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這是怪正常的第042期節目。


早年鍾永豐將他和林生祥的音樂創作視作「為台灣反水庫運動製造文化原子彈」。燃料來自哪裡?詩經國風的傳統、樂府詩的營養、鮑勃•迪倫的民謠、客家祖先的開基碑文,都是鍾永豐主動去消化的內容。


當年激進先鋒的朋克小河,如何變得慈眉善目,走到普通人中間為他們畫像,為什麼去各地尋找即將消失的童謠?


兩位卓越的創作者為什麼不約而同去民間采風,他們又會碰撞出什麼精彩的作品來?


節目錄制於2022年4月。



誰敢唱山歌


錄這期節目的時候,有一個畫面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與心田:


一群面目黧黑的客家老農,漏夜乘坐大巴,一早趕到台北立法院。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向政府請願——抗議政府在高雄美濃興建水庫。


一夜勞頓,疲態難免,鄉下人進城的小心翼翼甚至卑怯在森嚴的立法院面前被放大。帶隊的組織者鍾秀梅,一看苗頭不對,趕緊集合大家講話。


「她說好不容易募集車資,來到台北,等一下就這麼無精打采進到會議室,不僅前來聲援的專家學者與『立法』委員覺得我們沒氣頭,連那些要做水庫的官員也會認定我們軟腳。」鍾永豐在《我等就來唱山歌》一書中,寫道:「秀梅非常機靈,她籲請會唱山歌的長輩站出來,圍成一大圈,並把俗稱『大聲公』的手持擴音器交到他們手上。很神奇地,第一個拿到的長輩沒有推託,『大聲公』隨即就傳出山歌子調,接著輪唱,愈唱愈悲切。我看見幾個攝影記者目眶泛紅地猛按快門。唱到尾聲,一位趕到的美濃仕紳,聲淚俱下地痛陳國民黨官方對農民的欺壓,整場氣氛緊繃欲裂。秀梅接過『大聲公』,嘶啞地問大家,我們現在進去跟他們說我們不要蓋水庫,好不好?眾聲說,好!」


這個場景後來被鍾永豐寫成一首歌:《夜行巴士——記一九九三年「」立法院行動》。


山歌讓老農們瞬間脫胎換骨,其偉力如斯。


讓我想起先祖們的歌謠:


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個畫面,是這期節目的起點與開關,圍繞這個起點,我們探究了客家人鍾永豐其來何自,他為何、如何能寫出如此動人的歌。這其間不僅牽涉客家人的個性,也有台灣農業時代邁向工業時代的歷史背景,還有鍾永豐個體主動在歷史傳統與民間土壤中的營養汲取。


其中自有命運。


所謂命運,如作家孫頻所言:「是一種合力,把出身、父母、童年、所受的教育、所經歷的大事、這個世界對你獨一無二的恩賜和傷害,把所有這些合在一起,構成的力量就是你的命運。」



出生於河北邯鄲的何國鋒亦自有其命運,他如何從軍人到保安到樂手,從台上拉屎尿的先鋒朋克到如今頗有些吃齋念佛的慈眉善目,藝名小河的他,如何成為一個另類的民謠歌手?


