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3分钟
播放:
60
发布:
2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从第五分钟开始吧哭了,剪辑出现问题了,谁的脑袋又傻掉了哇😭

今天做客小刘同学频道的是海岸漫谈的播客主播,他的声音简直好听到爆炸了哈哈哈哈  反正我是一个纯纯声控 爱惨了

前半段碎碎念 情绪甚嚣尘上 无逻辑的怪话

后半段一本正经 给大家介绍一个 【真实的永陵】 

昨天进行了数小时的拍摄工作 废话不多说 先来上图 快来看看刘三岁业余摄影师拍摄的美美滴照片

老齐婆娑的背影 与环境融为一体

地铁的纵深感 浅蓝与嫩橘的撞色

永陵博物馆门口的环卫叔叔

强迫思雨帮我的摆拍 据说互联网大美人都用背影杀

博物馆文物荟萃 场馆陈列的展品我确实百看不厌,难以想象匠人毕生心血雕刻的几片玉石存留千古铺展在我的面前,一时神情恍惚,不知是谁穿越在了谁的时空。我的朋友的哲思令我一时沉默:他说当我产生本体意识时,周围的环境和我本人到底哪个才是本体,曾经那段回忆为何不偏不倚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们恰逢其时地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组成了现在如此绚烂多彩的生活,如是而已。

视频背后认知工作的好队友们

炮火硝烟弥漫的苦难岁月里,沉睡千年的永陵再度苏醒,这座帝王陵墓本该因其绝无仅有的稀世国宝和底蕴深邃的神秘文脉闻名遐迩,可悠悠岁月中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永陵,其真实面目一度扑朔迷离。

“心香一缕归何处,抚琴弄弦三两声”。成都西郊三洞桥侧,有座直径八十余米,高十五米的圆形土丘,明末清初,这里被成都的故老们附会为汉代才子佳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弹琴说爱”的古琴台。1942年,天成铁路局挖掘防空洞时发现了排列整齐的砖砌墙体,而被岁月所淹没的永陵墓才在战火纷飞中得以真正面世。

成都永陵馆由文化保护区、综合馆和园林保护区三组分组成,场馆面积5.4万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历经千年风雨剥蚀,至今固若金汤,仿佛一位岿然不动的巨人,和三星堆的青铜人像一道,无言地诉说着蜀地昔日的辉煌。

今天,置身盎然绿意中的永陵是老人和孩子们闲逛休憩的后花园,不时传来与肃静陵墓不相符的欢笑声,沉睡千年的帝王安息之所愈显沉默。

墓室内置有油缸,缸内放有“长明灯”,寄托着古人香火绵延的愿望。现如今被侵蚀的油缸早已面目模糊,灯油稀疏零落,取而代之的是寥寥可数的小额纸币,沉睡千年的古物最终还是沾染了铜臭味之味。

这座不起眼的土丘一直被误认为是相如抚琴之地,直到1940年,天成铁路工程局为避空袭在此地开凿防空洞。时任四川省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冯汉骥派人随工观察并指导挖掘,这才判明此地为大型古墓。

永陵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坐落于成都西北,居“乾”位,合帝王之位,背靠武担山,南临百花潭,东西各有河流汇入锦江,符合藏风聚气、枕山面水的传统墓葬格局。

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和等待,1942年9月15日,冯汉骥率队对抚琴台展开第一期发掘工作,发现石像、谥宝盝上的银饰、玉册等珍贵文物,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前蜀开国之君王建。

王建生平

l 少年无赖

王建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出生平民的皇帝,他的祖辈以做饼为业。史书记载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后来曾一度犯案入狱,幸得狱吏私放才得以脱身。

l 投军忠武

王建逃狱后藏于武当山时,偶遇武当山僧人处洪,他称王建:“骨相甚奇,贵不可言,阖不从军自求豹变”。王建从军忠武后,因“忠拳勇略,出于流辈”,多次升官。

l 舍命保驾

公元880年,唐僖宗避难逃蜀,王建等率兵保驾。在一次逃难途中,王建就救驾有功,唐僖宗“解御衣赐之”,深得圣厚。

l 阆州筑基

公元887年,王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他用谋士之计,放弃了交通便利但易受攻击的利州,进而攻占地方偏僻但较为富裕的阆州(近四川阆中)。此后,踏上了割据称雄之途。

l 平定两川

公元891年、897年,王建先后攻占西川(今成都)和东川(今四川三台)。王建治军有方,攻城前许诺士兵胜利后任其掠夺,取城后则严肃军纪,因获民心。

l 建国称帝

公元903年,王建被唐昭宗加封为蜀王。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建率兵讨伐无果后,于成都称帝,自号为“英武睿圣皇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l 励精图治

