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4分钟
播放:
4.23万
发布:
2年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说:目前流行一种心态,把这项无可置疑的真理变成崇拜偶像的借口,这些偶像就是“人格”(Persönlichkeit)与“个人体验”(Erleben)。这种崇拜充斥大街小巷与各种报刊,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尤为风行,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两个偶像彼此紧密连在一起:一般认为,“个人体验”构成人格,并为人格本质的一部分。




看来韦伯的时代,年轻人就很喜欢通过“人格”来为自己的志业提供依据了,这在今天当然更加普遍,从简单的星座,到稍微复杂的MBTI,甚至在基因检测项目中,都有“人格”要素,而下面的两个问题:




- 你喜欢做什么?


- 你擅长做什么?




也成为考虑“志业”并很有可能与先天“人格”有关的要素。




所以真有先天“人格”存在吗?我们该如何理解人格呢?就从韦伯的志业演讲中找到一些启发吧。




今天的内容包括:




1 志业选择与先天”喜欢“和”擅长“


2 个人体验”(Erleben)构成的人格


3 人格的语用:可能没有这个实存物


4 志业选择:社会分析和人格分析(无我的世界/无世界的我)


5 投身于具体事务而非概念的志业


6 志业选择的”非match“思路:智性与重要性感受


7 为何没有”感觉(sensation)“:被概念误导和压抑


8 人格成为幻觉和障碍


9 现代性对经验的隔绝


10 了解自己,是对现实的了解




[ 欢迎在Patreon和爱发电支持翻转电台 ] 


如果你过去有在Patreon支持其他项目的经验,优先推荐使用Patreon,因为其有按月订阅的制度: 


