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怪正常的第020期節目。
兩位主播分別來自台灣和山西,都有多年北京生活和工作經驗,目前座標台灣。
我們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這一期我們介紹香港作家陳智德(寫詩時用筆名陳滅)的作品《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分享此前,上陳智德先生的香港文學課之記錄如下:
書生的悼詞——香港文學上課記
提到香港這座城市,詩人眼睛閃現琥珀色,音量突然提高,「讀到這裡我真的是很感動,什麼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人文關懷!」
第三節課講作家西西的《我城》。照例介紹作家生平和作品的背景。這一次的不同在於,詩人播放香港導演陳果拍攝的西西紀錄片《我城》,他挑選了幾個片段,其中有作家鄭樹森的採訪鏡頭,也有詩人對香港文學的評論,以及言語之外的表達——吉他彈奏,怪不得這系列課程招生海報上,相片中的詩人背著吉他。
「西西寫出了對過去事物的留戀,也同時寫出了對新生事物的期待,她沒有直接說『哎呀,我有多麼捨不得』,但她這樣淡然的回憶足夠強烈。」詩人逐句分析《我城》第九小節的文本。
「這時候,有一座古老的郵政局,由一座巨大的起重機吊起,從高空慢慢降落,沒入火車卡去了。接著,有一輛黑色的,走來轟隆轟隆的、滿身煤煙的火車,也駛進火車卡去了。」
詩人分析這段文本的三重含義:
其一(書中角色),小姨「悠悠」的回憶,體現了上一代人的生活智慧,他們用火車卡的方式提醒乘客火車裡有棺材,也反映出作者對上一代人修養和對他人有體諒之心的追憶;其二,火車卡也是抽象的事物,在悠悠的想像力中,給它一個寫著「有」字的火車卡,這種疏離的抒情,贈送給喪失的事物以哀悼;其三,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郵政局等舊事物,懷有像親人離去一般深刻的不捨,體現情感程度之深。
小說第九節以這句話結束:「在這個城市裡,每天總有這些那些,和我們默然道別,漸漸隱去。」
「每天都有死亡發生,西西最後講感情提升到高處。」詩人分析,《我城》打動人,不單是因為語言上的童語,也不是因為寫給青年的活潑,而是背後的人文關懷,情感。
詩人介紹,西西的作品中寬容新舊並存的狀態,並沒有譴責過去事物的落伍,也不批判新事物的冒進。
這種態度貫穿在她整個創作生涯。中學時代學習老一輩南來文人比較保守的寫法,因為發表作品的園地掌握在他們手裡。逐漸成熟後他們自己辦理同人文學刊物,譯介西方文學作品,改進寫作方式和技巧。但西西同時對那一輩南來文人為他們修改稿件開設發表園地一直心存感念。在她那裡並沒有弑父情結,也沒有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觀念。
竟然有這樣曖昧的立場?!
在大陸的教育體系下,文學場的後輩要出頭勢必要弑父,左右搖擺則被視為騎牆派。幾乎凡事立場先行。
西西對保守的長輩感念有加,自己則用活潑的語言為青年人寫小說,在過去大陸就有一種說法「中間派、第三條道路」。而且歷史教科書極力批判這種立場和做法。
但看起來西西卻頗為自洽。
這一定源於香港這塊神奇的島嶼,各個駁雜的力量在此交錯,上一輩的南來文人一心嚮往大陸故國神州傳統文化,認為自己是暫居的過客,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並且反抗殖民主義。
到西西這一代,他們已經落地生根,不再是過客,需要正視自己的城籍。而且他們接收到的資訊有來自英國的、大陸的、臺灣的,各種交錯糾葛的勢力也在香港雜交融合。
走出課堂,Zoe說:「西西這一代的態度和騎牆並不是一回事,關鍵在於他們並沒有預設立場,先入為主的認為哪一派好、哪一派壞。或許香港像一座有多個源頭的湖,每一股活水各有其重要性,就像城市局勢始終在多重文化動態中發展演進,面對當下及未來,他們需要持續觀望。」
「對,如果有很多源頭,那弑父到底要弑哪一個也是問題,而且弑父的每一刀都有可能砍在自己身上。」我回應。
「在購物天堂、金融之都、東方之珠,五十年不變,向前看,明天更美好」的反文學的官方口號之外,西西為我們建立了另一座香港城。詩人說,「西西不做簡單的歌頌或批評,沒有弑父的涼薄,因為我城今昔並存的矛盾是真實存在的。」
西西寫出了黑白間的灰,過去和現在間的曖昧。詩人看到看懂了這一切,他知道文學本身是反官方的,並且對市場對文學的吞噬深有認知,故寫下這首詩《市場,去死吧》。
市場,去死吧
陳滅
傢俱首先被摧毀繼而是家
桌椅與層架拆解變作的木條
好像老卻的韶華在破鏡中分散
接近了本源反倒認不出原樣
空屋、荒地與一切逝者一一認得
兩眼朝貪戀的所在如放映幻燈
演說首先播放繼而是它的市場
人們按指示收聽又設法理解
最後自己變作巍巍的語言上路
誰人忽然曉得了憤怒
轉眼又被憤怒的對象馴服
教師成為燒味斬件懸掛著
學生是產品這觀念已過時
要渡過今天首先要預繳部份
剩餘的靈魂回程時再回贈給你
失去了信用唯有用信念支付利息
信念我瞭解但什麼是利息?是怎麼計算的?
還有月費、按金、罰款和成本效益
帳單總充滿詩意,而稅單就是詩歌
為什麼不問什麼是生活?是怎麼計算的?
市場去死吧但市場轉瞬又反彈
所有壞消息市場都消化了
文學是賣不出的叉燒很容易理解
但什麼是荒謬?是怎麼計算的?
市場去死吧但市場反覆偏軟又向上
只有預繳已經透支的生命
惚恍身軀經過入閘機時好像聽見
市場,去死吧!
但市場把去死又附送兩倍優惠回贈給你
香港到底是怎樣一座城池,詩人曾為香港寫過一本《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豆瓣」上如此介紹這本書: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沈』── 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
【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佛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黴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 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本期提到的作品: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陳智德
《這時代的文學》,陳智德
《喜歡閱讀》,黃子平
《什麼都沒發生》,陳冠中
《香港故事》,小思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台灣藝文風景,每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微信公眾號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