王建堪称是唐末五代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他下《大赦诏》,广求贤才,整肃吏治;下《劝农桑诏》,鼓励生产,削减赋税。在他的治理下,蜀中人才荟萃,文化发达;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宁静之地。

l 晚年昏聩

王建晚年渐为昏庸,奸佞宦臣当道、朝廷腐败。加之误立幼子王衍为嗣君,最终导致强盛一时的前蜀被后唐轻易突袭灭国,令人扼腕叹息。

l 归葬永陵

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王建病故,终年七十二岁,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l 历史评价

王建建立的前蜀,承唐旧制而有革新,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在承唐启宋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司马光评价:蜀主虽目不知书,好与书生谈论,粗晓其理。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蜀主礼而用之,使修举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

坟墓的构造与文物介绍

古代帝王陵墓通常是向地下挖建墓坑、墓顶封土(如秦始皇陵),或者凿山为陵(如唐乾陵),而永陵却是平地起建。古代陵墓为了防止盗墓贼的盗掘,常常修得极为隐蔽,可为什么前蜀永陵会明目张胆地修建在地表之上呢?

1.一说认为成都地下水位高,但这并不能成为修建在地表的主要原因,因为同时期的墓葬均未修建在地表之上。

2.另外有研究认为永陵地宫受道教信仰影响明显,是一个远离黄泉的道教“石室”,此为尸解成仙的场所。

3、《过秦论》有言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代之业也”,感性思考下不难推测,永陵墓庄严肃穆、雄伟堂皇的背后,暗藏着王建希望江山永续、福泽子孙、为后世敬仰的野心。

一、墓室修建与结构

修建地宫时,先用红砂岩石材以平竖互嵌法起券构室,券与券之间铺石板,室外辅以十数重大型青砖护拱紧紧包裹;覆土,层层夯实;墓冢底缘用条石砌保坎一周;地下四层,地上五层 ,层层相扣;最终形成高约15米,直径约80米的半球形圆冢。

永陵地宫有十四道券拱,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4米,最宽处6.1米,最高处6.4米,每室以木门间隔,

室内铺石板,四壁涂白垩,门口与券额作彩画,券顶刷天青色,券以下墙壁施朱色。

l 前室

前室为“羡道”即通道

发掘时木质部分已经腐朽不存,但门饰及门上的金属构件尚保存完整,尤其是前室木门保存了一排完整的靴臼、铜牌饰和金钉。

前室由四道石券构成。第一道券墙残存有红绿颜色的痕迹,绘有“守门神”一类人物形象,但因过分剥蚀,已经不能辨认具体形象。

第三道券的下重券额顶部尚存莲花纹彩画,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前室地面有两块分别刻着“金水”“东川”字样的地名石板。除了壁画中的莲花纹,在须弥座棺床上也有大量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莲花纹装饰,其子房庞大、花柱出三尖柱头,还有的花间莲蓬硕大,周围有藤蔓纹装饰。

l 后室

后室由3道石券构成。设石床 上置王建石像;像前放谥宝、玉册等帝王礼制用品。

石床仿自帝王建生前所用御床,这一时期帝王坐具为床。石床几乎占据了后室面积的一半。正中高79厘米,正面有一宽16厘米的突檐,上面浮雕双行龙戏珠。檐下正中雕有头部回转向下的龙戏珠,左右两边各雕有一头狮形兽,兽旁又各雕一奋爪向上的龙戏珠,龙与兽之间刻有云纹。

·王建像

史书记载王建“隆眉广颡,龙睛虎视,状貌伟然”,在永陵中发现的王建像为王建真容雕像,也是几千年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帝王真容雕像。他头戴幞头,身着圆领衮袍,腰束玉带,足蹬乌皮靴,双手拢袖于腹前,端坐几櫈之上,双目平视、面带微笑,既有帝王的高贵尊严,又显平和安详,给人以可亲可近之感。

·玉大带

玉大带为王建生前随身之物,由铊尾、玉銙组成,八条蟠龙同中有异,既整齐和谐又变化生动。龙的头部有鹿形双叉角,上唇上翘成梳状,腿部关节有羽翼,四肢关节处有毛,爪为三趾,尾呈蛇形,通体布满鳞纹,昂首奋爪,吞吐宝珠,造型矫健有力,制作精致细腻,是力与美的和谐体现。根据玉大带上的阴文可知,玉大带乃是宫中一次火灾中偶然所得,被王建视为神赐,遂雕琢后随身佩戴。