https://www.patreon.com/flipradio 


如果你从来没有在Patreon支持其他项目的经验,可以在爱发电: https://afdian.net/@flipradio




感谢大家对翻转电台的支持。




如果你要提问请将问题邮件发到 [email protected] 非常感谢提问!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未明_
2年前
247
01:03:57 解答了我很多困惑。 (李老师一直说的是志业,但为了方便,姑且职业和志业混用吧)。 记录几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 1、 关于志业选择,没有喜不喜欢,而是重不重要,重不重要在于了解多不多,而了解的越多,越能感受到重要性,所以挖掘其重要性才是更为重要的。 职业就是投身到具体的事当中,把它的重要性挖掘和呈现出来的过程。 2、 很多人格词汇实际上描述的是情境,而不是一种恒定的人格状态。人格概念会压制真正的感受并产生阻碍。 3、 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不在于对自己天赋的不了解,而在于自身与具体事物碰撞时的感觉隔绝。 4、 职业选择并非是一个match的工作,并非是先天禀赋与事情本身的性质相匹配,而是一个决断,因为它够重要,你决定去做这件事。 5、 不要过多地用人格化的概念,人格只会促使我们距离实际真正的感觉和经验越来越遥远。 6、 关于擅长做什么事,真的每个人都有擅长做的事吗?喜欢跟人交流就适合做销售吗,未免把销售想的太简单了。 7、 职业并不来源于你的先天禀赋,而是来源于你的理解你的决定。没有人会天生觉得一件事很重要,即使人跟人之间的先天差异是存在的,但这更像是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咸……也根本没有内外向之分,就好比有的人标榜自己社恐、有的人是社牛,可决定这一切的,一方面是你的社会化技能,另一方面取决于你认为社交的重要程度。 如果你觉得社交重要,那么才会决定你是多跟人接触。所以,是理解导致了你的选择,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自主去选择和决定,在选择上人是自由的。 8、 灵感来源于你与具体事物的感觉。 9、 真正的人格是把自己投身于真正具体的事情中。 10、 灵感和所谓的禀赋来源于你与具体事物的感觉。 PS:最近正好在做职业咨询,也听了很多关于盖洛普职业咨询的节目,试图在寻找自己更适合干什么?发掘自己所谓的天赋。 咨询师给下次咨询定的主题也是,寻找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听了李老师的这期节目,犹如当头棒喝,认知被重新纠正了,我真正该寻找的并不是自己喜欢做什么?而是自己认为什么更重要,当然喜欢和认为什么重要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 李老师说,他自己做了很多期关于法律和经济的节目,这个过程也并不总是享受和快乐,而仅仅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很重要。 为了那些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甘愿献身,这才是志业的意义。 所以,问题来到我认为什么是重要的?或者在一份工作中,试图发现那些可以被当做重要的部分。 听完这期节目的另一个收获是,我的存在主义自由意志观又被加强了,比起概念,更重要的是具体的体验和感觉本身;概念是语言的陷阱,而具体事物中的感觉才是真实;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创造与发现。 非常的强人意志,但这种意志真的开始有一种强烈的power。
胡天翼
2年前
101
这期讲得太精彩了!掷地有声地粉碎了性格与志业的关联。虽然翻电是「25禁」的节目,但这期确实值得让高中生大学生听一听。
王周鹏
2年前
70
推荐一本小册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职业咨询方法与流程(第三版)》,关于职业规划、生涯咨询,已经是一个较成熟的、有百年历史的学科了。从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始于1909年,由弗朗克·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到唐纳德·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生涯彩虹模型,1980),再到现在的生涯建构理论(组织打散、职业发展易变,更依赖自我建构)。 基于人格分类与职业特点分类的相互匹配,已经落后近百年了,但主流的招聘软件的产品逻辑还是这个,职业教育里也是这个。
松月栗子
2年前
36
听完这期节目之后,感受有三点。 第一,打开了关于人格测试、职业选择的另一扇窗。听完节目,我意识到还有很多专业的资料,可以在我迷惑的时候为我指引方向。关于人格和职业选择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我以前可能不知道,但是以后如果有相关的问题,我可以直接查询资料,而不是说通过碎片化的推送,只言片语地了解一些零散信息,在匆忙中做出选择。 第二,警惕概念对人的影响。 当我们给自己贴上例如“讨好型人格”,给别人贴上“妈宝男”等标签的时候,其实我们就错失了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在心理学上,这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自证语言,“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也是一种偷懒和逃避的行为。因为一旦你这样自我认证了,你就真的不会再去做任何措施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了。 不过我很怀疑擅长和喜欢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凭借运气。 就比如说你可能适合做很多事情,但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会在你探索世界的初期产生重大影响,而这种初期的重要设置就是运气的一部分。 例如社会共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爱看书,爱读书的人有一种独特的偏好,认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是有情怀的,是清高的。 而你的家庭的氛围也是以文科思维为主,家里有很多的书籍,家里面的人也是从事教育研究相关的工作,那这个时候作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你可能很容易首先接触到“读书是一件好事”这样的价值观念,其次你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书籍、科学思维、文科思维这方面的规训,而且家庭也会鼓励你这样去做,所以在你去探索自己兴趣爱好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就已经在无形之中被培养出来了。 又因为这些资源的便利性,所以你会更容易在这方面迈出你的探索。 一旦你在这个方向获得正反馈,这个事情就可以在之后的数年间不断的循环往复加强,然后你就真的在这方面很擅长,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而这种职业的气质也同时反映在了人格当中。 所以这里运气,是不是起了一个很大程度的作用。 你本身有很多可能性,但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家庭给提供的资源,再加上你的成长过程当中走的到底顺不顺,有没有遇到新的刺激源,都可能会导致你在这个关键节点做出不同的选择。 也就是说你的擅长和职业选择其实是被你所拥有的可接触到的条件所主导的。 你的选择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不曾遇到这些刺激员,尤其是不曾遇到持续能够刺激你培养相关能力的刺激源,你是不可能能够发展往这个发展持续发展的。 这些先天的条件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的。 第三,常读经典,了解这个世界。 