点是诙谐而且很有意思
镜片:在案件中,律师眼睛上的单个镜片不但可以为律师增加个性,同时还能照出被告人的真实情况,在询问嫌疑人的过程当中,镜片的光线反射在对方的眼睛上,对方在被扰乱的情况下依然能流利说出当时情况,这就说明嫌疑人说的是实话,而且镜片也会在律师有疑虑的时候被带上。此时代表观察。

药片:药片在影片中一直被提起,但是真正出现实在庭审,律师将药片顺序摆在桌上,随着每一次案推进药片都会减少,此时律师的表现是漫不经心的但是在漫不经心的表面下,通过药片我们却看到了他的心理起伏。和在导演紧凑的剪辑下的漫长。

这些都是导演在影片中的亮点,使影片充满了乐趣。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从凶杀案发生后嫌犯请求有名辩护律师为自己辩护展开故事,采用非线性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多层叙事。在法庭上随着证人的出席,穿插着一些倒叙,和突发情节,故事情节被像拨洋葱皮一样被层层剥开,在律师和证人斗智斗勇中,真相越来越清晰。故事在第一个女管家的线索中被确定谋杀,接着又是层层反转,终于在看似都是真相的铁证面前嫌疑犯被无罪释放,但是此后发生的一切才是影片真正的精彩。
影片遵循故事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在发展过程中,又为其中独立叙述增加高潮。
事件的开端:被告人沃尔成功吸引了大病初愈的威尔弗莱德爵士的好奇心和信任,亲自为他出庭辩护。在诙谐幽默中事件开始了
第一场庭审: 影片中的语言妙趣横生,律师用各种有趣的方式轻松将控方律师的证人一一驳回,尤其是爵士利用管家珍妮特曾经在案发后购买助听器一事,将她的有利证词粉粹,漂亮地赢了一个开局。
事件的转折即第二场庭审:本来威尔弗里德爵士稳操胜券,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沃尔的妻子作为控方证人出现在法庭,克里斯汀力证沃尔杀了人。沃尔在法庭上疯狂地称这为一场“噩梦”,宣称他并没有杀人,庭上众人哗然,事情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这是本次事件的一个小高潮,但是随之一个陌生的电话时案件峰回路转。

第三次庭审:在庭审前,威尔弗莱德爵士意外得到了一些信件,证明沃尔的妻子因为另有新欢,她做出假证供是想致沃尔以死地,自己则可以和新欢远走高飞。这是本次事件的一个小高潮,律师漂亮地打赢了控方,沃尔被无罪释放。
事件的大高潮以及结局发生在庭审后:事情再次发生转折,但是此次转折却是颠覆性转折,原来沃尔不仅欺骗了威尔弗莱德爵士,而且背叛了克里斯汀,被释放的沃尔准备与新欢度假旅游。遭到感情背叛的克里斯汀将匕首刺向沃尔,影片在律师准备为她辩护中结束。
其中嫌疑人与自己妻子相识的桥段。

陌生人提供信件的桥段都很好的丰富了影片的层次,在经过一系列铺垫最终将观众引向嫌疑人无罪的结果,但是影片最后的反转却是这部经典之作的重点。

我们认为的真相,有时候只是我们通过看到的和听到的而判断出的结果,而真正的只有当时人知道。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