·玉哀册

《王建哀册》,也为王建墓中陪葬品。哀册为玉质共五十一简。简上所刻字皆填金,字体为楷书。书法娟秀雅丽,是五代时期楷书的佳作。

l 中室

王建的棺床是典型的须弥座样式。须弥座由印度传入中原,原作为佛像的台座,最早见于佛教石窟内。到唐宋时期须弥座已发展成承托尊贵建筑物的基座。王建棺床上枋刻龙纹、云气纹;束腰壸门内刻伎乐,壸门门柱上刻莲花、鸾凤,下枋为缠枝莲花纹,枭混饰俯仰莲瓣纹。

l 二十四伎乐

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家家之香径春风”、“处处之红楼夜月”、“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谐凤律”。永陵石刻的二十四伎乐就在岁月不掩风华之时,梦醒踏歌而来。永陵棺床南、东、西三面刻有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二十四伎乐,它全面系统和直观真实的记录着唐五代的音乐与舞蹈。

其中舞伎2人,乐伎22 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融合了胡乐(主要是龟兹乐)和清乐(汉族传统音乐)两大系统。

杜甫在《赠花卿》里这样说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如仙乐般的二十四伎乐在我国同类文物中,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气势最为恢弘,其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它不仅在石刻艺术上表现出极高的水平,而且是一个极为完整和乐器种类较多的乐队组合,是研究唐五代音乐的珍贵史料。

l 十二尊抬扶棺床的力士

坐落于须弥座棺床周围的十二力士英勇威武、怒目圆睁、臂腕戴钏,其形象塑造吸取了佛教金刚力士的特点;他们头上戴的帽子、身上穿的铠甲均为唐末五代流行服饰,整体雕刻惟妙惟肖,犹如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是永陵地下宫殿最忠实的守护者。

须弥座棺床上的十二力士与二十四伎乐,刚柔相济。

墓室外

老齐和我研究了一百万种拍摄神道的方法

墓室前的神道及陵园规模

永陵延续唐代帝陵规制,在地宫前的神道两旁设立了石像生(石人和石兽的统称)。

神道两旁静静地矗立着四尊石人、四尊石兽。石人有持刀佩剑的武士、手持笏板的文臣各两尊,石兽则有两尊獬豸、一尊翼马和一尊鞍马。

其实只有一尊石像是千年前的原物。它是1971年在永陵墓冢南偏西380米,地表以下0.9米处出土的文臣石像,它身穿文官服,手持笏板,腰佩宝剑,直立于方形石座上。

千年前的永陵陵园远不止现在的范围。根据历史记载,永陵陵园规模相当宏大,除了神道石像生,还有大规模的地面建筑。

在王建死后,著名人像画师高道兴、赵德奇曾在陵庙建筑壁面绘制帝后嫔妃、车马仪仗、神鬼人物等壁画100多幅,从中可见永陵的恢弘气势。另外陵园还建有寺院,供守陵人居住,进行供奉祭祀和管理陵园事务。

到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益州知府凌策奏请朝廷拆除永陵陵庙建筑材料来重修成都南郊著名道观——玉局观,永陵陵庙因此几乎全被拆毁,唯一保留下来的是陵园内的寺院,宋代人称为“永宁佛宫”,宋徽宗时赐名“永庆院”。今文物区内的永庆殿就是依此建立的。

陆游当年曾为其写下《后陵永庆院》一诗:“陵阙凄凉俯旧邦,恨流滚滚似长江。穿残已叹金凫尽,缺落空余石马双。攫饭饥乌占寺鼓,避人飞鼠上经幢。 阿和乳臭崇韬耄,堪笑昏童束手降。”

永陵墓修筑在地上屹立了上千年都没有垮塌,这在建筑史上也是一例典范

如今,永陵墓已经得到良好的修缮维护,人们还在它的原址基础上建起美丽的永陵博物馆和幽静的永陵公园,以便往来的人们参观游览。

公元925年,后唐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成都,一代枭雄王建所期望开创的“万世基业”仅历两朝便宣告结束。

历史的风烟荡涤着千年的岁月,往日的强盛于繁华只能诉诸于后人的想象,唯有那巍峨的前蜀永陵依然静静的矗立在滚滚东流的锦江河畔,默默地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荣枯盛衰。

永陵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大家可以去看看! 

历史之韵味 值得毕生品味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