其中可能的一個答案就是:我等就來唱山歌,我等來唱自己的歌。


找到自己的歌之前,需要溯源而上,民間采風,尋謠。


具體如何開展,我們節目中見。


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微信公眾號和蘋果播客、Spotify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前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荒原狼振江
8个月前 山西
0
怪正常的EP042 #我等就來唱山歌 收聽在這裡🔽🔽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QeyRv9 Spotify👉👉 https://reurl.cc/aLoq3D 臨上線前六小時,本期節目被微信公眾號下架。理由是:「你好,經用戶投訴並經平台審核,此公眾號音頻《怪正常的EP042 菊花如何夜行軍+尋謠記:溯源而上,民間採風》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已被下架處理。」 ——賬號名稱:怪正常的處理時間:2024年03月28日違反規範:《微信公眾平台運營規範》。 想起大學時,教新聞事業史的恩師李日先生,學年考試最後一題是「論新聞自由」。事隔十幾年,還是不由感慨——「老師啊,您出得題目好難!這麼多年都沒有答案。」 其實老師早在專著《大時代的旁觀者》一書的序言中給出了答案,一部中國歷史就是控制舌頭和舌頭爭取自由的歷史,並提出:石在火不滅,人在話不絕的希望之語。 說這些,是因為這期節目討論的也正是人如何找到並發射出自己的信號。借用詩人、社會運動家、生祥樂隊筆手鐘永豐的話來說就是———我等就來唱山歌。 節目裡聊到,他們當年如何和客家父老鄉親們一起唱山歌。本期節目聊到的另一位民謠歌手小河,就在隨時被下架聲音的地方唱歌。 凌晨反覆上傳節目等待審核的空隙,看到了作家、評論家、策展人”天師”張曉舟朋友圈聊到小河。 天師寫道:「上次在北京看美好藥店(小河的樂隊)我以為有返場,好些歌還沒演呢 ! 比如《老劉》。結果沒有返場,能演的全演了。老劉在北京沒過審。 作品發表出來,就屬於全人類了,一首歌有它自己獨立的生命,沒過審也是其生命的一部分。而老劉在《老劉》中永生。 小河有一次來我家,我跟他說:『甘露園南里就在附近。最初知道這個地名,是聽了這歌。』 死亡的時空很具體。一個時代過去,《北京晚報》也從北京街頭消失了,美好藥店還有一首怪歌叫《北京月訊》,那是一本雜誌。 互聯網的記憶不太可靠,偶爾會看到有些我過去的文字,被鑲嵌或攪拌在別人的宏文里,沒有出處。關於美好藥店的《腳步聲陣陣》,我寫過長文評論(《城市畫報》?這雜誌也沒了),而《老劉》這首歌,更早的時候也專門寫過一篇,現在看,可以寫得更好,該文好歹提供了《老劉》最初的兩次現場見證。 我犯了一個錯誤,穆旦譯本應該是「一切是多麼安閒地從那樁災難轉過臉」,是災難,不是苦難。 美好藥店巡演的名字叫『喧囂的寂滅』 今晚跟小河談及韓東的一首短詩,叫《孩子們的合唱》。」 天師寫小河的文章叫《一切是多麼安閒地從那樁苦難(災難)轉過臉》收在他的《死城漫遊指南》。 半夜從書架的最高處,翻出這本書展讀,書中寫道,《北京晚報》一則市井新聞——家住朝陽區甘露園南里劉老漢跳樓——刺激小河創作了歌曲《老劉》。 「讀報寫歌在民歌布魯斯歷史上司空見慣,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是其中老手,他的學生鮑勃•迪倫當然也這麼幹過,不過像美好藥店這樣幾乎不做改動,直接把報紙新聞變成歌詞的並不多見,這首《老劉》在中國樂壇絕對是絕無僅有的『新聞民謠』」。 天師寫道,「之所以不說它是新聞搖滾倒並非糾纏音樂概念風格,而是因為搖滾樂現場出於煽情本能有時很容易被降低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檔次……而中國搖滾樂早就習慣了從活生生的生活現實面前轉過身去,要麼在地下死磕鬥狠,要麼在天上飛得更高,就是還沒有學會平視並尊重生活。」 天師記錄了小河演唱《老劉》的現場,如證物一般—— 「可惜小河還是坐著,慢慢地,一字一字地念、唱,而在起鬨聲和怒罵聲中,還是能隱隱聽到很輕很輕的鋼片琴,就像暴風中的鴿子棲落。 《老劉》迥異於美好藥店以往的作品,很慢,很輕,又很長。 郭龍的打擊樂從手鼓變成了小鐃鈸小鈴鐺,變成了鋼片琴——整首歌的主旋律和重心就是在鋼片琴上,以這樣的輕,來抗拒死亡之重,搖滾之重,庸眾之重。」 說到底,不過就是想唱一首自己的歌。 #鍾永豐 #菊花如何夜行軍 生祥樂隊 春山出版 #歌手小河 #尋謠計劃 #張曉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