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曲奇,这个视频是文笔篇的第九篇,关于场景描写。
从这篇之后,就是文笔篇的专题训练篇。如果说在这之前,讲的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那么在这之后的战斗描写,心理描写,服饰描写等等,都是针对特定描写的具体讲解,并附带有相关的练习方法。
这就是其中的第一篇,常见又重要的场景描写。
一,场景
在讲场景描写之前,先来讲一下什么是场景。
很多人理解的场景描写,就是景物描写,描写一下花草树木。但其实在场景描写中,并不仅仅是景物。
场景,意思是场面或情景。就类似于观众去看舞台剧,帘子拉开之后,你能在舞台上看到的东西。
一般而言,观众能看到近景,远景和人物。
近景,就是离观众比较近,布置在舞台地板上的东西。
远景,就是离观众比较远,可能布置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的东西。
人物,就是舞台上的演员们。
在小说中也是一样的,读者也依旧可以在画面中看到近景,远景和人物。
于是很多场景描写就会由这三个要素组成。
例子1 :
连绵的阴雨天气不禁让人心生倦意,店里的生意也变得比前些日子冷清了许多。
店里还没有顾客。我坐在靠着书架的椅子上。默默打着盹。曾扬站在吧台后习慢性地擦着瓷杯,白钰与他小声地聊着天。
………
这个场景就包括了远景:连绵阴雨;近景:没有顾客的店。和人物:我、曽扬和白钰。这就是一般场景描写中,最简单的三个要素。
例子2 :
年级大会开在体育馆里,没有空调。
同学们在小声的窃窃私语,嘈杂闷热的环境中,我一边用手抹去脸上的汗珠,一边拿着草稿纸演算数学作业中的最后一道题。
……
例子中,夏日的体育馆是远景,身边的同学们是近景。做数学作业的我是人物。
当然有很多场景描写中,并不描写远景,只描写近景或人物。但熟练掌握三个要素是场景描写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有三个要素。是在画面之外,通过文字调动的其他感官。舞台剧上很难做到,但小说中却可以融入场景的内容。分别是声音,气味和触觉(比如冷热软硬)。
在需要更详细描绘一个场景时,常常需要增添这三个要素。
例子3:
我望着嘟嘟响着忙音的手机,眼角一抽。最终还是看在国际长途和有求于人的份上,忍了。
屋外风吹着树林沙沙作响。垂下手来,我看看窗外。南方沿海四季炎热,又是桂花开放的季节。若有若无的清幽香气浮沉在飘渺的夜色中。
……
例子中有了树叶的声音,桂花的香味。分别属于声音和气味。
当你觉得场景描绘单薄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加要素,写写声音,气味或触感,来丰富场景。
很多新手描写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写不出足够的字。写下雨就瓢泼大雨一句,然后就没了。然后怎么憋都憋不出字来。这种情况下,可以尽量进行要素练习:不停的去描写远景,近景,人物,声音,气味,触觉这六个要素。比如每写一个场景,都写满六个要素。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更丰富的描写方式。
当然,要素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决定场景描绘的好坏。有时候,要素过多会显得又长又累赘,只精炼的描绘几个要素反而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方寸的拿捏和详略的掌握,需要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不断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描写方法。比如有些作家特别喜欢描绘光影,有些特别喜欢描绘触觉这样。
但对于内容总是太单薄的新手来说,先练习扩充总是没有错的。要到对这六个要素的运用都足够熟练了之后,再考虑后面的东西。比如文字精简和要素选择。
二,顺序
在有了要素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编排各种要素。
在描写场景的过程中,因为要素众多,如果只是随意堆砌,很可能会造成混乱。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例子4:
原本应该透明无色的玻璃墙,因为八年漫长的时光而变成了灰色。
曾经光洁白亮的停泊站台,也早就被拆去了表面的白砖。
破碎的弯顶,杂乱的坐椅,不会再发出通知的音响还有如同行尸走肉的人。
看不见星光的深黑夜晚,破损的白炽灯泡发出虚假的黄光。
两道光柱从深黑色的夜空里照射过来,周转仔细听着、那里还有轻轻的蒸汽声。庞大的金属怪物在夜色之海中向它们这些可口的饵食靠近。
叽一一一叽一一一滋一一一
一阵提神醒脑的尖利摩擦声,宣告着它的到来。
车站里,人们抱着各自不同的心思拽紧了自己的行李纷纷扰扰的向同一个方向进发。
周和罗也混在其中,好像忘掉了自己来的目的。
当然,其实俩个人都没有忘掉。
……
这一大段的场景描写,先写灰色的玻璃墙,然后是站台,顶部、座椅、音响和人。最后是大环境的黑和灯泡光。感觉完全梳理不出作者的描写顺序。乍一看下来,给人以一种目光随处乱晃的感觉。读者看完就很容易抓不住重点,也让人觉得,可能作者也不知道重点在哪。
这种场景描写,因为顺序混乱,容易分散注意力,读者可能会觉得无聊。一大段读下来,什么也没记住。这种描写方式就不太好。
所以为了让场景看起来更有意义,更容易被记住。应该尽量按一定的方式描写。
但是如果想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话,应该要怎么写呢?