当主持人说到这个世界现在由于分工精细化,对概念的过分推崇,导致我们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又因为我们的经验都是从外部来获得的,不是靠自己实践得来的,人会有一种割裂感。 你不是那么脚踏实地的去理解自己这个世界了,这样其实会导致人的生活的意义会产生很大的一种困惑。 我经常也会有这种感觉,觉得现在的生活总是很焦虑或者没有意义。当我说不清楚自己内心那种痛苦到底是哪里来的时候,通过一些偶然的相关话题的视频推送或者是播客推送,能够从别人那里知道,很有可能在100年前,甚至更早,在工业革命的时候,就有相关的人分析了这种痛苦的来源,甚至提出了专门的名词解释。 包括内卷这个词也是很早之前就有一个外国人提出来的,也不是我们自己自创的。 这就证明说这个问题只是几百年从来就没有被解决过,可能确确实实是由于科技进步,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带来的对我们的一种冲击。 意识到很早之前有人和你有共同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你的焦虑,让你意识到说你的问题可能是时代的通病,甚至这种通病是以前的问题没有被解决而导致的。 这样的话就会让我更有动力去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沉溺于“我为什么会这样?”的提问,好像我本身就应该获得幸福。 获得幸福、追求自由可能是我们现代文明的一个口号,但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够达到。 如果我们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回看的话,可能就会理解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现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
一只老男人
2年前
34
54:53 我觉得真正尝试过创作的人,绝不会否认“天赋”的作用
罗西
2年前
25
边听这期节目边回想我和同事的关于职业选择的对话,我们玩过一些人格测试并一起对答案,然后针对答案里描述比较贴切的部分,举出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论证「这个测试结果很准」。想来并非大家【多么相信】天赋/人格是先天实存,而是我们几乎丧失了用最细粒度、最未经封装/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身经历的能力。即对应本期节目后半部分。我想有一个可做的事,就是改善你描述自己经历的语言,翻电其他节目给了很多这种例子。很想看一些具体的正例,不是像拿「讨好型人格」这样的term去零星举例,不是批驳某篇概念连篇的ky article,而是像赤果果的纪录片那样的正例。故事fm 算一个,但不完全是。
迦陵频伽
2年前
19
06:48 为啥不能喜欢法学和经济学…我就挺喜欢的………
Cccccccc
2年前
19
最大的感受 现代人太关注自己了 应该多了解了解别人
HD457245y
2年前
15
讲了点我能听懂一些的了,但是怎么感觉被骂了一小时哈哈哈哈🤔🤨
MeLlamoYi
2年前
14
47:47 “人格是具有幻觉性的,而幻觉性会对真实产生很大的遮蔽。”
湖边长椅
2年前 江苏
14
星座、MBTI、占卜等等都是人想通过刮奖的方式来避免经验验证直接得到结果。 厌恶感和无力感密不可分。 过度关注自己,早早竖起某面旗帜,拥有某个人格就像加入某个阵营,趋利时让名人为自己背书,避害时让人群为自己做掩护。 社会需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在理性分析的同时,自我往往会随着概念的扩张消失不见。人格测试是忽略环境的,对于志业选择,环境决定了你能够做什么。能够做,是一切的起点。
海世杰
2年前
13
46:09 不好意思小李老师,我完全不认同您的观点。从创造者而言,我更相信一个作品,(任何作品包括音乐,电影,视觉,观念等各种形式的创作),必须要从对作品的第一感受下手来评论,从一个作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可以独立为自己发声了。先去充分了解背景再来理解作品的话,往往会先入为主的被作品身后的“故事”牵着鼻子走,而且通常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我见过太多平庸的,却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故事的作品),而作品自身体现出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这个东西很难被修饰。当今的艺术商品化程度是极高,这些被“包装”的“故事”往往是该作品的买点,一句slogan,一句jingle,甚至是我非常反感的一个词“痛点”。我认为艺术创作是很具有自发性的,作品本身成型后就是不需要背解释的,“故事”应该后于“第一感觉”,是去辅助理解而不倒置过来形成理解。当然理解作品需要去练习,需要大量的观看和观察经验,而我认为观察练习的第一步就是去除偏见,尝试忽略创作背景的去“看”。
夏波
2年前
12
41:29 与其说概念压制感受,不如说概念是感受和现象的提炼或者反射,只不过是以偏概全的。不能否认,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确实经历或者感受到了自己在不公平付出的过程,所以贴上标签的时候才心甘情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得搞清楚。而且把这种两性关系简单概括成“不就是不公平的付出”是不是也在用概念代替感受?我认为“讨好型”一词本身体现了创造或者相信这一词的对象对这种行为的负面情绪,包含了“我在讨好他,取悦他,我意识到了这种不公平,我不想这么干”,这些也是感受的反射。
弥深
2年前
10
17:15 有没有可能,人格是否天生是一个心理学研究持续很久、成果颇丰的话题,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下韦伯是一个相对边缘的人物,问题的答案也与我们的看法关系不大。
未明_
2年前
9
44:01 当今的心理学有好多这种概念。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种概念,是因为它足够简单直接,更便于沟通,以及便于自我认识。
Novalis
2年前
9
喜欢法学经济学规划的还真挺多。跟喜欢艺术数学一样。
噗啦噗啦
2年前
9
韦伯说的“如果是觉得快乐才做这件事,会贬低自己的人格”,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电影《夺冠》。运动员在赛场上迸发出非赢不可的强烈愿望,仿佛要把自己献祭给神明,只求赢了这局。此时没有了自己,神也就上了身。 喜欢是为了追求快乐,而热爱是愿意承受痛苦。
依菲
2年前 北京
9
醍醐灌顶! !! 1.人格测试说你再喜欢一样东西,也不会超过你喜欢娱乐与消费的程度,因为做事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而再快乐的生产也不会比消费更轻松。 2.关于领域和学科的概念也会遮蔽对具体【事务】的感受,即使是天才的生活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具体事务,或者说琐事,而非所谓虚无缥缈的"艺术人生"。 要警惕大词,落眼于真实。 3.志业的选择不是出于我喜欢/我擅长,而是我认为它在当今的社会中很重要。必须关注社会状况,因为我无法虚空地、无社会地存在。歌德取得的文学成就也并非仅仅由于他的才华,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需求有关。一种当下的志业例子是女权主义者,没有人天生是女权主义者,而是她们相信这很重要,所以【投身】于此。
CC_9naK
2年前
9
这一期和GQ文章里的观点很契合诶,下面是摘抄 《我,95后,降薪一半去做体力活》 “其实聊到最后,选择本身已经不重要了,本质上,我们不可能因为换了一份工作从此幸福美满的。 工作不是解药,它就是付出劳动、换取报酬。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自己,相信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的满足和痛苦,像训练避障反射一样训练自己的职业嗅觉。 最后,希望我们能寻找到工作带来的那一点满足感,珍惜它,并想方设法延展它,以保护我们剩余的热忱。”
pooh0608
2年前
8
但是有一个观点:不能把喜欢变成职业!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