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识中药茶饮,享健康人生
中药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中药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原则指导下,基于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理念,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或仅为养生保健而组方选药,与茶叶(或不含茶叶)合制而成的剂型。
传统中药茶饮特点
中药茶饮是中医治病调理、强身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在医疗保健中发挥重大作用。临床应用中有以下优点:
1.饮服方便,易于调理
中药代茶饮可据病情需要辨证组方、随症加减,并按药物的性能特点等选择恰当的使用方法。程序简单,调配方便,针对性强,既保持了中医汤剂辨证论治加减灵活、疗效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传统汤剂煎煮烦琐、携带不便等缺点,更加符合现代快生活节奏。
中药代茶饮便于储存,易于携带,可随时多次饮用,且吸收较为完全,故可备特殊情况或某些急症时用,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2.药效充分,疗效显著
中药材经粉碎成末或切制成细丝、小段,表面积增大,与溶媒接触面增加,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煎煮后易于溶出。
将中药以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避免了汤剂因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药物,尤其是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同时,以沸水冲泡药物,可将其中的酶迅速降解灭活,避免了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
3.轻灵精巧,甘淡平和
从药物组成而言,代茶饮组方除注重辨证及配伍严谨,其突出特点为选药精当,用药量轻。
从药物性质来看,代茶饮所用之药药性平和,无伤胃之虞,且味多甘淡,或为微苦微寒之品,既有除疾调理之功,又无味苦难咽之弊,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从药物功用而言,代茶饮所用中药,多为具有解表、清热、止嗽、除湿和胃、消导、通便、祛暑、安神、补益等作用之品,善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湿犯肺、湿热内蕴、食积不化、肠燥津枯、暑热伤津、心神不宁、气血两虚所致诸症。少用催吐、峻下之品,一般不用剧毒祛邪药物。
4.长期服用,缓缓调治
中药代茶饮用量轻,宜频服,且药性平和,无损胃气,故可长期坚持服用,缓图其效,以和脏腑,尤其适于慢性病的治疗及对机体机能的调整。
对许多病证,长期服用药茶,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达到量化标准,致使药效更加巩固,作用更为持久。如患泌尿道结石的病人,持续多次服用药茶后,能保持泌尿道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可稀释尿液,清洁尿路,加大对尿路结石的冲刷力,从而有利于结石的缩小与排出。
5.有病治病,无病调理
中药代茶饮用药平和,可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盛衰,频频饮服,既可疗疾,又有调理之效。尤其对病后之调理,体力之恢复,大有裨益。
常见的中药茶饮
1.菊花枸杞茶
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本草备要》记载:菊花味兼甘苦,性察平和,备受四气,饱经霜露,得金水之精,益肺肾二脏;治诸风头眩,明目祛风,搜肝气,益血润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疏血管、降血脂、抗肿瘤、驱铅等多种药理作用。胎菊能有效减轻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特别是对眼睛的伤害。
2.陈皮茯苓茶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和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及健忘等症。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3.酸梅汤
具有健脾和胃,生津止渴的功效。
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材料。适合夏日里辛勤劳作,耗气伤津、胃口不开,情绪烦闷的人群。
根据宋代文献《梦粱录》的描述,当时在茶馆中兼卖缩脾饮,即以乌梅、砂仁等煎汤代茶,略似现代的酸梅汤。
中药茶饮虽好,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哦!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