(大家可以先自行的思考一下,试着按自己的想法改一下前面的例子。)
关于场景的描写,要采取怎样的顺序。这个答案,应该由作者在写作之路上自行寻找探求。但一般来说,常见的描写顺序有以下几种
1、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
例子5:
远处灯火璀璨,星星点点。光斑浮在幽深的海面上,像是晨星布上镶嵌着的朵朵亮色金片。今夜渔船客舟深夜下海,尽情歌舞,在海水中漾出一圈圈的华光来。
主君停灵的最后一天,主君下葬前夜。并非肃穆哀痛禁丝竹,反而要歌舞大宴,无眠喧闹,这是习俗。
因此今夜冥海上,鼓弦声乐,歌舞不休。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有投壶对酒,欢唱笑闹。暖风吹轻帐,酒酣人意满。但这大悲的时刻要做出欢喜的姿态。对提灯城主来说何其难。而她原本就是沉默寡言的人,便没有上船。只守在渔船码头,时不时吩咐监管一下歌舞乐宴。
……
从远景,到近景,再到人物的写作顺序。从远处的灯光,推到近处的喧闹,再推到一个沉默的人身上。这就是第一种,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例子6:
天水城,位于梅里雪山东南边,常住人口2800人,是天之落英第一大主城。城内土壤肥沃。并着气候温和,水源充足,致使天水城山清水秀,一年五季花繁似锦,连年美不胜收。
此时,正值一年之初的诞生季,大朵大朵的双子花点缀在城内,或蓝或紫,幼嫩鲜艳。衬着天边的一轮血月都不免柔和了起来。而枫叶和红豆一落地,便是城主府的门口,近十米宽的阶梯蜿蜒而上,道旁遍挂金桔,植满香木。
阶梯上端空无一人,没有卫兵侍者,只有洒扫得干干净净的台阶,雕刻着简单的水纹。
落地后,那小小的城主欢脱的跑快几步,站在阶梯前敞开双臂,回首向枫叶笑道,“欢迎来到天水城!”
……
首先写天水城在整个大陆的方位和特色,然后是这个季节的天水城景色。再到人物。也是从整体到细节的描写顺序。
2、感官顺序
这种写作顺序,是按照人物的感觉顺序来描写。
例子7:
这是一栋位于一座山下的别墅。
从外面看房子的外壁都是白色没有一丁点的瑕疵,而在绿草和鲜花的映衬下,这里看起就像,没错,看起来就是天堂。
我来到了铁门的外面。
“请问有人在家吗?”我对着里面喊道。
片刻后,随着脚踩在草地上传来的悉悉索索的声音,我眼前出现了一个身穿碎花裙的女子,一头黑色的长发就这么随着微风轻轻飘扬。她说道:“我就是这里唯一的人,请问先生有什么事吗?”
