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话很对,思考也很多,没有更新的日子都在好好生活,快乐每一天!耶斯
我在节目里说的观后感挪到这里了
《西区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贫民窟的移民潮和帮派斗争,在激烈的种族斗争、民族歧视和文化隔阂之中,故事的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一见钟情并沦陷在彼此的爱河之中,但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的悲剧爱情故事,主人公二人仅凭借一己之力是难以撼动整个社会混乱的现状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在这场激烈的帮派冲突中牺牲了。故事正是在平民的斗争和爱情的起伏这两个线索之中展开的。我对于类似的音乐剧和歌舞剧涉猎不多,当看到《西区故事》这一题材的音乐剧时,首先的反应是突兀的不适和“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出戏,因为当剧情的推动依靠一段突如其来的舞蹈和被艺术化的歌词时,我便感受不到电影那种还原真实的特质和自然流淌的故事情节,因为相比起小说中夸张的辞藻而言,电影在摄像头的审视下更像是一部普通人民的生活横截面,是对本真发生着的故事的艺术化的处理。但是当我看到影片中角色们华丽的服饰、绚烂的歌舞、蓬勃的情绪、张扬的个性和爱憎分明的品质时,我被这种歌舞的艺术表达方式深深地感染了,因为纪实叙事类的电影和歌舞音乐类的电影的区别更像是素描和油画,既然我们平淡枯燥的生活只能循规蹈矩,那为什么不再艺术这片天地中制造激烈的情感冲突和戏剧张力呢?当意识到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时,我对它略显突兀的舞蹈和令人出戏的情节安排便释然了。通过这部电影,我也对音乐歌舞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表演形式是一种戏剧与歌舞综合的舞台展示,它是通过以叙事为主的舞台表演结合通俗易懂的歌词语言来展现故事的舞台综合艺术形式,结合优美的舞蹈、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布景和夺目的灯光,使观众完全沉浸在一种氛围的渲染和情绪的营造之中。这种起源于英国、由情景喜剧歌剧演化而来的舞台形式的故乡就是伦敦西区,而这部《西区故事》正是脱胎于百老汇中以轻喜剧主流的音乐剧。音乐剧不是博人眼球的歌舞杂耍,也并非夜总会的歌舞升平,而是映射了现实生活、带着问题意识和哲学反思、将歌舞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的一种艺术形式。《西区故事》中,当两个帮派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双方通过激烈的对唱来宣誓自己的领土主权时;当月光洒在玛瑞亚姣好的面容上,托尼怀着诚挚的爱意和浓烈的情感向姑娘唱出一首优美的歌曲时;当玛瑞亚欣喜万分地把自己梳妆打扮,通过悠扬的歌舞来释放自己按捺不住的情感时......我感受到了歌舞在音乐剧中的魅力,有时候主角们自己说出的话语缺少情感的分量和艺术的加持,但通过音乐和舞蹈这一形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西区故事》中的爱情情节是整部影片的灵魂,纯情的托尼和玛瑞亚在相遇时便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随着两人相知相伴,他们彼此以经产生了深入骨髓的、非他不可的爱情,可帮派之间的斗争让他们注定要天人两隔,“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们看”,他们当初爱得有浓烈,对爱的追求有多炽热,最后彼此伤的就有多深,爱情的结尾就有多惨烈。一方面,爱情的纯真与诚挚和帮派斗争的激烈和僵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故事的发展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一松一紧,爱情的叙事更能煽动情感、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并且还原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引起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正是在爱情的加持下才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另一方面,浓烈的爱情在无法调和的帮派斗争中走向死亡,也映射了现代人对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纠结、痛苦与无奈,在火箭帮和鲨鱼帮的矛盾冲突中,炽热的爱情被轻而易举地毁于一旦,这也暗示了理想爱情的软弱本质。自古爱情多悲剧,和美团圆的结局可遇而不可求,当爱情太过理想化甚至与种族帮派、文化隔阂、血缘关系格格不入时,想要继续维持下去便是带着痴人说梦般的理想主义。其实我本人在看到玛丽亚原谅了弑兄的东尼并且不惜断绝血缘关系也要奔赴伟大的爱情时,我觉得比爱情更重要的品质——理智和道德便在这里销声匿迹,我们爱一个人难道就基于他也深深地爱着我吗?我们爱一个人难道只停留于怀缅我们曾经创造了多么美好的回忆吗?我们爱一个人难道和他的所作所为、和他后期的发展道路、和他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抉择、和他能否有效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和处境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吗?女主义无反顾不假思索地原谅东尼杀掉自己哥哥的这件事情在道义上我无法共情也不能理解,但是在塑造两个纯情“恋爱脑”并且依靠男女主的恋爱故事支撑起整个舞台剧的真善美情怀上,导演做的十分成功。《西区故事》将音乐、舞蹈和对白巧妙地结合,并且营造了冲突激烈的帮派斗争氛围和纯情炽热的美好爱情场景,同时又在故事中揭露了美国移民潮中贫民窟社会动荡的现状,在关于理想爱情与现实环境的矛盾的问题上、和在对音乐剧这种艺术表达形式上带给了我不小的启发,这部影片能够一直经久不衰、被人反复欣赏并探讨至今也是有它的原因的。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