……
这段描写就是写人物从远处来到山下,再走到门前看到房子外壁,然后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这就是按照人物的感官顺序来编排的。
例子8:
我正迷茫的时候,视线里多出一只白嫩的小手。并着掌心里的精致糕点。层层叠叠的包装纸已经撕去,露出奶黄色的表皮。
然后我听到欢快的声音清晰的响在耳边,“这儿。”
我转过头,一个八九岁的女孩穿着简陋的格子裙,带着微笑蹲在我身边。苍白的皮肤,加上黑发灰鞋淡色格子裙。一身单调的颜色,唯一的亮彩,是装饰在她头发上的粉色发带。衬在灰黑色的房间里。色彩反差得有些刺眼。
……
这也是根据人物的感觉来排列的例子。人物先看到手和糕点,听到声音以后转过头去。再看到女孩。这种按照人物感官排列的顺序大多出现在第一人称的小说当中,可以增加代入感和临场感。
3、时间顺序
这种顺序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描写。
例子9:
纸做的的花灯一盏一盏的放进水中。诱冥花瓣状的彩纸,承载着小小的烛火,从绥远河上游顺流而下,路过竹屋前,稍稍一顿。而后汇入冥海。风吹着小树摇摆,河面水波荡漾,顿时一片迷离。
……
例子中,描写跟着一盏花灯,顺流而下。顺着事情发生的顺序,写它先去哪,再去哪儿。
这在动态的,有变化的场景中比较常见。
说起动态的场景,我比较喜欢吉普力动画《侧耳倾听》,里面有很多表达时间流逝的画面。比如灯一盏盏打开啊,水龙头的水流出来,花慢慢开,人们在街上行走之类的。这些就是动态场景中可以描写的东西。
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这部动画。
以上就是比较典型的描写顺序。当然描写顺序还有很多,比如从主到次,从一边到另一边,从里到外等等。
怎么选择描写顺序,和这个场景中要表达什么,重点是什么非常有关系。可以试着多练习,多熟悉不同的描写顺序,再挑选自己喜欢的。
熟练之后,作者可以自行发挥和选择。比如有些情况作者会特意用乱七八糟的描写顺序,来营造一种朦胧感,或者混乱感。都是可以的。
对于新手,可以尝试着多用几种描写顺序,来描写同一个场景。在其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顺序。以此来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比如写一个雨天的场景,就试着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时间顺序和感官顺序都写一次,在体会其中的差别,能更好的练习场景排列顺序的技巧。
三,切换
在事件当中,场景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的,因此会需要切换和移动。所以下面来讲场景的切换。
最简单的切换方式,就是话分两头。
1,话分两头
“小明在这边吃着饭,小红则走出了门,打算去买杯水。”
这就是典型的话分两头。直接从小明身上切到了小红的身上。这对于小说而言,是很简单的方式。大家也能接受。所以是最常见的切换方式。
2,逻辑相关
“小明说着吃饭的时候,小红刚好在吃饭。”
第二种切换方式,叫逻辑相关。意思是两边都在讲同一件事。或者两件事其实有因果关系等各种逻辑关系。比如
“小明在跟人吹嘘她今天打了小红一拳,而小红在家里上药。”
这种切换方式就比简单粗暴的切换方式更合理一点。读者更容易接受。
3,景物相似
就是用相似的景物进行切换。
例子10:
律抬起头来,一束光便毫无遮拦的倾泻而下,洒在他脸上。映得他眼前一片明亮。
那是暖融融的星光,灿烂又清亮。
犹如一切,都有着崭新的希望。
这让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很久以前,他被夺取第二十五条命的那一天。
那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幻意。
……
这种景物相似的手法,会比直接说“他回忆起了xx前的那一天”更容易接受一点。人物看到相似的景物,然后回忆起了之前的某一天。是很常用的景物相似切换方式。
4,时间推移。
就是那种常见的,大屏幕上打着“x年后”的切换方式。
如果切换的时间比较短,比如上午切换到下午,大家会觉得没那么突兀。但如果一下切换了几百年,几千年,就不可避免的有些突兀和跳跃。
当然除了这几种还有一些其他的切换方式,还有几种切换方式的结合。大家可以自行的去探索和练
习。
四,场景移动
如果说小说更容易切换场景的话,那么小说中的场景移动就很困难。
所以像是电影动画中的那种追逐戏,从一边打到另一边的情形,在小说中很难描写,更难表现。
一般来说,场景都是跟随着人物的移动而移动的。在描写人物移动的过程中,穿插场景描写,是场景移动最常见的方式。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